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两大战场之一的东方战场的开辟,极大地改变了东亚与世界的政治格局。以卢沟桥事变为开端的中国全民族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战场的主力军,它极大地消耗了日本的国力,打破了日本“北进”的迷梦,拖住了日军“南进”的步伐,为苏美英等盟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中国抗战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回顾抗战时期国共两党两种法律制度共存的历史,总结"一国两制"法律制度形成的原因,探讨其主要内容,并对其进行思考,以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  相似文献   

3.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中国确立大国地位提供了历史的契机。尽管战时中国成为世界四大国之一,但它只是“理论上”的大国,并未真正享有与之相称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原战役是抗日战争时期豫湘桂战役的首战,全面探析国民党军队在这次战役中溃败的原因,将有助于了解认识造成国民党军队失败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深入基层社会,并以游击战发展壮大。问题是,当时各种势力蜂拥而起,为什么最后只有中共立下足、扎下根?应该说,良好的纪律是重要原因,它培养起民众对革命的最初情感。但只有纪律是不够的,如何把情感转变为政治意识,是中共的持续努力。总体观之,中共游击队进入基层社会,经历了一个从情感到组织的演变过程,最终赢得民众拥护。  相似文献   

6.
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了史无前例的民族灾难,也在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上激发了中华民族的民族仇恨与爱国热情。原本敌对的国共两党、彼此倾轧的国民党内部派系与心存疑忌的少数民族,在民族大义面前消融了内部隔阂,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转化为团结御侮的救国实践。并上升为中华民族整体的行为方式与实践目标,国家与民族在国难面前达到了空前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浙江的报刊事业出现了新的繁荣.从主办者的角度看,它可以分为八种类型;从自身的特点看,它具有与以往各时期浙江报刊不同的特征:第一,除日伪报刊外,抗战时期的浙江报刊找到了政治上的认同点--举起抗日旗帜;第二,杭州沦陷造成全省文化中心转移,形成新的金华--丽水文化中心.  相似文献   

8.
论抗日战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精神、民族精神、奉献精神、斗争精神是抗日战争精神的基本内涵。永恒性、民族性和时代性是抗日战争精神体现出的三个基本特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进一步发扬伟大的抗日战争精神,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9.
中共中央在全面抗战时期加强了对东北军的统战工作。在统战工作中,坚持采取“能联合者联合之,能中立者中立之,不要多树敌人”的原则,坚定了东北军大多数部队坚持抗战的决心,进而促进了全面抗战形势的好转和最后胜利,并为夺取全面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中共中央在全面抗战时期的统战工作,是我们党统一战线历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再次参拜靖国神社,这绝不是偶然事件,而是有着深厚的政治右倾化背景。日本政治右倾化表现在参拜靖国神社,美化侵略战争;修改和平宪法;鼓吹“中国威胁论”,制造摩擦;妄图成为军事大国四方面。日本对侵略战争没有进行认真反省、清算;经济实力增强了日本的政治大国欲望,导致日本政治上的激进和右倾化现象。此外,日本文化的独特性,是日本政治右倾化的深层原因。日本政治右倾化,使东亚的和平与安全受到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11.
华侨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支持十九路军抗日,捐款捐物,支援祖国抗日军民,开展各种抵制日货的活动,充分体现了海外华侨的爱国精神,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为中国人民的抗日事业做了重要贡献。本文试就海外华侨在“一·二八”淞沪抗战时期精神上积极鼓励十九路军抗战,捐款捐物支持祖国抗日军民,开展国民外交和各种抵制日货的活动作一个论述,以纪念他们对中国人民抗日事业做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经受住了种种严峻考验,壮大了自己的力量,并逐步走向成熟,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认真总结党在抗日战争的艰难险境中的成长,我们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党要始终代表和维护好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党要始终把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党要努力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应对复杂局势的能力;党要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始终坚持和大力弘扬自身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相似文献   

13.
In early postwar Japanese literature emerged a large number of literary works on the experience of World War II. All these works interpret the writers’ intuitive sen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attlefield experience, captive experience, atomic bomb blast experience, post-war experience and the occupied experience. Although they had the same topic, different literature schools and different individual authors wrote in quite different ways, whose views on the war were totally diverse. Among all these writers, some reflected on the duty of war with consciences; the others attempted to obscure the guilty in their works. Thus it is necessary to make concrete analyses on concrete conditions when the literary criticism is being studied, which is not only the expression of respecting historical truth, but also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 of maintaining the victory of the war against Fascism.  相似文献   

14.
长三角内部在实际利用FDI和经济发展水平上存在明显差异,上海、苏州遥遥领先于其他14个地区,内部统筹协调发展有待进一步加强;除上海、苏州之外,以实际FDI为标准划分的不同板块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上的差异并非想象中那么明显,其中利用外资规模较小的地区正呈现出民资替代外资的态势,经济发展的自主性和内生性趋势明显;浙江杭州湾地区和江苏中部地区有可能在未来成为长三角新的增长极和集聚中心,同已有的龙头共同支撑长三角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抗战爆发以后,立法院因国家进入战时体制,在人员构成、权限、立法原则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总的趋势是立法院权力受到更多的削减与限制,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减缓甚至倒退。立法院一般侧重于非常时期的立法工作,颁布了大量有关的战时法令,随时修正各部门提交的法案,以适应抗战的需要。  相似文献   

16.
学界关于华侨与抗战关系的研究已有一定进展,在专著、学术文章、相关研究资料以及各种相关研讨会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尚有一定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在稻作文化的框架下,从考古学、历史学、民俗学、语言学等方面具体翔实地论证了越族与臼本倭人的紧密联系。本文使用的“鸡血石”、“蟠螭纹谷纹璧”以及越语与日语关键词的语音对应等证据都是笔者的新发现,据此而提出的许多观点也是前人从未提出过的。结论是:公元前222年,越国“子爵”从杭州湾逃往日本九州岛南部,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方国,而且他的四世孙经过“东征”,最后终于在日本本州岛的奈良盆地开创了一个新王朝。  相似文献   

18.
《朱德同志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论述》是朱德在1938年前后思考抗日游击战争理论问题的重要文献,充分表现出来德自觉继承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的学习精神,揭示了朱德结合中国革命实践敢于创新、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朱德同志关于抗日游击战争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军事思想中国化进程和毛泽东军事思想逐渐成熟过程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9.
从伊拉克战争看战争法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伊拉克战争突破了战争法的许多规则,但战争法的作用不容置疑。战争法发挥作用的社会基础、思想基础等各种主、客观条件仍然存在。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大量运用及相关学科领域的影响,战争法在未来战争中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日本战败投降后,美国为了把日本拉进西方集团的营垒,对昭和天皇不予起诉,并通过旧金山条约对日本彻底“松绑”,一大批负有战争责任的政客、官僚、财阀要员重新钻进政坛,战时的“皇国史观”和“军国史观”等货色开始回潮。随着冷战的深化,日本在追随西方积极反共、反社会主义阵营的同时,不断变换手法,朝着政治、军事大国化的目标迈进。发展到今天,日本陆海空自卫队公然联合开进战区,和平宪法被彻底架空,日本总理再三再四地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日本的动向引起亚洲人民的警觉和不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