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尊重农民主体意识,让农民不再“失位” 农民是乡村治理的价值主体,民心得失是衡量乡村治理成败的核心标准。当前基层政府擅自“为民做主”的现象时有发生,比如通过正式或非正式手段操控村级选举、通过经济手段控制村组织等导致农民的主体意识缺失,农民“失位”。这就要求增强农民的主体意识。  相似文献   

2.
本文意在为中国的私权研究寻找切入点。有关财产、契约制度的丰富史料和古人有关“定分止争”的确权思想 ,表明古代中国有发达的财产、契约等“实在权利” ,缺失的是包含人之平等、自由等主体意识的“观念权利”。通过对中、西传统文化根源的比较研究 ,得出人有无自觉主体意识以及法律对主体资格的承认与否是两种文化差异的最显著表现 ,即古代中国以身份和等级观念为根基的“礼治”和“儒教”思想从开始便漠视人的主体性 ,而西方以自然哲学为根基的自然法理论从开始就注意并强调人的主体性。该差异引致了“观念权利”起源于西方而非中国。因此 ,私权研究应从主体性开始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处分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以人为本原则、法治化原则、程序正当原则.法治化原则要求学校对学生的处分要依据法律的明确规定;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学校尊重学生,强调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程序正当原则要求学校在行使处分权时要充分赋予学生知情权、陈述申辩权、救济权.  相似文献   

4.
邓群  耿照新 《法制与社会》2012,(11):232-233,249
主体是指有目的、有意识地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主义是主体利益和意识的集中概括主题,即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主张是主体实现其主义和主体的方式.本文以高校思想政教育主体、主义、主题、主张为题,在判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基础上,探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下,实现三个“统一”,以达到高校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而生命教育正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只有实现人生命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随着近年来学生中生命意识淡薄现象的日益严重化,生命教育已成为一个教育热点。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生命教育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要求依法治国,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生命教育只有结合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描绘和谐社会的图熹。本文就当前生命教育的缺失阐述了和谐视野下生命教育的内涵及其必要性,指出生命教育需要与法制教育相伴而行,并探讨了创设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相结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我国目前的模拟法庭教学,存在着案例选择杂乱、角色分工无序、程序意识淡薄等问题.要把握模拟法庭的目标功能,实现法学教育的“知识型”教育理念到“品格型”教育理念的转变,从“学科型”教育范式到“职业型”教育范式的转变.推进模拟法庭教学改革,在主体方面强化角色意识,在内容方面规范工作项目,在程序方面注重程序设置.  相似文献   

7.
徐楠 《法制与社会》2011,(36):237-239
是否具有实效性是判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成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当前由于多种原因,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明显弱化.面临困境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找出原因,转变理念,从“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立足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充实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机制,才能切实提高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孔敏蓉 《法制与社会》2010,(32):220-221
"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是儒家思想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对现今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极大的借鉴之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就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上重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走出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  相似文献   

9.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从学校、教师、学生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高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并提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市场化的趋势弱化了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缺失成为中国高校大学生的突出问题。在解决大学生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时,高校在价值选择与现实冲突的夹缝中,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从学生自身的内在精神需要为出发点,以培养和谐发展的人为终极目标,重塑大学生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社会》2011,(6):58-59
安立志在《民主与法治》撰文认为,民众对政府产生“不满意”。应当从矫正政府施政。约束官员行为来着手,当政府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施政理念,官员确立了执政为民的意识,并切实付之行动。民众的“不满意”  相似文献   

12.
论问题引导型法学教学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健男 《时代法学》2010,8(1):109-113
法学知识不仅可以而且应该在“问题”的引导下进行传授。所以,我国的法学教育必须实现从“知识灌输模式”向“问题引导模式”的转变。“问题引导模式”的内核在于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在教师自身具备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前提下,“问题引导模式”的实施还应该把握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预习教材;引导学生关注实际问题;因地制宜选择教学方法;掌握提问技巧;消除权威意识。  相似文献   

13.
网络时代教师教育意识的转换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教育使传教师权威受到严峻挑战,重塑教师权威必须实现教师教育意识的现代转换,表现为从“制度权威”到“魅力权威”的教师权威意识转换,从“后喻化”到“前喻化”的化传递意识转换,从“师倨生恭到”现生平等“的师生关系意识转换,从”科技至上“到”人关怀的教育使命意识转换。“知能完善”和“人格完满”是网络教育时代重塑教师权威的必要要求。  相似文献   

14.
临汾九中是山西省临汾市首批挂牌的“四化学校”之一,也是“山西省文明学校”、“创新教育先进单位”以及“养成教育示范校”。2003年,以祁世敏校长为核心的学校新领导班子提出了“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办学水平”的总目标,树立“以人为本,依法治校”的现代管理理念,坚持“规范管理,开展‘养成良好习惯,赢得美好人生’的养成教育,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逐步完善办学条件”的办学思想,外树形象,苦练内功,踏实工作,依法管理,使该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三年多检察长的工作实践,使我深深体会到,落实“以人为本,依法立院”的目标要求,抓好队伍建设,要着意抓好“四个一”:有一个抓队伍的好班子。好班子是保证“以人为本,依法立院”目标实现的根本,所以突出“以人为本”,首先是突出“班子”之本。领导班子要有浓重的“人本”意识,强化带好队伍的责任感,特别是作为一把手,始终不要忘记自己是带队伍的第一责任人。办案子要抓队伍,创事业要靠大家。抓好队伍是根本,班子是重中之重。因此,班子要有严肃的“依法”意识,建设一流队伍,创建一流机关,必须从战略高度来谋划计议,切忌无…  相似文献   

16.
高职生与普通高校本科生相比,具有学习上功利性、素质参差不齐和特有的高职生的心理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在授课“基础”时要特别重视高职生的上述特点,做到因材施教。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多元教学法,重视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等措施增强“基础”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在建设现代化图书馆的过程中,图书馆员建立现代人理念的重要性,并从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观念、培养创新意识、做读者的朋友等方面探讨了图书馆员现代人理念的内涵;并根据我馆情况,提出了馆员现代人理念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几千年来,教育的传统一直以教师为中心,流弊甚多,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主体性的弘扬。随着现时代的飞速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种崭新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领域萌发,集中体现在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这一命题上。因此,我们必须提高认识,转变思想,明确学生是整个教育的重心,基本点,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是当今时代精神的呼唤,是人才竞争的需求,更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  相似文献   

19.
严军兴  笑宇 《中国司法》2007,3(7):87-89
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①。这一重要思想的提出,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文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者一向重视人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马克思指出:“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②,“人是人的最高本质”,“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③,人作为主体不能不把自身作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和标准,视自己类的需要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具体到国家和法,理应是“以人为本”,从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大学生公民意识缺乏现状出发,探寻其背后的传统教育弊端;并在强调公民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提出法律教育因其本身具有的特点与公民意识的培养存在较强的耦合,进而探寻了法律教育在公民意识方面可发挥作用的四种途径,以达到为现代公民社会提供具有高素养人格主体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