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粟戎生,粟裕大将之子。 他的幼年是在战火中度过的。当时部队办了一个保育院。部队打到哪里,保育院就跟到哪里。粟戎生就在这个保育院里。他回忆说:“我妈告诉我,战士一个扁担挑子,一头挑着电台,一头挑着我。我两岁时,有马和骡子了就被放在马上骡子上。再大点,我就到华东保育院了,也叫学校。  相似文献   

2.
正我出生在广东番禺,两岁时,母亲病故。父亲是一名军人,为了打日本鬼子,把我送到了香港保育院。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爆发,香港危在旦夕,香港保育院奉命内迁。我记得,年纪小的孩子最后撤离,由一批妇女每人挑两个箩筐,一个箩筐装一个小孩,就这样艰难地向内地转移。我们途经韶关、衡阳、桂林等地,一路躲警报,直到贵州的青岩,才安定下来。我的幼年、童年都是在保育院度过的。长大后有人问我:"你是哪个保育院的?"我说:  相似文献   

3.
龙虎的肩膀挑着一副担子,一头在粤西家乡湛江,一头在首都北京。作为湛江市人民政府驻北京联络处主任,龙虎努力塑造着一个有头脑、善交际的“大使”形象。他很年轻,30多岁,而他麾下的群体更年轻,二三十岁,一派青春耀眼,生龙活虎。  相似文献   

4.
金黄茶油香     
成新平 《学习导报》2010,(13):39-40
天刚蒙蒙亮,大哥与二哥拿起扁担,每人腰杆一闪一闪,"吱吱呀呀"地挑着一担百多斤重的茶籽走在前面,爹挑着箩筐走在中间,一头挑着稻草干柴,一头挑着米、盐、酱油、蔬菜和薯粉条,不到10岁的我则牵着一头老黄牛紧跟其后,大家加快脚步,为的是抢在别人前面打头榨。那场景,就像《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  相似文献   

5.
金黄茶油香     
成新平 《新湘评论》2010,(13):39-40
天刚蒙蒙亮,大哥与二哥拿起扁担,每人腰杆一闪一闪,"吱吱呀呀"地挑着一担百多斤重的茶籽走在前面,爹挑着箩筐走在中间,一头挑着稻草干柴,一头挑着米、盐、酱油、蔬菜和薯粉条,不到10岁的我则牵着一头老黄牛紧跟其后,大家加快脚步,为的是抢在别人前面打头榨。那场景,就像《西游记》中的唐僧师徒上西天取经。  相似文献   

6.
正3岁时,我被送进香港的育婴堂,继而进入香港的粉岭保育院及元朗保育院。随着战火的蔓延,我跟随保育院辗转流离,经贵州来到四川。1946年的夏天,我又随重庆江北水土沱保育院合并到了重庆歌乐山第六育幼院(即歌乐山第一保育院)。妈妈们视保育生为亲人保育院的环境很好,对于之前长期居住庙宇的保育生来说,这里就好像是仙境。所有的建筑都是新盖的灰瓦黄墙平房,从大门拾级而上,进入一个开阔的大院,院子中央有一个精心培植的大花园,色彩斑斓的花朵在碧草  相似文献   

7.
隆冬的一天,我走进了西安市第一保育院。这个始建于1938年的保育院,在艰苦的战争年代,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曾涌现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数十年过去了,这个保育院仍然弹奏着艰苦创业的歌,涌现出一个个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好园丁。王连生就是其中之一。他从...  相似文献   

8.
《天津支部生活》2010,(3):55-55
关于“分配”这个话题,有这样两则故事: 一则发生在古代中国,是经典名篇《孔融让梨》的故事:孔融四岁时,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挑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他,孔融摇摇头,另挑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把那个大梨给哥哥吧。”  相似文献   

9.
记忆与信仰     
开国少将裴周玉今年99岁了,但他对自己70多年前两次入团的每一个细节仍记忆犹新。头一次,他在大革命失败的腥风血雨中,在家乡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三年后,由于参军走得急,没顾上转组织关系,在部队重新入团。  相似文献   

10.
消失的名伶     
宋石男 《廉政瞭望》2010,(24):46-46
1938年,苏州姑娘严曦逃至川南小城五通桥,在盐务总局开设的保育院谋得一份会计工作。保育院设在五龙山多宝寺,收养了700多名难民的孩子,都是女孩。寺庙不大,孩子们只能睡在垫着一层稻草的地上,横七竖八,重峦叠嶂。严曦一有时间,就给孩子们洗头、剪指甲。  相似文献   

11.
在赣南客家山区上犹县平富乡的山村小寨,常年活跃着一个电影放映人。山野村落哪里有袅袅炊烟,哪里就有农民放映员、共产党员王仁秀的身影。从1981年从事电影放映工作以来,21年风风雨雨,21载春去秋来,5800余场电影,爬了多少路,摔了多少跤,他已说不清了。他平均每年放电影280场。放映费低廉,很多时候,差不多是在尽义务。钟爱电影,情满大山,他将一腔心血献给了山村农民。平富乡,11个村11000多人,居住在88平方公里的大山内,村村组组大都是羊肠小道。王仁秀一副担子,挑着放映机,一个挎包,装着三件宝:…  相似文献   

12.
张灵霞  郭玉奇 《先锋队》2013,(19):26-27
6月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们来到太原六十三中,见到了史建如校长。见到他时,他正在写《中国梦·校长梦》的论文,于是我们从他的校长梦开始聊起。"人生的价值在哪里,我在育人中能找到;人生的快乐在哪里,我在工作中能找到。不是我矫情,在我内心最深处,我是真的爱着这些孩子,爱着我的工作。所以,作  相似文献   

13.
画中有话     
《党员干部之友》2014,(7):61-61
正扁担那头挑着的是沉沉的母爱。一根旧扁担,两个塑料桶,二三十斤土鸡蛋、土鸭蛋……一位福建漳浦的农村母亲挑着自家鸡鸭生的蛋,连夜赶动车前往厦门。她说,去帮在厦门工作的儿子看孩子,给孩子补点营养。只买到站票的老人怕震坏这两桶蛋,就把蛋移到空隙处,守着它们席地而坐,不一会儿老人就睡着了。该照片被网友发到网上后,感动了很多人,有人感叹:"扁担那头挑着的是沉沉的母爱。"夺刀少年,人生考试得高分。  相似文献   

14.
正1942年的春天,父亲和我来到歌乐山第一保育院,一位老师带着我们在院里四处参观。那时院里的房子虽破旧,但设施还算齐全。最让我高兴的是有一个小池塘,里面有一群小鸭子在凫水,许多小朋友在池边玩耍,我一下子就喜欢上这个地方。"妈妈"的爱当时保育院只有1—4年级,共4个班,不足百人。我分在施淑文老师的班上。施老师是一个  相似文献   

15.
第一次见到张文端烈士的儿子张大维,是在2004年11月26日晚8点多钟。当时天下着毛毛细雨,我负责“一一·二七”烈士殉难55周年纪念活动期间烈士家属夜间的接待工作。张大维不高的个子,穿着褪色的旧军装,背着一个背篼,背篼里装着南瓜,手拿一把长雨伞,穿一双长筒雨靴。他戴着一副深度的近视眼镜(后得知2200度)。由于眼睛高度近视,我几乎是挽着他的手臂才一步一步慢慢地走到重庆发动机厂招待所。他还未吃晚饭,我给他泡好两包方便面,安排好食宿,怕他眼睛看不见摔倒,千叮咛万嘱咐后才离开。第二天,他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写了长达7页的发言稿,准备在下午的烈士家属座谈会上发言,但由于时间关系,他未能发上言,不过,从他的发言稿中,我们更进一步认识了张文端烈士和他的儿子张大维。张文端,1914年7月27日出生在四川大竹县神合乡方圆村一个农民家庭。祖祖辈辈都是佃农。到了他父亲张仁杰这一代,更加贫困。张仁杰只得在农闲时靠着挑米、挑面、挑糖下苦力挣点钱来糊口。张文端从小热爱劳动,艰苦朴素,有着倔强上进的性格和同情劳苦大众的品德。张家祖宗三代都不识字,吃尽了没有文化的苦头。11岁时,父亲节衣缩食,供张文端上学读书。上学那天给他取了个书名叫文端,...  相似文献   

16.
进城的路     
正记忆中夜路的画面:前面一人举着火把,身后一个人挑着箩筐,那是我和娘进城卖菜——那是腊月初几头的一个黎明前,天就像一个若大的铁锅扣在头上,黑得像墨涂过一样,没有一点光亮,整个田间山坡望去就像一个黑洞。我和母亲踏上了进城卖菜的路,那年我正好10岁。  相似文献   

17.
八十年代初,杨云,这个从小失去父母的白族汉子在从部队退伍工作一段时间后。本来是有一个"铁饭碗"端着的,可改革大潮的魅力促使他甩掉了"铁饭碗",毅然退职经商,他要大胆闯出一条自己的路。杨云创业的初期并不轻松。在一些偏僻的街道边上,人们常见一位30来岁的汉子静静地蹲在一根高高的水泥电杆下,他前面的水泥地上,一张摊开的旧报纸上摆着五颜六色的袜子。他从早守到晚,让火辣辣的太阳炙烤得咽喉生火,脑门冒烟,可行人却来去匆匆,很少停下来看看。终于有人蹲下身,弯下腰,拿起他的袜子左挑右挑,通过讨价还价买走了一双、两双……有时他还一手拎着袜子,一手推着单车走街串巷地叫卖,"运气"好的时候,每天也能卖个十多二十双的,每双能赚上两三毛钱。  相似文献   

18.
分房     
正某局新盖了一栋家属楼,竣工那天,分配方案也出台:先让退休的老同志挑选,然后是职工干部,这些人论资排辈,最后剩下的是局领导。老葛是离休干部,在局里资历最老,按理说,挑房他应是第一位,而他却表态说最后拣剩,也像领导一样,发扬先人后己的风格。领导劝他:"您老就挑一个最好的房子吧,不然分房工作不好进行。"老葛说:"有啥不好分的,我自愿让出第一的序列,剩下的房子才是我的。我是全局最老的干部,应该带这个头呀,不能同职工争利。"  相似文献   

19.
农民学者     
在溆浦县城,我第一次见到舒作标。当他拎着个很大的公文包向这边张望时,我就开始怀疑他的双重身份。说他是个农民吧,他身体单薄,还戴副厚厚的眼镜,能挑着担子在阡陌间行走?他的神态,左看右看也不像个学者。这却是一个真实的舒作标,一个沉迷于著书的农民学者。家舒作标每天早晨6  相似文献   

20.
正刘常学,黝黑的面孔,身高1.65米,经常留着小平头,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个子,骨子里却透着一种刚毅的性格。他在部队期间曾经四次荣立三等功,被原北京军区评为优秀党支部书记。在他担任指导员那年,连长休假,团里进行5公里越野比武,他往全连排头一站,响亮地提出:我就是你们的排头兵,如果我倒下了,你们都可以趴下,如果我没有倒下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