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蔡方鹿 《学习论坛》2008,(12):58-62
程朱理学经学观的特性集中体现在"由经穷理"、我注"四书"方面,这既含有整个宋明理学以己意说经的经学观的共性,亦具有程朱理学重视"四书",以己意解"四书",从中阐发义理和天理的经学观之个性,并与陆王心学以经书为吾心的注脚的经学观相区别。  相似文献   

2.
经学是儒家对经书的阐释之学,经学传统对中国古代科学的发展既有促进作用,又有负面影响。经学及与经学相关的察举制度,必然让读书人在经典上用功夫;不少真正具有科学认识价值的知识,或者只被用作经学的附属品,或者被贬作方技;科学研究上经学化的思维方式对科学研究有限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我国封建社会的致治,莫不从吏治始。韩非认为“明主治吏不治民”。在封建帝王中, 唐太宗是最重视吏治的,把“选用廉吏”作为国家施政方针来考虑,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西汉昭宣中兴,也首先从吏治抓起。史称汉宣帝“厉精为治”,每拜刺史守相,必亲自接问,还常常感叹道,与之共安定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乎!”清初康雍乾盛  相似文献   

4.
正汉代以降,儒家思想成为正统,官员选拔以儒家经典为考试主要内容,经学成为官员的必修之学。孔子提出"为政以德",他特别强调道德对政治生活的作用,提出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而不是依靠严刑峻法。自周代至明清,历代对官吏的选拔都重视人品和政绩;对在职官员的官德、政绩和功过都有严格的考核制度。  相似文献   

5.
边家珍 《理论学刊》2012,(5):112-115,128
汉代开启了以经术作为主要取士标准的选官制度,奠定了以儒家经义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传统. 唐代科举重视明经、进士两科,突显了经学的重要地位.宋代范仲淹、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对于经世致用学风的形成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明清科举考试的八股化,不利于士子从经学原典中汲取思想精华,因而对经学的发展有明显的阻滞作用.  相似文献   

6.
蔡方鹿 《学习论坛》2007,23(5):53-56
二程的经学思想以“经所以载道”和以义理解经为基本纲领,并在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天理论哲学,完成了伦理型儒学向哲理型儒学的转化,亦是经学史上的宋学发展为思想史上的理学的重要标志。二程以新儒学的义理来阐释儒家经典,是其与前代儒学的基本区别,具有新的时代特征。二程创立的天理论哲学代表了宋代理学发展的主要趋势,二程确立了理学的道统论,由此体现出其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7.
魏源是中国近代史发轫时期的思想家、史学家和学者.他是古今社会转型时期的界碑式的人物,其学术思想的演变和发展轨迹先是以学习、研究经学为主,以经学为治术,以求裨益于当世;后由经学而史学,以史学为经世之术,开传统史学向近代“新史学”过渡之先河;晚年安身立命于佛教,专心于佛学.作为中国走向现代世界的先驱者,他的思想具有了现代意识的“异端”色彩.  相似文献   

8.
边家珍 《理论学刊》2005,(8):101-103
郑玄是东汉最大的通儒,他打破了今古文经学的分界及各种家法师法,融通众家以为一,因而可以说是两汉经学之集大成者。论者每以为郑玄推翻了今文经学,实际上,郑玄经学有明显的今文经学色彩。汉代经学的衰落有多方面的原因,有人归咎于郑学,这是对郑玄经学影响的一种歪曲,并不符合学术发展史的实际。  相似文献   

9.
叶适的经学是宋代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经学评判以厘清五经为前提,以批评<系辞>诸传、思孟之学特别是程朱为代表的宋代经学为主要内容,重点肯定<周礼>、<左传>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典籍,而对<系辞>诸传、<礼记>、<公羊>等今文经学典籍予以否定,带有偏重于历史上的古文经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两汉时期出现的神学迷信思潮是哲学思想领域里的一股浊流。它之所以在汉朝能够发展成为一种社会思潮,一是基于汉武帝以后经学的崇高地位;二是出于当时复杂的政治局面。汉朝统治集团中的各种政治势力希望通过神学迷信和神化经学来达到其各自的政治目的,但恰恰是经学的神学化却成为经学自身走向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 在我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的统治者,或在争夺政权的过程中,或在建立新王朝之后,都要根据自己的需要,寻找某种哲学理论作为思想武器。而作为哲学,其本质也是为某一政治集团和阶级利益服务的。因此,必须自觉地改造、发展、塑揉自身的学说以符合群体的需要。西汉建立后,需要统一的封建专制思想武器,西汉初期的统治者一直在寻找这样一种理论。先秦儒家学说成为统治者瞄准的对象,他们只要对其加以改造和充实,就可以成为  相似文献   

11.
叶适的经学是宋代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经学评判以厘清五经为前提,以批评<系辞>诸传、思孟之学特别是程朱为代表的宋代经学为主要内容,重点肯定<周礼>、<左传>为代表的古文经学典籍,而对<系辞>诸传、<礼记>、<公羊>等今文经学典籍予以否定,带有偏重于历史上的古文经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潘链钰 《学习月刊》2014,(12):34-35
以章太炎为代表的晚清古文经学家用"通名说"释"经"之义,谓一切古书皆为经。与之不同的晚清今文经学家则以"专名说"释经,谓"经"专指孔子所编之书。今文经学家以微言求通经致用之道,欲应时代之大潮而奋起改革。古文经学家则默然承继汉代经学传统,训诂考据,引经学至学术实用之途。古今文经学家释"经"之差异,皆因对孔子及经典之看法有别。一、释"经"之异——"专名说"与"通名说"晚清已然有经今古文学之争。  相似文献   

13.
马融是西汉著名的古文经学家,由于他的著作多已亡佚,后世对其研究较少,这与马融的学术地位是极不相称的。本文通过对马融生平事迹的考述以追寻其思想根源,并通过与郑玄、王肃的比较而论定其在经学史上的地位。一般认为,郑玄用古文学,则王肃用今文学反对之;郑玄用今文学,则王肃用古文学反对之。从三者的比较看,情况并不尽如此。但无论如何,郑玄、王肃的经学体系无不脱胎于马融之学,这是不争的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如果没有马融,就没有郑学和王学,也就没有了后来的郑、王之争。马融在经学史上的地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乾嘉学派是清代学术全盛时期的代表,其学术风格可以用"求是"与"求通"来概括。这种学术风格不仅在经学史上影响深远,更对史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推动作用。乾嘉学派与史学的关系,按照历史时序可从四个方面来考察,即乾嘉学派产生之初的史学渊源、乾嘉学派与"新史学"、乾嘉学派与"新汉学"、乾嘉学派与唯物史观派。乾嘉学派"求是"与"求通"的精神始终蕴藏在史学的血脉中。  相似文献   

15.
领导的智慧     
郑连根 《学习月刊》2013,(19):15-15
丙吉是汉宣帝时一位非常贤能的丞相,他是从一个小狱吏逐步提拔到丞相高位的。他一生兢兢业业,深通治国之道。有一次外出,他看见一群人在斗殴,有人横死路边,他却不闻不问,让车夫驱车而过。又走了一会儿,看到一头牛步履蹒跚、气喘吁吁地拉车,热得把舌头都吐了出来。他立即叫车夫停车,下去询问这头牛拉车走了多远的路。车夫和下属不解,便问,您看到打架斗殴死人了都不管不问,却对一头牛这么关心。  相似文献   

16.
朱彤 《前线》2022,(10):83-85
<正>唐朝初年,秦王府学士、孔子第三十二代孙孔颖达,继承并发展传统儒学,统一儒家经学不同风格流派,成为一代鸿儒巨匠。孔颖达年少时就心怀复兴儒学之志,饱读儒家经典。入仕后,他心系朝政,以儒治国,为唐朝各项制度的制定倾尽全力,其奉敕修撰的《五经正义》实现了经学的统一。唐太宗在凌烟阁上为他画像,赞其“道光列第,风传阙里”。  相似文献   

17.
王阳明<五经臆说序>中"得鱼而忘筌,醪尽而糟粕弃之"提法,主要是批评朱子后学拘泥朱子文字蹈旧的习气,其意义在于打破新的经学垄断和经学教条.  相似文献   

18.
一、关于宋学及对宋学含义的科学界定 何渭“宋学”?自清代以来,学者多从经学方法论的角度认定:汉儒专言训诂,是为汉学;宋儒专言义理,是为宋学。汉宋之争,乃经学史上的一个发展阶段。其实这样界定学宋,是就狭义而言。若从广义来看,宋学则是赵宋一代学术文化之总称。就是说,宋学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慨急。从横断层面来看,宋学包括哲学、宗教、政治、文学、艺术、史学、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正如明代唐枢在《宋学商求》中所列举的“横渠之学”、“明道之学”、“伊川之学”、“金陵之学”、“涑水之学”、“魏公之学”、“乖崖之学”、“安定之学”、“希  相似文献   

19.
理学的发生是宋代文治社会的需要,是士人群体对封建政权依附及统治者对之期望的结果,五代时期对经学传统的保存工作也为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条件;理学出于治世的理想,以正心诚意、修齐治平为核心,目的在于减免各方面的矛盾和冲突,建立健康而和谐稳定的社会,具有强烈的入世色彩;理学的合理成分在当前社会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应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20.
庄存与是清代今文经学的开创者,《春秋正辞》是他今文经学的代表作,这部书最能表现他的今文经学的取向。书中强调《春秋》是经非史,肯定了《春秋》为圣人经典的性质,在三传中,认为《公羊传》最得《春秋》之意,这就将今文经学的公羊学提升到古文经学的左传学之上。这在清代经学史上就开启了重视今文经学的学术新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