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时代网络意识形态领域中流行话语作为网民共同创造的“全民语言”,既是社会发展变迁的“符号缩影”,也是公众思想动态、舆情表达的“服务窗口”,已成为媒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件。“数智化”生存方式下,网络流行话语已然超脱简单的交际语言范畴,“热门事件”“民生民情”“解嘲生活”“时尚娱乐”“圈地自萌”等多类化表达无不成为话语权力实践的工具,而其发展演化过程则以符号、传播与模因为理据,呈现出多模态“效应图景”。需正视的是,网络流行话语并不皆是积极向上的思想传递,仍存在着正负相对的“双效作用”,对此应辩证对待、因势利导,最大化激发有利因素,使其成为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灵动载体。  相似文献   

2.
“小人”是很不好听的词儿。说谁是“小人”或有“小人意识”,一百个人有一百个不认账,甚而大为愤怒。好多专门研究“德治”的专家、学者,也将百分百的语言或文字用于讲述“如何做仁人君子”的话题。其实,不敢承认小人的大量存在。或是不屑于写出《小人论》式的文章著作,便不会真懂德治这门学问,而且对中国的国情  相似文献   

3.
《学理论》2016,(9)
在《人论》一书中,卡西尔在总结了西方历史上关于人的各种理论后,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做出了一种全新的解释。卡西尔将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认为人的本质特性在于劳作,即人运用符号创造文化。在卡西尔看来,符号的各种形式——语言、神话、宗教、艺术、历史、科学等既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在,又彰显了人性的不同方面,而且所有形式都指向人性的解放。尽管卡西尔的人学思想有所不足,但其对人类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有着独特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韩勇义 《民主》2024,(2):60-62
<正>什么是朋友?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也许是“天涯若比邻”,也许是“相与步于中庭”,也许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许是《送元二使安西》,到头来总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或是管鲍的贫贱之交。而我与《民主》杂志也是朋友,它虽然无声但能听我诉说,还能通过它体验到更多民进人的人生际遇和思想历程,认知到更多的事物。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指出:要“实现积极健康、丰富多采、服务人民为主要要求的文化生活质量的显著提高”。《决议》首次提出提高“文化生活质量”这一概念,并将其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奋斗目标之一,既在理论上有新的发展,又在实践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理解,精神文明建设既是以“人”为对象、也是以“人”为目的、是“以文化人”的过程。即文化不仅作为人的活动方式,同时还应理解为人自身发展的过程。文化生活质量提高了,“人”就能生活在良好的精神环境之中,精神文明的整体水平便…  相似文献   

6.
《侨园》2018,(Z2)
正中美两国人民在交流的过程中,因为文化存在的差异,容易给翻译带来了一定的不便,从而导致交流的不顺畅。为了顺畅交流,翻译人员必须了解两国文化的差异,从而提高翻译质量。本文将对中美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进行概述。一、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语言是一个群体表达内心想法的一系列符号,它可以转变为文字用来记载历史与文化,以流传后世。各国之间的语言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  相似文献   

7.
朱自清于一九二八年为俞平伯散文集《燕知草》作序,说了这样的话:“近来有人和我论起平伯,说他的性情行径,有些象明朝人。我知道所谓‘明朝人’,是指明末张岱、王思任等一派名士而言。……他们的文字,正如其人,有着‘洒脱’的气息。”朱自清从俞平伯早年所写《梦游》等散文,有明末文士气息,又从俞平伯热心于点校、出版《陶庵梦忆》,认为可以从中知道人们议论的缘由。不过朱自清又指出:“平伯并不曾着意去模仿那些名士,只是习性有些相近,便尔暗合罢了。”关于俞平伯先生的为人澹泊、  相似文献   

8.
牧惠 《瞭望》1987,(52)
少年时代,我爱读巴金的《家》、《春》、《秋》。“文革”以后,巴金的《随感录》(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每出一本,我都设法买来读;买不到就借。今年趁着人民文学出版社全部重印的机会,我又读了一遍,仍然津津有味。 巴老的书,特别是他一头一尾这?本书,使人灵魂纯洁,努力向上。 柏杨《丑陋的中国人》附录部分,有一篇反对柏杨的文章,同时也骂“五四”和巴金。认为  相似文献   

9.
笔者曾在若干论文中提出 ,中国古代哲学本体论的基本模式为“一体二元”。所谓“一体” ,是指统一的世界本体 ;所谓“二元” ,是指在统一的世界本体中 ,包含着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要素、单元。在中国古代哲学中 ,远溯至《周易》 ,就提出了“一体二元”的雏形。在殷周之际产生的《周易》中 ,第一次出现了阴 ( --)阳 ( -)两个符号 ,这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形态。接着《易传》作者借释《易经》 ,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的命题 ,它还说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这里“太极”就是“道” ,“两仪”就是“阴阳”。这表明 ,《周易》的“太极”(“道…  相似文献   

10.
卜束 《瞭望》1990,(15)
鲁迅先生在《为了忘却的记念》里,生动地描写了柔石的为人。文中也写了死难的女作家冯铿,不过着笔时也仍与柔石紧密相联。这段文字先写了柔石的“迂”,随后说,“他终于决定地改变了”,表示  相似文献   

11.
卢英宏的《对艺术形象的非艺术批评》(载《瞭望》一九八八年第四十一期)的一系列文艺观点,我是不同意的。我以为卢氏在文艺讨论中,态度不够诚实。黄钢文章中的最重要的一处小说原文引证,竟被卢氏有意砍去了,却反转来又指控黄文“是一篇充满火药味的批判大毒草式的大字报”、“声讨的檄文”、“掷抛高帽进而棒打吆喝”、“在政治方面上纲上线”等等。 黄钢引证了《男人》中“马克思”对“我”的一段话:“我的孩子,请你别低估了我的智力,我还不至于傻到以为后人干的事是在继承我的事业。我的事业已经在一八八三年完成了。”但卢文既要“气愤”地与黄钢论辩,却公然将“我的事业已经在一八八三年完成了”这要害性的话删去而不引。这就很不实事求是了。《男人》借“马克思”之口(实际上是作者自己),公开宣称马克思主义伟大事业已在马克思寿终之年(一八八三年)即告“寿终”,这是《男人》的“点睛之笔”,全部要害之内核。黄钢文,击中了这个要害。但卢氏采取“鸵鸟政策”不说,又进而反诬黄钢“动辄上纲上线”,这是什么文风?宣布马克思主义伟大事业早已“在一八八三年完成了”即“寿终正寝”了,小说中的这种语言描写本已是纲上线上的问题,怎么成了黄钢“上纲上线”了呢?文坛白纸黑字的严肃论争,岂能如此以儿  相似文献   

12.
张金梅 《学理论》2009,(23):76-78
李建中《中国文化与文论经典讲演录》创立了一种全新的“读经”方式——“依经立论,借石攻玉”。所谓“依经立论”就是内求中国传统经典,变“中国古代文论”为“中国文论”;重新解读“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课题;合理阐释中国文论的当代意义。所谓“借石攻玉”则是外求他国经典理论,通过对他国文化、文论经典的借鉴、印证以及两者之间的比较对话来达到互识、互补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手中有一册十分喜爱的小书,是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骆驼丛书的一种——黄裳著《晚春的行旅》。一看书名便知这是一组记游的文字。薄薄的一本,却纵横南北,贯穿古今,令人不忍释卷。 作者曾在“勺湖小记”里形容勺湖之美:“勺湖之胜在水,在空疏的野趣,是天然梳洗的农家少女而非艳装浓抹的城市贵妇人。”如以“野趣”再加上“古  相似文献   

14.
且说读经     
怪事年年都有。这回是有人写文章要青年人读“四书五经”。文章刊于1991年2月20日的《人民日报》第八版上。有关的那段文字是这样的: 试想一下,我们喊叫了那么多年“批判的继承”传统文化,可是做过多少实在的工作?今天30岁上下的人,有多少读过“四书五经”?即使读过,又有多少人真正读懂?当然,传统文化的无限丰富性远不局限于“四书五经”,但它是基础之一。基础苍白薄弱,何以“批判”?何以“继承”?  相似文献   

15.
敬畏汉字     
苗连贵 《侨园》2014,(11):39-39
文字是符号,汉字偏不仅仅是符号,它有形象、声音、气质、情感、独特的个性,真心佩服我们的祖先,用横竖撇捺点勾这些简单的笔画,构造出成千上万、瑰丽多姿的文字生命。从远古洪荒到刀耕火种,从结绳记事到发明文字,这是社会发展的轨迹。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从茹毛饮血走向智慧文明的标志。汉字培育了5000年古老的文化,维系了一个统一的大国的存在。中国地域辽阔,各地讲着令对方茫然的方言,有汉字在,彼此便融为一体。汉字是华夏文明的命脉,是凝聚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图腾。汉字方方正正,方正暗喻为人正直,品行端庄,自古及今都是中国人崇尚的楷模,是修身的标榜。  相似文献   

16.
严格地讲,他现在不能被称作“中国人”,但我们仍把他的自述列入《当代中国人心态录》栏。因为他自认为“我从来就是一个中国人。” 李慈雄,36岁,美籍华人,美国斯坦福大学总体工程经济系统博士。曾在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等企业任过部门领导。1990年开始投资中国,与上海拉丝模厂创建上海斯米克拉丝模有限公司。不出一年,原先效益滑坡的企业利润大增。其增效之快,被称作“斯米克现象”。  相似文献   

17.
显然,一旦被接纳列入“世界文化 遗产名录”,知名度便会大大提 高,由民族的提升到全人类的。在市场经济规则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知名度意味着含金量。因此,尽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遗产名录”的初衷是为了保护文化,但客观上,它却为遗产地旅游业的快速升温创造了绝佳的条件。经历过几个“黄金周”之后,大家对旅游热的杀伤力估计都已有所领教,干柴烈火,再加上火借风势,仍难以描述观光人潮的汹涌,除了天安门广场这类专门为大众聚会设置的  相似文献   

18.
记苏金伞     
宋洪 《瞭望》1994,(47)
我认识老诗人苏金伞,已是半个世纪以前的事了。 40年代初期,我随在河南大学任教的父亲住在伏牛山深处的嵩县潭头镇,那时我刚考上初中,苏金伞是河南大学的体育教师。当时只知道他足球踢得很好,因为中学课本上有清人魏禧写的《大铁椎传》,人们便叫他“大铁椎”。以后,河南大学师生们演京戏,他也经常参加,我就看过他唱的《打渔杀家》、《南阳关》等戏,戏报上还称他是“谭派正宗”。这些是我当时知道的,还有为我所不知道的,便是他已发表了很多新诗。1942年国民党发动反共高潮,驻扎在豫西的汤恩  相似文献   

19.
1980年我在《文汇报》发了篇《家庭的淡化问题》。十年后,我又于1990年在《家庭》杂志上发表了《再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现在又过了十年,我起了再写《三谈家庭的淡化问题》的念头。写《三谈》,主要不是因为又“逢十”了,而是因为看了各报所刊登的8月8日新华社消息后,感慨万千。假若说“万千”是夸张,感慨有好几条却是实在话。这则消息说:宁夏回族自治区  相似文献   

20.
“赛音白努,答萨一其!”(你好吗,请坐!)我一进门,陈老师亲切地拉住我的手,用流利的蒙古话招呼我坐下。这是我工作二十年来第一回到母校内蒙古大学拜访昔日的老师。年已半百的陈乃雄副教授是上海人,到内蒙古自治区工作已整整二十五年了。他一直从事蒙古语文的教学和研究,先后编著出版了《蒙文入门》、《蒙文同形词》等著作,并花费几十年功夫参与《蒙汉辞典》的编纂和审订。近年来,他又在蒙古语族的比较研究方面作了许多探索。他的《五屯语初探》一文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很大的兴趣。日本国立亚洲语言文化研究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