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赵文娟 《法制博览》2015,(6):249-250
可预见性规则是确定违约损害赔偿的一个规则,其是从保护违约方的利益出发的。可预见性规则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实现了从完全赔偿主义到限制赔偿主义的进步。  相似文献   

2.
体育运动中的人身损害责任承担存在不同的理论学说,如过错责任说、公平责任说、风险自负说等。司法实践中,体育运动中的人身损害案件处理一般适用公平责任。不同的理论学说对于体育运动中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承担问题的解决均有一定的意义,但是司法实践应考察体育运动的不同情形,区分普通体育运动与竞技体育运动、成人体育运动与未成年人体育运动。  相似文献   

3.
杨馨淼 《法制博览》2022,(12):25-28
最密切联系原则自产生以来,便因灵活性、适用结果更加公正等特点,被各国立法和实践所采纳.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仅将最密切联系原则作为补充规则,而不是原则,这种立法规定过于简略且定位不明,赋予法官极大自由裁量权,导致司法实践中的法条适用错误、推理不明确、过度依赖法院地法等问题.本文拟从最密切联系原则的立法实践出发,...  相似文献   

4.
王爱群 《法制博览》2013,(11):237-238
随着我国离婚率的不断上升,离婚损害赔偿作为一项重要的法律救济手段被确立起来,但现行的离婚损害赔偿制度在适用条件和适用主体上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使得受害人往往无法完全得到赔偿。《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第十七条的规定更使该制度在实施中遇到了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难度,并且有违侵权法的过错相抵原则,本文认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是对受害者的补偿和对过错方惩戒,应当根据过错的大小,实行过错相抵。  相似文献   

5.
谋取不正当利益是行贿罪的构成要件,它是犯罪人行贿的动机和目的。对"谋取不正当利益"的理解和适用标准,一直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发生着改变,也影响着司法实践中对行贿罪的认定。本文分析了不正当利益的定义,分析了该如何界定不正当利益,并且为司法实务中认定不正当利益提供了一些认定方法。  相似文献   

6.
郁倩  刘静 《法制博览》2022,(9):35-37
伴随着知识产权强国战略向纵深处推进,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纠纷案件不断涌现,实际损失标准与违法获利标准的顺位问题一直广受学术界与司法实践的关注.通过考察我国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标准及其顺位的司法实践,分析我国实际损失标准与违法获利标准的司法适用困境,借鉴域外其他国家和地区对于侵权损害赔偿计算标准的有益经验[1],提出...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随着民间金融的发展,民间借贷纠纷越来越多的诉诸法院,也给司法裁判带来了许多挑战,其中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是越来越突出的难点问题。为夫妻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是夫妻共同债务的本质特征,也是认定夫妻共同债务的基础。《婚姻法》第四十一条对夫妻共同债务的认定采"共同生活标准",更符合婚姻本质;而《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则采"身份标准",更利于保护债权人利益。二者在成立标准和效果方面的不一致尤其是简单适用《婚姻法》解释二第24条在司法实务中易造成两难。在司法实践中,有许多法院严格按照婚姻法司法解释(二)第24条的规定来认定夫妻共同债务,但是在具体适用时仍然存在一些困境或者不公平的地方。一是夫妻中非举债方未分享到举债带来的利益,却被要求承担共同清偿责任。二是虚假诉讼增多。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对司法实践中造成夫妻共同债务认定困境的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并在立法过程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8.
付志 《法制博览》2022,(15):58-61
执行中对于以租抵债合同是否应适用买卖不破租赁规则,首先需要厘清以租抵债行为的性质.这种性质的界定,一方面应从司法实践出发,梳理相应的司法裁判观点,另一方面探究这些观点所反映出的理论基础.基于这一性质界定逻辑,分析该行为自身的构造,同时,在分析买卖不破租赁规则本质的过程中,基于对该规则适用范围的探究来分析该行为能否适用....  相似文献   

9.
周静 《法制博览》2013,(3):200+196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社会法治的需要,我国引入了公司法人格否定制度,并在我国现行《公司法》第20条进行了规定。该项制度是对公司法人独立责任和股东有限责任的补充。但由于该制度在法律条文中的规定较为原则,且相关配套司法解释又尚未完善,以致该项制度在司法实践适用时,法官不易于操作,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相似文献   

10.
《物权法》中设立不动产善意取得制度的宗旨在于保护善意第三人的合理信赖利益,然而其核心要件即"善意"却没有给出明确的判定标准,由此产生了法律适用中的难点和分歧点。善意的认定标准应在平衡双方当事人之间利益的基础上加以界定,即受让人受让不动产应基于对登记簿的信赖,其主观方面无重大过失;鉴于不动产物权变动的特殊规则,应将善意的认定时点确定在不动产登记完成之时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