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解磊 《世纪桥》2007,(2):4-5
对立统一规律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棱心。它指导了我们具体的实践取得了成功,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创新和丰富。邓小平同志在新时代和新主题的探讨和理解中,转变了思维方式,重视和研究了其中的统一性。在哲学思维上实现了从矛盾辨证思维向系统辨证思维的转变,引导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从“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刘锡桓 《求实》2007,2(2):25-27
确立社会和谐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我们党对“三大规律”认识的新发展。它必然要求我们党实现从唯一追求GDP的增长向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的转变;实现从注重经济增长型的发展向注重利益分享型的发展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的转变;加强市场经济基础秩序构建,实现使市场经济的改革和发展从有理性的经济人向有道德的经济人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的转变;实现从政策的推动向以制度来推动的执政理念价值取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3.
在新形势下,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思想。这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大智慧。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社会理想,也是我们党不懈追求的社会理想。从哲学高度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目标,也就是要实现“自然-人-社会”和谐统一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4.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改革开放,是一场伟大的社会变革实践,它向我们昭示了非常丰富非常深刻的哲学道理,推进了我们的哲学发展。本文对改革开放形成的哲学理论的新发展,从九个方面做出了初步概括与探讨。  相似文献   

5.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实现由斗争哲学向和谐哲学的转型,由崇尚矛盾转变为崇尚矛盾的解决,由鼓吹阶级斗争转变为倡导阶级合作。  相似文献   

6.
实践科学发展观重在思维方式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现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问题,尤其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以前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科学发展的思维方式进行变革,以科学的思维方式引领社会发展。要实现由功利型思维向互利型思维的转变,由单一型思维向系统思维的转变,由对立型思维向和谐思维的转变,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的历史任务(即: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党领导亿万人民要实现这个既有现实紧迫性又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呼唤加强党的建设。  相似文献   

8.
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实现了执政中的两个重大转变:思维方式的转变和运作模式的转变。这两个转变,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哲学达到了新境界,领导水平和领导艺术发生了质的飞跃。一、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主要表现为从政治对抗到政治协调。由于中国国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以及国际形势的新变化,我们党认识到,在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作为统治阶级的剥削阶级已不存在,急风暴雨式的阶级斗争已过去,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人民根本利益一致的前提下,我国社会主义的主要矛…  相似文献   

9.
社会管理创新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问题,当前,我们必须对那些不利于或不适应社会管理的种种思维障碍进行变革:即实现由单一型思维向整体思维的转变,由对立型思维向和谐思维的转变,由线性思维向非线性思维的转变,由非矛盾思维向辩证思维的转变,由物本思维向人本思维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发展在新发展理念中处于重要地位,是我们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主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从历史、理论和现实的维度分析考察绿色发展理念生成的文明逻辑、生产力逻辑与民生逻辑,对在新的发展阶段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革命性变革,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1.
党内和谐的辩证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必须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这是我们党对党的执政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新认识,是治党治国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2.
斗争与和谐的关系问题,是关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问题。从哲学上看,和谐状态包含斗争而斗争是和谐状态向更高层次转化的动力;从认识——实践角度看,“斗争哲学”固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和谐哲学”的践行也面临难题;从利益冲突的角度看,社会和谐是利益主体斗争博弈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还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能力和领导水平的重要内容。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的领导观不同于统治观,也不同于管理观,除了在内涵上有别于统治和管理外,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观是一个领导生态和谐化的过程,同时还是一种以人为本,一种基于价值观的领导。要实现这一领导观,前提是要实现“两大转变”:一方面是要实现领导角色的转变,从原有的角色向“设计师、仆人和教师”的角色转变;另一方面是要树立正确的变革观,推动社会从“局部不和谐”向“全面和谐”转变。  相似文献   

14.
实践性是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而社会实践有两种基本类型,即革命斗争实践与和平建设实践,因此,意识形态也有两种基本类型,即“斗争型”意识形态与“和谐型”意识形态。随着我国社会从革命战争到和平建设、我们党从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转变,特别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历史任务的提出及其伟大实践,相应的意识形态也必然要从“斗争型”向“和谐型”转变。建设“和谐型”意识形态已是实践的客观需要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培育壮大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在指导思想上全面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竞相发展,积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向智库型转变,  相似文献   

16.
提高哲学素养是党的领导干部不断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转变工作作风、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党的领导干部要不断提高哲学素养,以具有深思熟虑、准确果断、总结经验教训、吸取集体智慧等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实现"三个转变"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以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提法取代了经济增长方式的传统提法。从"增长"到"发展"两个字的改变,反映了我们党对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实现"三个转变",即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关于党内民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随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学者专家从各个角度来探讨和谐社会的构建。如从目前影响中国社会和谐发展的矛盾问题入手,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入手,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入手,从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公共管理能力入手,从能够保证社会和谐运行的机制入手;从贯彻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社会公平入手等。从加强党内民主促进社会和谐角度来研究会为我们党的执政以及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9.
2002年我们党的十六大在谈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时曾提出实现社会更加和谐的要求;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正式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体现了在新时期加强党的执政建设的新内容;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做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向我们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任务与原则;  相似文献   

20.
张时碧 《世纪桥》2013,(5):10-11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民主是其始终奋斗目标之一。党内和谐有利于提高党的政策的科学性,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党内和谐的建立要从完善党内民主、从根本上防治腐败等方面进一步采取必要的措施,使我们党的核心地位得以进一步加强。党内和谐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和建设和谐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