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校企合作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有效途径。基于南疆新办高职院校的办学情况,如何加强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是当前新办高职院校和企业面临的共同难题。为真正落实校企合作的“双主体”定位,以达到双向互动、互惠互利的目的,文章探索了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了其中的不足,发现目前新办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存在对企业的依赖性过高、校企合作深度不够、合作内容较少、交流平台缺失、院校专业课程设置与企业需求匹配度不足等问题。为此,提出精准“政校企”三方定位、提高院校自身竞争力、立足企业做好课程设置、“校、行、企”联动,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模式等有效措施,强化人才培养效果,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质量人才。  相似文献   

2.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由之路,结合自有资源和实际情况探索校企合作是搞好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重要任务.文章详述了物业管理行业的发展态势和人才储备薄弱的情况,总结了四川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物业管理专业校企合作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结合校企合作教育理论,从企业参与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建立柔性的教育机制、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和合作开发教材四个方面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3.
科学发展观视野下高职学生创新力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的核心都是以人为本,发展依靠人才、人才推动发展.创新型人才培养已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的使命,高职院校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应注重在教学改革、校企合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力,进而提升其就业竞争力、职业发展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基于就业导向,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嵌入高职教育课程教学环节,是高职院校以“知能、技能、知行”为联动、以“校中厂、厂中校”为方向、以“专业实习、顶岗实习”为中心开展的有益实践。在就业导向下,高职院校思政教学育人模式作为提质、赋能、增效的有效举措,有助于深化高职教育改革、打造拔尖创新人才队伍和落实人才强国战略。面向就业导向,高职院校应结合思政教学育人内涵实质与价值取向,明确办学定位,完善高职教育课程结构;提高教师素质,组建高职教育师资团队;推动提质培优,健全高职教育评价机制,以发挥思政教学育人效能,逐步实现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5.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承担着培养“知农、爱农、兴农、强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促使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扎根农业农村,对乡村振兴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作为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主动对接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重视涉农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工作,以厚植农业情怀为主线,在坚持办学定位的同时,做到倾心服务“三农”、构建校企融合育人体系、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提出的涉农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对策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职教育以实践与技术为核心,专业与产业紧密结合,培养了大量具有创新性的高质量专业技术人才。职业院校实践基地正是在产教融合下产生的一种重要教学模式,是“厂中校”的具体表现,能够有效地将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生产实践相融合,共同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文章以产教融合为背景,阐明了产教融合下实践基地的内涵和意义,指出产教融合背景下的实践基地建设的现状及问题,并以问题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教育各项要求部署为指导,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建设产教深度融合的良好生态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7.
作为欠发达地区,云南需要借力发展、借船出海.因此,实施院校企业科技合作,对推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改革的深水区,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自1997年正式开展省院省校科技合作以来,云南以国家骨干校建设为契机,敞开怀抱吸引技术人才,在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深化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在“校企共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大框架下,加强了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建设,着力解决重大关键技术瓶颈问题,并在校企合作模式方面有了一定的创新,填补了省内科技空白,为云南的创新驱动和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数字小院项目是中国致公党和广州天河共同支持和指导的乡村本土数字人才培育与社会服务基地建设项目。它以数字小院为实践基地,遵循“绿色发展、人力资源开发、体制机制创新”的主题,旨在培养大学生将信息技术与实体产业相结合进行创新的能力,并组织返乡创业,帮助乡村产业发展,推动实现“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愿景。数字小院项目涵盖本土生态产业数字化改造、基层治理数字化服务、乡村振兴数字化人才培育等方面,其中数字乡村信息化综合治理系统项目是以数字基础设施为基础,创新提供党务、政务、村务、警务等服务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数字小院团队实施的三个项目包括本土生态产业数字化改造、基层治理数字化服务和乡村振兴数字化人才培育。通过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数字小院团队探索出一种新型“村+校+企”人才共育模式,该模式以推动教材教法改革、校企共建乡村与产业实训基地为手段培养探索创新型人才。数字小院团队将推出“数智学徒计划”,致力于具备培养通识基础、数字技术和产业创新能力的“π型产业创新人才”,实现生态、产业与民生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该计划通过“一业两院三方四步循环”的战术规划,打造产教融合方法,促进产业、教育、研究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9.
张国芳 《前沿》2012,(18):187-188
作为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的高职院校,要转变教学理念,在优化专业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建设高素质的创新型教学团队,改变教师教学方式,加强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的锻炼,培养模式的改进和评价方式的转变等方面建立和完善创新人才的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10.
陈言 《浙江人事》2008,(4):16-16
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创新引才思路,改进引才方式,开辟高层次创新犁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完善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柔性引进国内各类创新型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积极组团赴市外开展大型综合人才招聘活动。加强校企人才合作,建立人事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共同参与、协调推动的工作机制。举办2008年温岭市第二届校企人才合作恳谈会,组织全国近50家大中专院校与我市300多家重点企业就毕业生输送、人才合作培养、毕业生实践基地建设等事宜进行沟通洽谈。加快创新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  相似文献   

11.
高馨 《就业与保障》2023,(5):100-102
高职学生充分就业是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校企合作对于实现校企“零距离”对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及实现高质量就业都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加强校企合作,可以培养适应市场需求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围绕校企合作视角,文章探讨了如何加强高职学生就业能力,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切实强化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就业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当前文物保护与修复人才培养现状分析,针对文博专业人才的短缺问题,提出高职院校文博人才培养应该结合专业特点与社会实际需求,采取“产校结合、产校互动”的培养模式,设置特色课程,把重点放在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上。  相似文献   

13.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要求区域职业教育提供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章基于对粤港澳大湾区当前体育产业人才需求的分析,进一步明确高职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应精准对接区域体育产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体育技术技能型人才,并提出探索多学制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构建适用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落实教学改革、建立高水平专业建设与评价机制等建设思路,强调加大“政、校、行、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4.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德技并修”是其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高职思政课教师在培养学生德行素养方面肩负着三重角色:先进理论的传播者、课程思政的引领者和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助力者。为能胜任这三重角色,高职思政课教师必须要政治素养强“三力”、专业素养炼“三能”、德行素养涵“三德”。通过组建跨界学习共同体、创新培养模式、健全激励机制,畅通校企双向流动、融通理实双向培训、贯通内外双向驱力,打造“双师型”思政课教师。  相似文献   

15.
褚伶利 《前沿》2012,(19):19-20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新模式,鼓励毕业学生自主创业,是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培养就业者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际出发,从基地功能和特点的角度对创业者孵化基地的建设进行有益探索.结合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特点,探索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实现创业促进发展带动就业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6.
为了促进我省从汽车制造大省向汽车制造强省转变,湖北省决定实施“湖北省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培养我省汽车支柱产业所需要的工程创新人才关键在于以实施“产业人才培养计划”为契机,以培养汽车产业生产管理一线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依托东风汽车公司大工程背景,在实施校企深度联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师——工程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构建产业人才质量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决“求职难”与“求贤难”、高校“供”与企业“需”之间的错位与矛盾,应实现校、企文化的交融.这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新选择。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交融是可能的、必要的、必然的。作为独立学院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既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产物,也是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成功交融的产物。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交融对高校和企业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意义,学生更是校企合作与校企文化交融的直接和最终受益者。校企合作的目标是实现校企共赢共建,达到实践育人目的,提高高校的人才(特别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解决供需之间的错位和矛盾。  相似文献   

18.
“十四五”期间,我国职业教育将担当起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因此,针对高质量就业问题的研究迫在眉睫。文章以河南省5所高职院校的学生为调查和研究对象,探析目前高职学生精准就业工作现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高职学生自主就业新模型和自主就业反思模型,并探索自主精准就业的认知匹配训练内容和保障机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在校企协同视域下的过程评估和精准认知匹配的自主就业新模式。  相似文献   

19.
黄燕 《前沿》2014,(3):112-113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国际化程度和水平的加深,对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要求和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对国际经贸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创新。实践教学是高职商贸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的主要环节和特色部分。根据高职商贸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论述在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基本思路,并在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0.
任俊峰 《前沿》2012,(17):161-162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本文以“8233”人才培养模式为实践探索,从而构建出课程改革体系、校企合作体系、动态管理体系的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提供了极具现实意义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