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贾茹 《法制博览》2013,(1):110-111,86
随着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的不断增加、人们维权意识的不断增强,司法被给予了很高的期望。然而同时,对司法的诟病、不信任也比比皆是。固然,我国司法公信力较低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人们对司法缺乏理性理解,对司法权的有限性认识不足,无疑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本文通过展现我国"司法万能"形象进而揭示司法的"不能承受之重",并通过分析"司法不能"的原因,就现有法治环境下提高司法公信力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2.
张伟 《法制博览》2015,(7):182+180
司法公信力便是主体信用与受众信任作用的产物,司法的时代性是在特定时代提高司法公信力的重要特点,顺应时代特点来提高公信力是有效的方法。新媒体时代固然对司法公信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这同时也是提高司法的公正性的一个手段和契机。新媒体时代下,司法公信力面临信息传播迅速广泛、公众对司法公正要求高等挑战,提高司法公信力应当以保持司法的独立和透明、提高司法程序的质量、追求经得起推敲的判决和建立司法与受众之间的双反馈机制为重点。  相似文献   

3.
刘阳 《法制博览》2015,(2):173-174
在法治社会中,司法与社会舆论缺一不可。然而,社会舆论对司法具有双刃剑作用。适度的社会舆论可以监督司法审判、促进司法公正,过度的社会舆论却会造成其与司法公正的对立,从而导致"舆论审判"现象的产生,阻碍司法公正的真正实现,严重影响司法的公信力。本文详细分析了面对"舆论审判"我国当下司法公信力的困境,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出路。  相似文献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法律公平正义问题,其与人权的尊重与保障问题紧密相连,在法治社会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价值。提高司法公信力,不仅是提升司法权威的核心要素,也是减少诉讼成本、节约审判资源的有效途径。因此,基层法院应重视司法公信力的重塑,加强司法制度建设,与媒体开展合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开展法治宣传活动,强化公众司法权威的理念,以此提高基层法院的司法公信力,确保司法公正,从而推动国家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推进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而司法公信力则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条件。司法公信力是让公民信服法院的裁判结果,是对公权力行使的信服,因此,司法公信力具有公共权力的性质。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存在严重不足的情况,使得司法人员在行使司法审判权的时候受到很多阻碍。司法公信力的不足使我们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因此,提升司法公信力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达选梅 《法制博览》2015,(5):123-124
当今社会,司法公信力不足已成为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的薄弱环节,对司法的不信任,对法律的忽视,对执法人员权威的轻视,使得司法活动开展难度增大,判决得不到执行反过来又进一步削弱了法律在民众心目中的权威性,树立司法公信力已经成为迫不容缓的要求。但树立司法公信力并非一朝一夕,一环一节即可达到,涉及到整个司法程序静态与动态方方面面的问题,甚至与司法程序之外的行政等系统亦息息相关,下文我们将从静态结构与动态结构两个大方面分析建立司法公信理所必须的各个环节。  相似文献   

7.
陈丹 《法制博览》2015,(6):270+24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新一轮司法体制改革随之拉开序幕,加强司法责任制是新一轮司法改革的重心。而司法责任制的关键在于法官责任制。虽然我国的法官责任制不断致力于绩效激励和提高司法公信力之间寻求有机平衡,但其本身仍然存在不足。通过层层分析法官责任制的现实缺陷,并据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以期中国的司法制度能够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经济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对司法需求日益扩大形成了司法改革的"倒逼机制",因此,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不得不开始司法改革。司法体制改革至今已有20年的历史了,从十八大报告有关司法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找出改革的关键词,以报告的若干个关键词为切入点深入分析我国司法体制改革未来走向,这对准确把握、深入领会"十八大"精神和指导未来的司法体制改革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李乔 《法制博览》2015,(1):82+81
司法民主化是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构成和实现国家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在深化司法改革的进程中,进一步加强了对司法的民主化建设。但由于对司法民主化的误解,出现了长期将司法民主化与司法大众化等同的理论误区,并将司法民主化与司法职业化对立起来,引发了法学界和司法界对于司法民主化与司法职业化的激烈争论,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将会对中国的司法改革产生严重误导,所以我们有必要将与司法民主化有关的理论与争议问题厘清,进一步深入理解我国在司法民主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困境。  相似文献   

10.
围绕性被害为研究重点,我们建议从法律和公民社会二个层面建立广泛的司法机制来拓展被害人司法的含义,并制定健全的评价与对比方法。被害与司法模式包括以下三个要素:司法机制,被害情境以及被害人司法需求。司法领域需要新的方式对司法回应进行阐述和对比。我们应以传统和创新司法机制的概念取代报应和恢复性司法,并在赔偿、补偿、恢复等关键术语上达成共识。此外,应将性被害问题置于更广阔的情境或参照域中,通过关注性被害的不同情境,可以建立更系统、可靠的被害与司法实证基础。最后,在司法领域需要比"满意"或"治疗效果"等更清晰的标准来衡量被害人的司法体验。引入被害人司法需求(或利益)的概念可为评估和对比传统与创新司法机制以及理解被害人的司法预期提供新的前景与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