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清官拒礼诗     
宋代包拯六十寿辰时,吩咐儿 子包贵,一概不收寿礼。没想到一个 太监带着皇帝的寿礼来了,包贵无 奈,拿着纸笔请太监写几句送礼的 话。太监写道:"德高望重一品卿,日 夜操劳似魏征。今天皇上把礼送,拒 礼门外理不应。"包拯看后立即作 诗:"铁面无私丹心忠,做官最忌念 叨功。操劳本是份内事,拒礼为开廉 洁风。"  相似文献   

2.
我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清官廉吏.言为心声,他们的拒贿诗文也充满正气,流芳百世. 北宋包拯,庐州人,他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公.他在7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一概不收寿礼.但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皇宫送礼来的太监在礼品盒上面写道:  相似文献   

3.
清官包拯,谥号包文正。他为官廉洁,两袖清风,刚直不阿,铁面无私,上惩贪官污吏,下爱黎民百姓,受到庶民们的爱戴和文武百官的崇敬,就连宋朝天子也称他为包爱卿。包拯德高望重,在他六十大寿这天,他吩咐儿子包贵在衙门口接待来客,命王朝,马汉对来客一律用白开水相待,寿礼一律不收。可是这天第一家来送礼的就是大宋当朝天子,派六官司礼老太监携厚礼来到包府,皇上送来的礼品谁敢不收呀!包贵无可奈何,只好取来一张红纸,请老太监写句话给父亲,老太监接过毛笔,蘸满浓墨在红纸上写了一首诗:德高望众一品卿,日夜操劳似魏征。今朝…  相似文献   

4.
近日闲来翻阅《历代典故辞典》等书,有关古人"廉洁自律"的故事颇受启迪。由此联想到新年春节又要到了,每到此时,社会上"请客送礼"风进入盛期,各单位的"拒礼拒贿,廉洁勤政"教育也抓得更紧,故借此机会摘录几段"历史典故",借古说今,引以为戒,以求共勉。包拯洁身自律拒皇礼在漫长的中国法制史上,流传着不少古代廉吏豁行的故事,其中,北宋时期的包拯就是被历代相传的"铁面包公"。他出身贫寒,一生清正。相传在包拯60寿辰时,他让儿子包贵在衙门口拒礼。谁知第一家来送礼的却是当朝天子派来的六宫司礼太监。这可难为了包贵,万岁爷送来的厚礼谁敢不收,但父命难违,只好让太监将皇上送  相似文献   

5.
王健民 《政府法制》2014,(21):49-49
1986年,钱学森与在身边工作的专家汪成为谈起软件问题,聊着聊着,钱学森对汪成为说:“你说得很好,要不你先动笔把自己的想法写一写.”于是汪成为写了一篇文章交给钱学森.第二天,汪成为找到钱学森:“钱老,稿子您看了吗?”钱学森微微一笑,说:“我送你一首诗吧.”就在汪成为纳闷的时候,钱学森念起来:“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阿婆还是初笄女,头未梳成不许看.”  相似文献   

6.
走出盆地     
远山 《中国监察》2009,(17):60-61
我上大学的时候,特别喜欢一首诗,是诗人韩东写的,诗的名字叫“山民”——  相似文献   

7.
在中国历史上,出过一位家喻户晓的清官———包拯。近千年来,他被百姓们尊称为“包公”、“包青天”,他秉公办事、执法如山的故事,早已被编成戏剧、小说,一直流传在民间。包拯生活在北宋中叶,历任知县、知州、府尹和监察御史,主管财政的转运使、三司使,相当于副丞相的枢密使。无论居何官位,包拯始终执法如山,“廉名满天下”。包拯从不屑于走门子跑官。初入宦途,他在北宋京城开封等候委任官职时,恰巧住在丞相吕夷简的相府附近。吕夷简以为包拯是为了求见自己才有意住在这里,不料想包拯并未前来登门拜见。刚刚被任命为天长县知县,包拯就匆匆离…  相似文献   

8.
拒收礼品,是反腐倡廉必然之举。然而,中国是个 礼仪之邦。 拒礼门外“理”怎通?这是每一个领导者应认真思索并在得出正确结论后需认真做好的一个重要问题。“当面不打送礼人”怕不行。这里的“打”不是打人,而是打通思想,让其明乎送礼的不对,明乎共产党的官是  相似文献   

9.
凤莲 《政府法制》2014,(34):44-45
(上接本刊2014年11月上旬刊) 于清风 明朝于谦,为人正直,秉公守法,曾写诗以明志:“绢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来,在他的家乡,一位叫于仲的县令上任,处处以于谦为楷模,甚至把“清风诗”挂在床前以作醒示,百姓叫他“于清风”.  相似文献   

10.
何集 《法治纵横》2014,(20):48-49
苏州况公祠里有一副对联,上联写的是:“一肩行李,试问封建官场有几”;下联写的是:“两袖清风,且看苏州太守如何”。每每读到这副对联,我都要为撰联者叫绝,短短24个字,化用的是况钟的两首诗,更是把况钟的一生特点概括得恰如其分。  相似文献   

11.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稍懂点历史的人。恐怕都知道上述这首三国时期曹植写的《七步诗》。曹植是大政治家曹操的小儿子。曹操死了以后,曹植的哥哥曹丕当了皇帝。他不喜欢曹植,一心想杀掉他。有一次,曹丕叫曹植走七步路写一首诗,写不出就要杀掉  相似文献   

12.
许晖 《政府法制》2012,(15):42-42
杜甫写有《空囊》一诗:“翠柏苦犹食,晨霞高可餐。世人共鲁莽,吾道属艰难。不爨井晨冻,无衣床夜寒。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这首诗写尽了诗人生活艰难的窘境。其中“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就是我们今天常用的成语“囊中羞涩”,也写作“阮囊羞涩”。  相似文献   

13.
清官诗(一)学稼,吴龙飞在我国历史上,很多清廉官吏以诗言志,赋诗拒贿,被传为美谈。北宋庐州(今合肥)人包拯,为官清廉,不畏权贵,民间都称他为包青天。他在60岁寿辰时,吩咐家人,寿礼一概不收。不料第一个送来寿礼的竟是皇帝。送来皇礼的太监让包拯的家人拿来...  相似文献   

14.
冯欢 《公民与法治》2014,(22):44-44
几年前,诗人北岛读小学一年级的儿子参加朗诵比赛,老师分配给他一首诗《假如我是一支粉笔》:“假如我是粉笔/我会很乐意牺牲自己,让老师在黑板上写字/让同学在黑板上画画/我不需要你们保护/但求你们不要让我粉身碎骨。”北岛很是愤慨,好在儿子不会委屈自己,一早就跟老师说:“老师,我不想当粉笔。”  相似文献   

15.
县机械厂李智明的妻子在离县城30多公里的乡卫生院工作,每月只能利用休息日与他鹊桥相会。为了将妻子调到县医院工作,他向县卫生局打报告不下10次,理由也够充分,可却是石沉大海,杳无音讯。要说送礼,李智明也登过三四次县卫生局长万山诗的家门,烟呀酒的送了不少,可万山诗总是“研究研究”那句话。正当李智明一筹莫展之时,一位刚从乡里调进县医院的医生向他透露:要进县医院,须送万山诗2000元。李智明心想:人说万山诗贪得无厌果然不假,他既然心黑,休怪我手辣,我何不如此这般,让他也知道昧心钱不是好拿的。主意打定,李智明再次…  相似文献   

16.
“当官不打送礼的”,这是旧社会官场处事的哲学。然而,宿迁市人民法院曹集法庭庭长卓光勤,却是一位专“打”送礼的“官”。违法亲戚的礼——不收1982年2月,40出头的卓光勤在结束他20多年军旅生涯后,头顶国徽,肩扛“天平”,来到曹集法庭当庭长。他上任不久,有一外地农民为其妻被人拐骗告到法庭,而拐骗人妻者恰恰是他辖区内的一个亲戚。原告刚走,那位亲戚就提着6包糕点登门了。卓光勤扳起面孔对他说:“你现在已经违法,必须依法办事,这个礼我不能收。”来人又哀求他:“俺30多岁才成个家,你就高抬一下贵手罢。”卓光勤一口回绝:…  相似文献   

17.
在小说、戏曲中,黑包公是法律与正义的典型形象.这是由历史上的包拯演化、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不过,历史上的包拯确实爱民如子,不畏权贵,执法严明,因而博得当时和后代人民的颂扬,把他作为受苦受难的救世主.包拯严明法纪,当然是为了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维持封建秩序.他不是、也不可能是人民群众的领袖,反抗封建统治的先锋.  相似文献   

18.
包拯巧破割舌案 包拯在天长县当县令时.有一农民前来告状.说自家耕牛的舌头被人割掉了。宋代为保护农业.是严禁屠杀耕牛的。包拯问明那农民来告状和耕牛被割舌头无人知道后.就说:“你回去把耕牛杀了.把肉卖了.我就会找到割牛舌头的坏人.”那个农民回去把牛杀了后不几天.就有一个人来包拯处告那个农民私杀耕牛。包拯却问:“你为什么要割人家耕牛的舌头?”那人一听惊呆了。包拯接着说:“你就是牛主人的仇人.为了想害牛的主人.便偷偷地割了牛的舌头.以为牛不能吃草了.牛的主人只能把牛杀了。  相似文献   

19.
县长退礼     
今年2月15日上午,湖北省罗田县县长易茂先交给县纪委书记王万福一封信。王书记打开一看,里面装有一份清单和一叠现金。清单上写着:“春节礼品登记:酒14瓶、烟8条、水果60斤、饼干花果8盒、鱼15厅、羊肉12厅、现金1400元。”易县长对王书记说:“今年过年我在家时,所有以各种名义来我家送礼的,我都一律当场退掉;而这些礼品是我不在家的孩子收下的,就只好退给纪委处理了。”听了易县长的话,王书记很受感动,他想起了易县长廉洁从政的一贯原则: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所以,每年春节前夕,他总一再强调,不…  相似文献   

20.
北宋时期,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这是众所熟知的.鲜为人知的是,当时还有一位与“包青天”齐名的好官,他就是赵抃.赵抃幼年丧父,家贫,却勤奋好学,于公元1034年进士及第,由于为官州县时,政绩卓异,拔擢入朝为殿中侍御史.他清廉方正,不畏权贵,人称“铁面御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