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大学生是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优化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对于提升社会志愿服务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日、美两国的大学生志愿服务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通过梳理日、美两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基本情况,总结和提炼两国高校的志愿者活动,对我国大学生志愿者活动有一定启示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志愿者组织负责人、志愿者及潜在志愿者的深入访谈,关注如何使志愿服务向常态化和社会化发展,如何吸引更多的、不同年龄层的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以及如何提高志愿服务组织的有效性。研究发现我国的志愿服务已经呈现多样化发展局面,社会化参与渠道日益扩大。不同年龄的志愿者和潜在志愿者的参与需求和动机不同,中青年群体更看重志愿活动是否符合自己的兴趣,以及活动是否有意义。这就要求志愿者组织根据志愿者需求的变化,加强对志愿服务项目的设计与实施,完善对志愿者的动员和管理,提高志愿者组织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志愿服务的长期有效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校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服务中的重要力量,为各类国际活动的举办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了解和关照其动机对于提高服务质量,提升服务体验及增强后续服务意愿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利用混合研究方法,一方面通过深度访谈结论修正志愿者动机量表;另一方面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定量数据,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因子分析(SPSS 25)对大学生参与国际活动志愿服务的动机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引入学生政治面貌及所学专业等特色变量,分析其对志愿者动机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中国语境中,高校学生与西方志愿者的国际活动服务动机既有相同之处,又有不同特点。专业和性别不同,其志愿服务动机具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志愿服务需践行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但现实其开展中存在着“项目化”缺乏、“功利化”倾向、“专业化”不够、“社会化”障碍现实困境.要破解这些困境,进而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有效性,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就需要关注青年学生的基本诉求,强化实践育人,助推社会治理,强化主流意识认同.“大爱台州”志愿服务项目提供了一个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有效性的可资借鉴的案例.  相似文献   

5.
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学生为本,与大学生成才、就业"挂钩",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引导教育、可持续发展、"无私"与"有私"相结合的构建原则。采取志愿服务与大学生成才与就业挂钩、完善志愿者的招募与培训机制、健全志愿服务宣传渠道、加强志愿服务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加强志愿服务理论研究、完善志愿服务的保障机制等措施,将成为构建高校青年志愿者工作长效机制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在2014年9月到2015年9月期间,大约有6262.3万的美国人参加过至少一次志愿服务,占16岁及以上美国人口的24.9%,平均贡献52个小时,从事众多的志愿服务活动.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有着深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体系作支撑.美国领导人的倡导对促进志愿服务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美国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广泛,经费来源多渠道化,志愿者具有强烈的奉献精神,志愿服务实现制度化、法制化并得到政府的支持.美国志愿服务的发展对我国志愿服务的开展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经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发现,鲜有大学生志愿服务动力机制方面的研究;由于警察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为促进警察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持续开展,十分必要分析警察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动力机制状况.基于对四川警察学院大学生志愿者的调查,梳理了四川警察学院大学生志愿服务现状、动力要素、独特性与缺陷.据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完善警察院校大学生志愿服务动力机制:从利益、权利和价值角度健全志愿者个人动力机制,以增强志愿服务内驱力;从职权与职责入手健全组织动力机制,以增强志愿服务推拉力;健全配套机制,以“磨合融合”个人动力机制和组织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300余名大学生的实际调研,从大学生个体角度、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组织团体角度、志愿服务影响角度分析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的现状,提出完善高校生活园区志愿服务工作的组织机制、运作机制和管理机制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志愿服务与当代青年成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十多年的中国青年志愿者事业的发展证明,参与志愿服务对当代青年的成才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加速青年社会化进程,促进青年人力资源开发、完善人力资源配置,和青年公民意识及公共精神的培养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无论从志愿者的人数、志愿者的素质,还是从志愿者的贡献能力角度分析,高校青年志愿者都是志愿活动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对于正处于人格塑形期的高校青年志愿者来说,如果缺乏成熟规范的激励措施,而仅仅依赖一开始的激情与好奇很难维系参与志愿服务的动力与热情。当前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中存在着激励方式不恰当、对志愿者角色定位不准、尚未得到全社会认可、尚未形成规范的志愿者文化、志愿者激励前后延伸不足五个方面的问题。对此,提出应完善高校青年志愿者激励方式,促进志愿者活动专业化;实现"三个结合",形成社会化激励体系;积极建设志愿者文化,实现志愿者激励贯穿服务全过程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现了特殊的历史发展背景,蕴含着重要的现实教育价值,已经成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重要育人载体和抓手。志愿服务帮助大学生涵养家国情怀、培养奋斗精神、深化理论知识、锻炼实践能力、促进社会化发展。正确认识和准确把握大学生志愿服务专业化、品牌化、全员化、常态化发展趋向,有助于进一步提升这项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2.
利用对北京某高校的抽样调查数据,描述和分析了在校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的基本情况和影响因素。研究发现,60%以上的大学生入校以来参与过志愿活动,参与的活动类型主要是环境保护、社区服务、为社会福利机构服务和支教活动等,主要服务对象是老年人、儿童、环境和资源以及城市社区居民等。参与志愿活动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具有有益影响。从个人特征和父母特征两大维度看,学习成绩和以前参与状况等变量对大学生参与志愿活动具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13.
津贴志愿者是指补贴志愿者或志愿者组织在志愿服务和提供公共服务(产品)过程中的必要成本,以维持其正常运转,并将这种补助作为承认其社会价值的一种方式的激励机制。津贴志愿者概念与志愿者概念在志愿服务精神上是一致的。这种机制的建立与推广,对我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探索志愿服务的广泛、深入、规范、持续的机制,并寻求提高其专业化的水平,是日益受到人们关注和重视的一个课题.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工系与北京市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围绕社会救助与福利服务领域,特别是针对流浪儿童的救助保护和服务工作开展了一项志愿行动.行动明确救助保护和服务所需志愿者资源的先后重点和层次格局,确定优先发展的志愿者机制所涉及领域的具体工作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建设高校治安防控体系是维护高校安全,治安防控社会化的一项重大举措。以“发案少,秩序好,校园安全稳定,师生员工满意”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强调法制,防范为主,内主外辅”的原则,有效组合预警系统、巡逻防控、要害保卫、内外协作四大网络防范力量,科学实施治安责任、群防群治、快速反应、奖惩考核、宣传教育、人员管理等六个方面的长效管理。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消费价值观遭遇文化帝国主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人格素质要求,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及其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应当被视为一个全面的意识形态教育及其信念的建构过程。在西方消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连同其中的意识形态开始直接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的时候,有必要适当调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开展围绕着“消费价值观教育”的相关改革。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就业难现象解析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大学生就业难,是当今社会一个严峻的现实,但这并不表明我国培养的大学生已经过剩.其深层原因在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同社会的需求不相适应;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不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阶段的转变;社会以及高校为大学毕业生求职提供的就业咨询信息服务等就业指导体系尚不健全.化解就业难,从根本上讲,是要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相似文献   

18.
和谐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与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良好个性及心理健康的表现。大学生首先要学会调整自己,使自己心理和谐平衡,并了解别人的需求,掌握人际交往的原则与方法,才能让他们在面对新的环境与改变时,在最短的时间内与群体建立起一种和谐而有效的人际关系,从而为自身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通识性大学教育理念的变迁来看,社会工作教育者应树立教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并重的观念.在教学环节上,将教学看成一个认识飞跃、研究发展和推动科学进步的过程;在研究方面,注重研究的社会导向,通过"团队"来开展研究活动,并将研究成果带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及推动"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建立;在社会服务方面,则要通过实习教学和督导活动、行动研究以及直接的社会服务,达到认识社会、参与社会服务发展和推广专业的目标.  相似文献   

20.
从"整容求职"反思女大学生就业困境及应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社会女性价值取向的偏颇和美女经济的泛滥,以及女大学生自我价值判断低等因素的共同合力之下,整容成了目前部分女大学生推崇的求职工具.要消减这种整形学生潮现象,必须真正落实男女平等的就业政策,保证高校女毕业生这一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其次,女大学生自身要完善自我,增强自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