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禁”一词,并非笔者杜撰,而是从群众中来。所谓“言禁”,乃一些地方或单位领导对上级明文规定严格禁止的行为没有落实到位,仅仅停留在口头、表面上的“言禁”阶段。大会、小会上讲讲,广播、喇叭上说说,墙报、标语上写写,文件、简报上发发,总结、汇报上编编。有了这样的“言禁”,出现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减轻农民负担喊了多年,仍有增无减;禁止向企业搞“三乱”,仍屡禁不止;上级严禁搞地方保护,要求铲除制假、售假窝点,他那里依旧假货泛滥;中央大张旗鼓地扫黄,他那里仍然繁荣“娼”盛;上级严厉禁止贪…  相似文献   

2.
这几年,各地政府为给当地群众办好事、办实事,纷纷推出各种“民心工程”。这些“民心工程”大多是在岁末(或年初)通过文件或新闻媒体向群众承诺:明年(或今年)将为群众办“×件好事”,或完成“×件民心工程”,而在来年的岁末(或年初)向群众公布完成情况。按说,政府既为群众办好事,又让群众监督和验收,群众焉有不欢迎、不买账之理?然而,据《包头晚报》报道,西安市在岁末年初请群众验收政府去年承诺并完成的“十件好事”时,就有部分群众对政府所办的“十件好事”不买账,认为有“追求政绩”和“作秀”之嫌。其实,遭受这种“…  相似文献   

3.
据报载,湖南省某市市委书记在下乡调研时讲了这么一段话:“什么叫指示?上级部署和领导交办的事情当然是指示,但群众的呼声也是指示,这叫人民群众的指示。人民群众的指示必须听……”对此,笔者深以为是。  相似文献   

4.
《法治与社会》2009,(7):78-79
王建勋在3月30日的《北京日报》撰文认为,让人民参与司法。真能阻止司法腐败并实现司法公正吗?众所周知。这种审判方式的最大特点是将法庭搬到人民群众中间。“聆听”一下人民群众的意见,并没有说人民群众对案件的判决结果有任何决定权。如果人民群众没有决定权。他们如何阻止司法腐败?难道权力完全不受人民群众约束的法官会“自觉地”把人民群众的意见当成金科玉律?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太神奇了。  相似文献   

5.
《检察风云》2010,(2):77-77
堂堂区委副书记,竟被轰下了主席台?这种事儿不仅在许昌是第一次,即使放到全国也是不多见的。 应付上级、糊弄群众,浪费时间、败坏风气……作检讨尚且如此,要是讲话更当如何?那种“空话连篇”的领导,就应该把他轰下台去!但在为毛万春书记的行动暗自称快之余,我却在想:  相似文献   

6.
祝华新 《政府法制》2010,(15):15-15
溃堤:救灾官腔引发众怒 6月21日,在江西赣江抚河段唱凯堤溃决、10万民众生命危在旦夕的关口,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连线采访江西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平其俊。没想到,这位救灾一线人物先是强调唱凯堤历史上曾多次决口,接着逐一介绍哪些大小领导对抗洪作出过“重要指示”。主持人一再打断他的话头,追问“决口有多大?下游的群众有没有转移?”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让基层领导干部最头痛的事,莫过于上访。本来就够忙的工作,让上访一搅和,立时乱了套。可农民群众上访也有他们的苦衷,谁吃饱了饭有事没事地花钱到处跑?两年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呼图壁县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领导也曾为此苦恼过。可现在,他们不必了,上访的几乎没有了,全县农村呈现出一片祥和向上、共奔小康的可喜局面。这样大的变化是如何得来的呢?农民群众说,我们现在有个“民主日”,对干部有意见可以当面提;村干部说,有了“民主日”,天天受监督,想搞点歪的邪的,行不通了,只有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致富才能赢得群众的…  相似文献   

8.
“抽点空闲,抽点时间,领着公仆常下乡看看;带上法律,带上文件,陪同干部常下乡看看;百姓积压了一些心愿,农民肩负了很多负担;国家的政策向农民说说,发展的路子跟百姓谈谈。”老歌新词,道出人民群众的心声——呼唤公仆多下基层。贯彻十六大精神,各级领导都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下基层了解群众疾苦,为民办好事、办实事。然而,有极少数领导干部却把下基层变成了“吓”基层。出发前通知基层,要求做好接待工作。去时前呼后拥,陪同跟了一溜,甚至动用警车开道,抖“威风”;到了基层住宾馆,听汇报,作指示,不深入群众,即使到群众中…  相似文献   

9.
戴立兴 《中国监察》2011,(20):40-40
近日,笔者读到一篇民情日记,记录了一位领导干部“走远亲戚”、“看穷朋友”的基层调研经历。日记中该领导走农户、吃农家、问村情、体民意的点点滴滴,给如何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提供了不少启示。群众工作讲究“当面锣、对面鼓”,深入群众比“喊一万句口号”都管用。越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才越能体会群众的酸甜苦辣,也才越能知道工作的利弊得失。  相似文献   

10.
“诉讼经纪人”管窥王小舟,冯平心近年来,在刑理诉讼活动中悄悄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诉讼参与人”,群众管他们叫“诉讼经纪人”。何谓“诉讼经纪人”?“诉讼经纪人”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诉讼经纪人”有何危害?对“诉讼经纪人”活动有何对策?笔者试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一手抓队伍,一手抓业务”已经成为各级检察机关的共识与自觉行动。“群雁高飞靠头雁”,领导班子建设无疑是队伍建设的重头戏。那么,怎样不断强化检察机关的领导班子建设呢?笔者认为,“虹口经验”值得推广。为什么“虹口经验”值得推广呢?还是让我们来认识一下什么是“虹口经验”吧!先来看看《人民日报》上对虹口区检察院领导建设班子的介绍。———在这里,领导干部怎么样,群众说了算!对领导干部,实行动态述职评议制,全程跟踪考核,动态管理。中层干部评分管领导每季度一次,普通干警评中层干部每半年一次,划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张庆立 《检察风云》2023,(17):56-57
<正>省级“两院”出于统一裁判尺度等考虑,倾向于制定法律应用类实施细则等文件,以指导基层办案。而根据2012年“两高”《关于地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不得制定司法解释性质文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地方“两院”不能制定司法解释性质的文件。那么省级“两院”能否就法律应用问题指导基层院?有无法律应用类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一些干部在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思想滑坡,道德败坏,作风粗暴,在人民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极少数干部被人们形象地称为“五像干部”。一些干部在平民百姓面前,趾高气扬,骄横跋扈,对人民群众动辄训斥甚至打骂,肆意侵犯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他们以封建官僚自居,自封为一地或一个单位的“土皇帝”,因此人民群众说这些人像“疯狗”。他们的“疯”,只能对着也只敢对着老百姓,在领导面前,他们往往以另一副面目出现。在领导面前他们唯唯诺诺,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满嘴“是是是”、“对对对”、“行行行…  相似文献   

14.
方未 《中国监察》2009,(3):47-47
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共产党人,从来就勇于为人民利益而献身,为群众主持公道,伸张正义。不过,眼下有的领导干部不论何事,皆习惯于“为民做主”,甚至异化为“替”民做主。比如,有的地方每年要为老百姓办若干件实事,虽然事先也曾向群众征求意见,请专家进行可行性论证,可末了还是“听领导的”,以至有的“实事”办了之后,群众并不满意。再如,有的地方强行拆迁上项目,名日“加快经济和城镇发展”,实则掺杂着领导干部“快出政绩”的初衷,劳民伤财,  相似文献   

15.
武春 《江淮法治》2010,(5):52-53
有人认为人大常委会和本级“一府两院”是上下级关系,有人认为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有人持否定态度,法律是怎样规定人大常委会和本级“一府两院”关系的?有人认为上下级人大常委会是领导被领导关系,有人认为不是,法律又是怎样规定上下级人大常委会之间关系的?  相似文献   

16.
吴杭民 《江淮法治》2009,(10):24-24
香烟纳入政府采购,给各部门下达“公务用烟”任务,视完成情况进行奖惩考核,通过“查烟头”的办法搞检查落实……湖北省公安县今年3月下发了一份荒唐的“抽烟文件”。5月4日,在舆论的压力和上级政府的干预下,公安县政府发文废止了这份文件。荒唐的“抽烟文件”被废止,那是人们意料之中的事,这样的红头文件不叫停,那才是惊天动地的大新闻,可是,“抽烟文件”就这样灰飞烟灭、一废了之能行吗?  相似文献   

17.
江总书记指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一些学者指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乃“先治官”。一、要实现“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必须“从严治官”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官”即领导干部,领导干部依照人民的授权,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管理国家事务、经济文化事业和社会事务。所以,“官”实质是人民的公仆。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下的商品等价交换的原则逐步侵蚀到社会政治…  相似文献   

18.
《公民与法治》2011,(10):20-21
“瘦肉精”事件尘埃未落,“染色馒头”、“回炉面包”、“牛肉膏”又接踵而来。食品安全是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然而恶性事件却频频出现。食品安全屏障为何屡屡被突破?监管到底缺失在哪儿?把好“人口”安全关该有哪些突破?  相似文献   

19.
如何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作用?如何选好着力点提高人大的监督实效?如何加强对代表的监督?如何在人代会闭会期间解决好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永年县人大常委会通过“双述”“双联”活动的创新开展,对这些问题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讨,为人大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20.
母鸡下了一只蛋,屋里屋外“咯咯蛋”地叫个不停,直到主人撒给它一把米,才停止“报喜”。眼下,我们的一些干部居然也效仿起母鸡来,做了一点事,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在群众面前自吹自擂,到领导跟前邀功请赏,群众讥之为“咯咯蛋”干部。“咯咯蛋”干部喜欢作表面文章、摆花架子。今天一个新口号,明天一个新思路,后天一个新花样。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献礼工程”,形式上热热闹闹,实则劳民伤财,只图虚名,不务实效。“咯咯蛋”干部喜欢围着领导转。领导喜欢听汇报,便在材料上大作文章,把芝麻说成西瓜,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