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对经济发展理论的理解有助于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理解,科学发展观应被理解为持续增长,低代价增长,有意义增长和用科学手段实现的增长.我国要实现科学发展观,应从发展动力入手,以全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来把握经济与社会发展相协调,重视人在经济中的地位.办法是从地方政府考核入手解决科学发展观的动力,用法律来保证制度的长期性,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观的制度约束,并以科学管理和科技进步推动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必由之路。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当代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责任:要在“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的实践中,努力把自己造就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专门人才;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要增强生态意识,更新节约观念,减少和避免资源的低效和过度消耗。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根据形势的最新发展需要做出的一项极具时代意义的重大战略决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现代化事业的一项伟大创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筹新农村建设的全局,坚持以农民为本,努力实现农村和农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新农村建设应坚持以农民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和中心,一切以人为目的,而不是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准则,为每…  相似文献   

4.
未来20年,是云南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如何使有限的资源、脆弱的生态环境支持经济快速发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环境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对环境保护工作能力的严峻考验。我们要通过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他还指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人民的生活就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观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最高原则和最高评价标准,也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终极目…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项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战略理念,党的十七大决定,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国传统文化是科学发展观理念的重要源泉,科学发展观理念是在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基础上的升华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风俗习惯、道德礼仪等各个方面,因此,应从深刻影响中国人的优秀传统文化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相似文献   

7.
论科学发展观的经济伦理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反映了人类选择合理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的道德追求 ,有着深刻的经济伦理底蕴。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实质 ;经济、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目标 ;代际与人际公平是科学发展观的道德基础。依靠经济伦理规范的约束、引导、示范、激励 ,可以使科学发展观构建在坚实的经济伦理基础上。因此 ,在推进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 ,不但要加强科学发展观的各项制度创新 ,还要高度重视其经济伦理基础。  相似文献   

8.
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为维护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规律相结合。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改变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经济增长模式,让经济增长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所谓尊重自然规律,就是在发展经济以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以人为本和尊重自然规律是辩证的关系,既相互对立又相…  相似文献   

9.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政治、法律、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并对以上各个领域的价值定位和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邹卫邦 《理论前沿》2003,(15):20-21
人是文化建设的对象和主体,也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发展先进文化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本,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为本,以实现人民群众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本。努力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切实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和关心人。  相似文献   

11.
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部署。文化领域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把文化建设放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全局来认识和把握,就要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准确把握文化发展的目的,就要坚持统筹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就要努力做到文化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五大文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围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人民物质需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确保人民主人翁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丰富人民精神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人民世代发展,实现了价值取向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13.
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中国化的新成果,是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继承和再发展,它满足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并且在党的先进性内核中,深刻表现了它的哲学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伦理价值,更加全面地体现了物质价值取向、精神价值取向、文化价值取向、民本价值取向,以及深刻体现着"以民为本"的价值评判标准。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蕴含着丰富的人本思想,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和保证,它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确立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5.
科学理解马克思幸福观对于当代人类生活状态和人的正确幸福观培养意义重大:有助于人们从过分注重物质享用向真正的人类幸福复归;有助于人们既要注重经济增长指标,又要注重国民幸福指数,更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有助于人们从价值虚无的后现代冲击回归到对现实的关切.  相似文献   

16.
一、坚持以人为本,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1 科学发展观顺应国际上发展观的变化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先进性。二战以后,国际上就人类社会的发展观有过三次转变。第一次是经济增长理论,即战后的最初1 0多年里,世界各国都把经济增长作为社会发展的同义词。第二次是2 0世纪60~80年代的需求满足理论,西方开始出现福利国家的发展目标,强调公平分配和满足全…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批判与吸收。学习和研究当代西方发展理论的历史沿革和发展,有利于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创新、精神实质和现实价值。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进的历史过程,人们从最初的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到强调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它既是人类对发展认识的飞跃,更是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认识的一个巨大飞跃。  相似文献   

18.
人的尺度与社会经济过程高绍君周靖宁人的尺度是人的一切活动所遵循的人内在的要求,是人的需要和本性的表现,因而它是一种精神文化。面对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矛盾这一世界性的主题,需要用哲学的视界去寻找解决的主张。按人的尺度去理解社会经济过程,也就是把一定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怎样在企业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在企业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应突出地抓好以下几个重点。(一)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把员工的利益作为企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社会生产力第一要素。因此,牢固树立以人为…  相似文献   

20.
技术作为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手段具有无限发展的可能 ,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当精致地、完整地认识技术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技术的内在价值包含着物化于对象中的技术价值、技术知识中的价值、技术产出活动中的观念价值和内含于技术中的意志价值。技术的外在价值包含着经济价值、军事价值、政治价值和文化价值。要深刻地理解技术价值的内涵 ,还应认识其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