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由于鲁迅的小说《孔乙己》讲的是发生在“咸亨酒店”里的故事,在《风波》等作品中也多次提及“咸亨酒店”,咸亨酒店现已成为前来绍兴参观的中外游客极感兴趣的一个景点。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孔乙己其人当然是虚构的,但是咸亨酒店却确有其店。这是清代光绪二十年(189)前后由鲁迅的本家周仲翔开设的一家小酒店。店开在都昌坊口周家新台门(今鲁迅故居)斜对面张马桥边,坐南朝北,双间门面。其陈设格局与林立于绍兴城内大街小巷的其他酒店无异:当街设曲尺形柜台,临街的横柜上陈列用以下酒的冷盘(俗称‘过酒坯”),与街面垂直的直柜…  相似文献   

2.
丁聪     
丁聪韩羽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像祥林嫂闰土、孔乙己,应该说是“似曾相识”,在我家乡人中就可找到他(她)们的原型。惟独阿Q不然,他给我的印象是熟悉而又陌生、清晰而又模糊,有如司空图所说:“脱有形似,握手已连。”正由于此,更具魅力,发人猜想:阿Q到底是什么样...  相似文献   

3.
王宝才  张静 《学理论》2010,(3):79-80
鲁迅文学创作的价值不仅显示在他的同时代里,更重要的是在后来的岁月中的不朽的延续,特别是在新时期小说的创作中,常常可经窥见鲁迅的影子。其中人物形象塑造上的鲁迅传统一直是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美食家鲁迅     
二毛 《各界》2014,(8):10-11
鲁迅不但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还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在几乎处于神坛之上的评价中,人们很难把鲁迅与美食、美酒联系在一起。但实际上,在吃喝这件事上,鲁迅是个地道的行家,不但会吃,还会做,对许多菜肴都有堪称“行话”的独特见解。其中,北京是鲁迅从日本归来后长期生活过的城市,从1912年到1926年,共生活了14年,仅从这一时期鲁迅日记中就能发现他去过的有名气的餐馆就有65家!这65家餐馆,勾勒出了独属于鲁迅的“北京美食地图”。  相似文献   

5.
窃书不算偷?     
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逢到有人取笑他偷了人家的东西时,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 窃书能不能算偷?鲁迅在《孔乙己》中并没有回答。当年的孔乙己,因为“君子固穷”,又想喝一碗酒,穿着一领破长衫而身无分文,有时不免干些顺手  相似文献   

6.
乔伊斯和鲁迅这两位文学巨擘,分别代表着20世纪西方爱尔兰文学和东方中国文学的巅峰.两位作家平生虽未谋面,但无论是创作意图,创作手法,还是创作风格上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通过对乔伊斯的<姐妹们>和鲁迅的<孔乙己>两部作品的诸多相似性进行比较.籍以为比较研究两位作家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7.
《野草》与波特莱尔卢洪涛中国现代文学是在外国文学的影响下形成的。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接受外国文学的影响是不言自明的。在鲁迅的整个创作中,他的散文诗创作比之小说和杂文创作,更能显出外国文学影响的痕迹。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一部“...  相似文献   

8.
胡健 《各界》2008,17(7)
"五四"运动后,中国小说的叙述模式在悄悄的发生变化.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奠基人,他的小说在叙述角度、叙述结构、叙述顺序、叙述者与作者的关系、叙述调子等方面都有着与过去传统小说很大的区别,通过对鲁迅小说这种"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小说在叙述模式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战士的生活鲁迅是战士,但战士也需要生活,如鲁迅在《这也是生活》中所言:"战士的日常生活,是并不全部可歌可泣的,然而又无不和可歌可泣之部相关联,这才是实际上的战士。"实际上,鲁迅并非如常人印象中那样高大威猛、金刚怒目,而是矮小瘦弱、和蔼慈祥。许广平在回忆录中说,在平时,鲁迅对敌人说话也是少愤怒的。生活中的鲁迅幽默、随和,喜欢笑和开玩笑,萧红、章衣萍等人的回忆文章中都有所提及。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中写道:"鲁迅  相似文献   

10.
将鲁迅拍成电影,是文革前17年鲁迅形象塑造工程的重中之重。在塑造一个符合时代需求的鲁迅形象这个任务面前,与媒体报道和学校教育相比,文艺宣传,尤其是电影,显然更具直接感染力,自然也就更引人关注。  相似文献   

11.
《学理论》2015,(26)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萧红以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致造就了一种特有的"萧红式"小说文体。她的小说,生动地刻画了许多生活在男权社会压抑下苦命挣扎着的女性形象。萧红不仅细致描写了她们真实的生活状态及悲剧的命运,而且将笔触伸向中国男权社会根深蒂固的思想观念,在对女性生命悲剧的关注中融入了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思路,从深层次揭露了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与毒害。  相似文献   

12.
李浩 《党政论坛》2009,(2):22-23
“要像鲁迅一样忠诚于共产党的领导 1949年1月,北平解放,许广平等爱国人士由东北进入北平,受到了党和人民的热烈欢迎。由此,许广平开始了又一个崭新的生活阶段。  相似文献   

13.
索晓海 《学理论》2009,(14):125-127
不少文学名作需要重新解读,杜运燮诗作《山》不是对于奋斗作一般意义上的讴歌,而是表现精神追求者的生存状态;林语堂散文《祝土匪》善用反语,文中隐藏着五层逻辑关系;鲁迅小说《伤逝》批评了当时青年“五分热”的病症;沈从文小说《丈夫》揭示的仍是湘西与都市文化的冲突和差异。  相似文献   

14.
这是一个稀世的宝库,为我们中华民族所拥有。它珍藏着一笔无可估量的思想财富,一代伟人智慧的结晶。 这笔财富是鲁迅先生留下的:在他的杂文、小说里,在他的书信、日记中。他那犀利、深沉的笔触涉及文学、政治、社会,论述人情、思想、伦理。他严峻地剖析这古老的民族,剖析敌人、友人,连同他自已。这样的说法或许并不过分:不了解鲁迅,就难于了解中国。  相似文献   

15.
王丹荣 《学理论》2011,(15):290-291
鲁迅小说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已为数不多,但是先生小说的语言艺术值得师生探讨。《祥林嫂》、《阿Q正传》和《祝福》这仅存的三篇小说在词语锤炼、句式选用、修辞格使用上具有创新意识。修辞艺术的分析对高中语文教学也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才子佳人小说、“名教中”人”撰的《好逑传》,一名《侠义风月传》或《风月好逑传》,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把它列于“明之人情小说”一章里;孙楷第因清初人夏二铭在小说《野叟曝言》里曾引过这书,认为它是清初人所作。(见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新诗     
鲁迅留下的文学遗产像一座伟大的宝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在诗歌方面,鲁迅也进行过大量的工作。鲁迅是诗人,是外国诗歌的辛勤介绍者,并且终其一生,在诗歌领域中进行着理论和批评,引导新诗向健全的路上发展。 不过,这些工作被他的主要活动——小说和杂文的写作遮蔽了。1949年以后,出现了一些对鲁迅诗歌的笺注和论述,这是令人兴奋的,但在发掘鲁迅的诗歌遗产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鲁迅曾经用各种诗体写作,其中使用时间最久、留存数量最多的当然是旧体诗。不过在“五四”时期,鲁迅也曾试作新诗。他曾自己说明创作新诗的动机:“我其实是不喜欢作新诗的——但也不喜欢作古诗  相似文献   

18.
陈漱渝 《民主》2023,(2):46-48
<正>在历时一个多世纪的鲁迅研究史上,冯雪峰的地位可谓无人能够替代,影响可谓无人可以超越。鲁迅生前评论他的文章就已汗牛充栋,但被鲁迅本人认可的,除了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集〉序言》之外,另一篇就是冯雪峰撰写的《关于鲁迅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936年7月中旬,捷克汉学家普实克准备出版他翻译的《鲁迅短篇小说集》捷文版,希望鲁迅亲自作序,并推荐一篇论述鲁迅文学地位的文章。鲁迅感到瞿秋白写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太长,又专论杂文,  相似文献   

19.
贺智利 《理论导刊》2001,(12):45-46
鲁迅在近代美学史上建立了真、善、美三者统一的美学思想,这是鲁迅研究界较为一致的看法。应该说,这样的阐述,揭示了鲁迅美学思想在内容上的质的规定性,在思想体系的把握上前进了一步。但如果到此为止,那么只不过说明了鲁迅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契合,对鲁迅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缺乏深入的开掘。说鲁迅的美学思想具有现代性是与中国古典美学相比较而言的。中国古典美学虽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态,但其主要特征是以和谐为美。直到近代美学史上的王国维才首倡崇高。只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美学思想,才真正实现了中国…  相似文献   

20.
周良娥  秦祖儒 《学理论》2009,(31):181-182
中国现代小说的奠基者与伟大实践者鲁迅,娴熟地驾驭叙事技巧,给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叙事艺术经验。他的小说《示众》、《弟兄》巧妙运用了“外聚焦”的两种形式——《示众》采用有限视角外聚焦,《弟兄》则采用无限视角外聚焦,因而使主体思想得到淋漓尽致的表达,实现了创作主体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