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隐名投资的现象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由此导致的公司隐名股东的各种法律纠纷越来越多。实践中,对工商登记、实际出资、公司章程、股东名册、实际享有股东权利等证据的运用差异极大,使得这类纠纷的处理比较混乱。隐名股东的法律问题,已经成为了当前司法实践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本文在对隐名股东的概念、法律特征、资格认定以及法律责任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2.
隐名股东是一个存在范围极广且现存的公司法未做出明确规定的领域,因隐名股东引起的纠纷频繁发生,但法律尚未对其提供规范。本文针对现实中存在纷繁复杂的隐名股东问题,对隐名股东的种种法律问题作一些探讨,首先阐释了隐名股东的定义,在此基础上,通过对于不同情况下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探讨,来解决因隐名投资而产生的纠纷。本文的研究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以期能够为司法实务提供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在当代社会,隐名投资的行为在实践中越来越盛行。我国法律仅在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中对隐名股东的内容做了一定阐述,但是对于实践中出现的越来越多的问题,只有几条解释显然是不够的,隐名股东的相关问题例如资格认定标准、法律地位等在学术界也没有达成一致,从而影响司法审判的权威性。文章通过研究隐名股东的相关问题,以及对于维护隐名股东和第三人的利益以及公司正常运行和市场的稳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4.
余元春 《法制与社会》2010,(2):111-111,116
国有改制分流企业隐名股东与一般市场条件下自然发起形式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隐名股东存在很大的差别,但在司法实践中一般予以同等时待,这样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部分改制分流员工的合法权益。建议在司法实践中将国企改制分流企业隐名股东与市场条件下自然发起形式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隐名股东区别对待,并且鉴于改制分流企业隐名股东的特殊性,国家应就改制分流企业“隐名股东”问题出台相关单行政策,对其股东资格予以承认,以更好的保护其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5.
隐名投资人股东资格认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芳 《河北法学》2012,(1):100-101,102,103,104,105,106,107
股东是公司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角色,股东资格又是股东地位的法律基础。隐名投资争议中隐名投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遂成为理论及实务界的难题。为了给司法实践提供有效解决的路径,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从厘清基本概念出发,对争议进行类型化的处理,提出借用《合同法》的隐名代理制度和代理人身份不公开制度来解释隐名投资的内外关系,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6.
外商在我国大陆进行投资时,出于各种原因的考虑,采取隐名投资的情形相当普遍,由此导致的法律纠纷也复杂多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外商投资企业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一)》为法院指明了裁判方向。然而,有关问题如对外商隐名投资者的股东资格确定、委托投资协议的法律效力认定以及投资主体的利益保护等尚需从法理上进一步明确,相关条款在司法实践中的可行性亦值得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7.
公司中的隐名股东涉及到诸多法律问题,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对其认识不一。本文对隐名股东中值得研究、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即:隐名股东与相关概念的区别,隐名股东的股东身份认定和隐名投资引起的三种主要法律关系进行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股东是公司关系中最为重要的角色,股东资格又是股东地位的法律基础.隐名投资争议中隐名投资人股东资格的认定遂成为理论及实务界的难题.为了给司法实践提供有效解决的路径,在已有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讨论,从厘清基本概念出发,对争议进行类型化的处理,提出借用《合同法》的隐名代理制度和代理人身份不公开制度来解释隐名投资的内外关系,并结合案例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9.
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涉及到隐名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隐名出资人与公司以及隐名出资人与第三人之间不同的法律关系,容易引发隐名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之间的股权权益归属纠纷、隐名出资人股东资格确认纠纷、名义股东股权处分行为效力纠纷以及出资瑕疵责任纠纷,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公司法解释(三)》总结了司法实践中的经验,对有限责任公司隐名出资的法律问题进行了规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依据《公司法解释(三)》对隐名股东资格确认及存在隐名出资情况下的第三人利益保护问题进行了解析,并对如何在司法实践中理解和适用《公司法解释(三)》的有关规定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0.
张彤 《法制与社会》2013,(35):97-98
本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对我国隐名股东问题的研究,完善我国隐名投资的法律制度,为隐名投资提供有效的保障。根据我国的立法现状,提出对于这些问题的相关法律完善措施。最后初步引入股权信托制度加以改善现今隐名投资的法律纠纷问题。  相似文献   

11.
马晓琳 《法制与社会》2010,(17):117-117
隐名投资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形式在有限责任公司中大量存在,隐名投资人其自身的隐蔽性和复杂性使得公司内外部关系模糊混乱,引发了更多的法律纠纷,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在于对隐名投资人作为股东的资格认定。目前我国法律对此尚未明确规定,理论上的研究也不甚成熟,本文试找出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对实践具有指导意义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隐名股东之资格认定若干问题探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出资人为了规避法律或出于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或以他人名义出资,一般被称为隐名股东。与之相对应,记载于工商登记资料上的股东则为显名股东。显名股东与隐名股东因股东资格等发生争议纠纷的情况并不罕见。但我国法律缺乏明确的规制,如何解决隐名股东相关问题成为司法实践中的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3.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隐名股东的现象在公司实践中频繁出现,因隐名股东而引发的法律纠纷也时有发生。虽然现有公司法对隐名股东尚未有明确的规定,隐名股东的现象已引起了法律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拟对隐名股东的立法现状、法律风险及防范等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4.
修闻 《法制与社会》2013,(31):95-96
隐名股东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但是目前在我国隐名股东早已屡见不鲜,且有愈演愈烈之势,但现行法律体系中欠缺与隐名投资相关的完整法律制度,司法实践部门对于隐名投资纠纷裁决缺乏统一的口径.鉴于有限公司中发生的隐名投资行为更具普遍性,其所涉法律关系也较为复杂,因此有必要对其所涉法律关系进行细致地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邓彬 《法制与社会》2014,(7):112+118-112,118
有限责任公司隐名股东作为一种特殊的投资方式,在满足市场经济主体获得利益需求的同时,又保护自己的身份不被外界知晓,隐名股东从公司法的颁布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风雨历程。对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和作用。但是出台的公司法解释三并没有从跟本上解决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纠纷,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解释(三)》没有对其身份给予确切认定,其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中的一份子在法律地位中仍处于一个比较不明确地位。在现实实践过程中,由于隐名股东法律资格无法认定,往往具有不利性。这种现象引起了法律学术各界的关注,但是尚未达成共识,这个问题仍有学术研究和探讨的空间。有限责任公司资格认定的相关投资领域相关纠纷也显著增多。通过对江苏省南京市经济开发区管委会以及南京市经济开发区内的南京大贺传媒有限公司、南京圣和药业有限公司、南京熊猫电子有限公司等相关公司企业,对南京市栖霞区人民法院相关单位,对社会不同群体关于有限责任公司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实地调研,以期能够给这一问题提供一些素材。  相似文献   

16.
我国现行公司法律制度尚不健全,公司法对股东资格取得的方式和具体标准都没有明确的规定,如何准确地认定显名股东和隐名股东的资格,是司法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公司法解释(三)》规范了理论界探讨已久的“隐名股东”的法律地位,为解决隐名股东的相关问题提供了法律依据。本文拟通过对该解释中相关条文的解读,来简要剖析隐名股东的资格认定,责任承担以及具体适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隐名股东起源于隐名合伙,它根源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和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质,因为隐名投资者所承担的风险远远小于显明投资者,尽管其要违背公司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其股东资格的地位得不到法律的承认和保护,其权利有可能受到他人的侵犯,但是隐名投资者的数量依然在增加。认定其股东资格,是保护其最基本的方法,本文对能够认定股东资格的五大要素和学术界的两种观点进行分析、比较,得到合理的方法进行认定其股东资格。  相似文献   

19.
浅析隐名股东股东资格认定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强  陈斌 《法制与社会》2011,(11):59-60,64
隐名股东长期以来存在于我国公司法律实践当中。对于隐名股东资格认定问题我国现行法律缺乏明确规定,在理论界和审判实践中也处于各执己见、缺乏统一指引、比较混乱的局面。本文明晰隐名股东的概念和分类,介绍有关隐名股东的几种理论观点;在分析实质说和形式说的基础上,确认形式说的合理性,并对形式说的完善和股东资格认定相关问题做了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20.
荣远兰 《海峡法学》2012,14(4):96-100
隐名股东的资格认定一直是理论界和司法界争议的焦点,《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若干问题的规定(三)》为解决这一争议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该解释仍存在不周密之处,不能完全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在处理有关隐名股东的法律关系时,应区分公司内部关系和外部关系两种不同的股东资格纠纷,进一步完善隐名股东资格认定的标准,方能真正协调各方当事人利益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