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的权利意识是保护儿童权利的重要内部力量。研究显示,就整体而言,目前我国初中儿童的权利意识水平虽非淡薄,也不能称为“高涨”,尤其是行为水平和情感水平,远不能起到有效保护儿童权利的作用。社会应当转变维权视角,采取积极手段,着力培养儿童的权利意识,通过强化儿童的权利意识,加强儿童的自我保护。  相似文献   

2.
家庭教育之本:对儿童权利的尊重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儿童的权利保护已全面纳入国家法制的轨道。尊重和保护儿童权利是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是家庭本质功能的体现,与家庭教育的目的相一致。把儿童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是现代社会教育和保护儿童的基点。但是在家庭教育中,漠视儿童权利的现象普遍存在,主要表现在父母失职、行为失当,侵害孩子的生存权;以成人为本,忽视孩子的发展权;“亲子一体化”剥夺孩子的参与权。建议把传播儿童权利作为家庭教育指导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3.
联合国相关公约对儿童权利做了较为详细完备的规定,成为各国国内法完善儿童权利的标杆。我国历来重视完善儿童权利,通过《刑法修正案八》进一步完善了儿童权利,如对儿童累犯制度的摒除、加大对未成年人缓刑等社区矫正执行力度、有限度免除儿童前科报告制度等等。但总体而言,儿童权利保护水平还有待提高,如还存在未成年人罪犯刑事立法保护面窄、力度不足;未成年人犯罪刑事立法保护方式粗简、不成体系等问题。应该继续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从立法的形势和内容两个层面加大对未成年人的立法保护。  相似文献   

4.
9月19日至9月21日,第六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在华亭宾馆隆重举行。来自美国、德国、英国、南非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0名专家学者以及从事儿童保护的联合国官员,汇聚一堂,围绕“儿童权利保护与社会责任”这一主题展开交流和讨论,经过三天的研讨,论坛一致通过了《促进儿童权利保护和儿童参与》宣言。  相似文献   

5.
儿童权利保护在我国家庭中的落实还存在许多现实困境.细致地了解现阶段家长和孩子如何看待儿童权利,以及亲子间的对儿童权利的认同有何异同.对宣传与落实儿童权利保护意义重大.通过对475名儿童和448位家长进行调查,我们发现:(1)家长对儿童发展权的认同显著低于孩子,具体表现在交友选择、娱乐活动和时间安排权利上;家长对儿童参与权的认同显著低于孩子,具体表现在自主管理和参与决策权利上;家长对儿童受保护权中隐私权的认同显著低于孩子;(2)总体而言,随着年龄增长.孩子对各项权利的认同度都有上升趋势;(3)亲子双方对彼此关于儿童权利的认同度的感知存在偏差.孩子普遍低估了家长对儿童权利的认同度,而家长低估了孩子对参与权和发展权的认同程度.  相似文献   

6.
尽管成年人在履行保护儿童的天赋职责时,总是按自己的标准和要求来实施对儿童保护和犯罪预防的传统思维定势已开始扭转,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从整体上看,我们在儿童法律保护和犯罪预防中的着重点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灌输性说教上,儿童并没有真正参与进去。其实,儿童参与早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并在《儿童权利公约》中将其作为儿童的一项基本权利予以规定。  相似文献   

7.
儿童是人权保护的主体,基于特殊儿童在身心发展方面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所以更应该给予特殊保护。因此,各国在特殊儿童权利保护方面都做出了一些重要立法,各国政府也制定了一些相关配套措施。通过对国内外有关特殊儿童权益的法律保护现状、特点、经验成果的若干方面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对我国特殊儿童权利保护给以借鉴和启示,以期使我国特殊儿童保护体系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8.
《儿童权利公约》将家庭作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核心,然而不断进入公共视野的家暴现象却让儿童权利保护阴影重重。究其原因,现代人的家庭观念及转型社会的特殊情况使得家暴现象一再发生。对此,必须寻求可能的补救措施。  相似文献   

9.
儿童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儿童因其自身防御或抵抗外界不利因素的能力、自我权利维护的意识和能力等存在天然不足,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弱势儿童因其身心缺陷或生存环境的遭遇更是亟需社会的关注,并从制度上给予生存权利保障和发展性支持。良性的制度辅以良性的管理运作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因此,尝试从社会管理对弱势儿童保护的现实意义和需要出发,通过梳理国内外弱势儿童社会管理的基本理念及实践探索,总结各国的成功经验,结合当前我国弱势儿童社会管理的发展现状,提出完善我国弱势儿童社会管理机制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10.
作为儿童权利国际保护的一项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建立了儿童权利保护的最低限度标准,奠定了儿童权利保护的最广泛、最可能取得共识的基础。该原则在其他围际性和区域性文书中得到广泛的运用。然而,该原则在运用中存在三大问题:一是适用范围问题;二足与“平等”原则的区分问题;三是国内法衔接问题。“非歧视”原则的中国实践表现为“儿童优先”,并以专门法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形式体现出来。“非歧视”原则的完善,需要在立法、司法中贯彻“儿童本位”观;考虑在相关儿童法律中确立儿童非歧视权;进行儿童权利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