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外交评论》2015,(4):82-106
在国际政治中,文学若非作为文化外交和软权力的工具,往往被排除在研究之外。但国际政治研究者能否打破学科的藩篱,不仅站在政治的框架中审视文学,也借由文学之镜来透视国际政治?本文梳理了国内外的既有研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国际政治之文学透视的理论框架。文学透视的研究对象,并非客观现实本身,而是通过作品所呈现的心对物(观念对现实政治)的映照;在此"心—物"关系的总括之下,本文以"虚—实"和"共—殊"两者为支点,从认知论和方法论的角度阐释了文学透视对国际政治研究的价值所在,并依此框架,对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五世》进行了解读,并对国际政治之文学透视的意义做出了哲学上的讨论。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文学发展的重要内在动因之一,移民文化的融合与跨国文化的交流对欧洲文学的发展有着紧密的关联。文化对欧洲小说的多义性中也得到了集中体现。文章从文化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场域重新检视欧洲文学相对多义性的两种发展趋势,分别从欧洲文化融合场域探究文学多义性的增强趋势;从欧洲文化交流场域探究文学多义性的减弱趋势。在文学领域,文学的相对多义性呈现出的增强趋势有利于丰富文学作品的内涵,具有价值;文学的相对多义性呈现出的减弱趋势的文学价值不及前一种文学现象。但从文化层面讲,文学的相对多义性呈现出的减弱趋势这一文学现象却更具价值,因为在文化领域意义的差异的过度化对文化对话而言不见得就一定是好事。总之,通过探析文化对文学创作影响的机制,人们可以通过文学对话的例证探求文化对话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文化开发、文化定位以及文化建设的角度,对天水的旅游经济开发进行了思考,在肯定了天水旅游应当重视旅游区域开发、旅游层次开发的同时,强调应该重视旅游文化的开发,应该重视文学想像对于旅游文化建设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诗经>不仅是我国文学的光辉起点,而且作为美学史中的一个基本构成因子也包含了深厚的审美文化意义.通过对<诗经>语言艺术和思想内容的探寻,尤其是对其结构、句法和叠语的运用的分析,感受到这部作品所蕴涵的丰富的文化精神,领略到其形式美法则的运用奥妙,并由此追溯中国美学思想史的源头,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精神.  相似文献   

5.
大陆、香港、台湾的文学,基本上是以汉语或华文作为表情达意的工具.使用同一种语言文字,自然会受到同一类型文化的影响,产生较多的美学及文化的默契与共识.两岸三地各自不同发展趋势的都市文学与他们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这些具有文化代表性的城市又在各种层次上存在着某种联系.港台文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无论它们的文学形式怎样变化,它们依然与大陆文学属于同一系统.  相似文献   

6.
本文三个部份,分别论述了公安文学作品中的丑陋形象也具有审美意义;对"审丑"与"审美"的好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传统文化、不同的民族和不同地域背景下的人们的集体无意识审美心理;在公安文学中丑美相生相克的原理.表明在公安文学中存在着相当的丑陋形象本属正常,符合公安文学的审美特点.  相似文献   

7.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以纠正关于新文学不过是对西方文学的摹仿而中国传统文学才是中国人独创的偏见,正如西方以这种偏见对待19世纪的俄罗斯文学而最终发现这一世纪的俄罗斯文学无比辉煌一样.诺奖对当代的钟情必然会带来对现代的重估.当然,莫言的幸运及其文学天才是其获奖的内因.他将高密东北乡当成中国乃至人类苦难的缩影,创作技巧的繁多及文学语言的繁丽,使其区别于一般的乡土文学.莫言并不是正统儒道传统的文化承担者,而是在寻根中张扬了东夷文化的原始感性与高密民间文化的顽强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文化殖民”神话的潜在证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被他认为是"日本南方异国情调"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能被斩断的反证.违背西川满的初衷的是,其台湾民俗文学文本客观上变成了"文化殖民"神话的证伪书.  相似文献   

9.
在电子媒介等现代传媒高速发展和文化消费主义日渐盛行的背景下,文学的制作、传播和消费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产业化、商业化.网络文学、视觉文化和消费主义的出现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天的文学需要在社会转型对价值观念的解构状态下迎接挑战,文学家需要挺起文化的脊梁做命运的主宰.只有捍卫文学的立场和艺术的尊严,敢于承担救赎与启蒙的社会责任,文学之舟才会在正确的航道上前行.  相似文献   

10.
彭匈 《人事天地》2015,(3):47-48
中华民族有无数的文学瑰宝。从古代一路数下来,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等。清道光年间,中国文学又出现了两个著名的流派。一是安徽的桐城学派,一是广西的临桂词派。桐城学派发祥地尽管是在安徽,但其七位主要人物也就是所谓"桐城主将"之中,排前三位的却是来自广西的朱琦、龙启瑞和王拯。排第四位的是湖南人曾国藩。文学史上又把他们三位与另外两位广西人吕璜、彭昱尧合称为"岭西五大家"。  相似文献   

11.
李香君是<桃花扇>中具有独特内涵的女性形象,她将爱情追求与政治识见统一起来,显示出古代女性心胸与思想境界的重要改变,这一独特形象反映了清人进步的妇女观,文章并对清人进步的妇女观的成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元明清王朝治回政策与回族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唐宋元王朝的回族先民到明清王朝的回族,每个王朝的统治者都制定了不同的政策,这些政策的制定与回族的形成有着密切关系。在元代恩威相济的对回政策下,回族共同体雏形形成;明代回回人仍受重用,对回实行优待和强制同化政策,回回人融合汉族文化进而加速了原文化的本土化进程,回族共同体形成;清代对回政策前后有别,前期因俗而治,后期采取“以回制回”的压制政策,回族共同体非但未被削弱,民族认同得到加强。  相似文献   

13.
明清时代来华的西方人对妈祖文化有所认知。最早把妈祖文化的信息和图像带回西方的是明代后期来华的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最为全面地以近代文化眼光认知妈祖信仰的是清代后期来华的英美传教士。这两次西方人对妈祖文化的认知,由于其时代背景不同、进入中国文化考察的深度不同、来华西方人文化认知的手段和目的不同,其前后认知差异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4.
妈祖信仰在明清之际由商帮移植进武夷山地区,在以后的发展中其信仰群体与信仰形态均发生了嬗变。当下妈祖信仰在武夷山仍然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利益理论主要是围绕“义利之辨”展开的,通过对先秦时期、两汉时期、宋明时期及明清时期各个代表人物对义利观的探讨,可以得知,对利益的阐述始终离不开伦理道德,对利益的追求始终与“义’’紧紧联系在一起。占主导地位的是强调追求利益必须符合“义”。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上游番地民族众多,环境复杂,宋明清三朝在此均布有重兵,但由于力量对比、地理形势及对此地区的控制力度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布防特点:如北宋时期的纵深防御、明朝的线性防御以及清朝在枢纽重镇的驻兵.此地的军事形势虽不足以构成各朝的心腹之疾,但仍是长期牵扯各朝国力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关公信仰在中国源远流长,从民间传颂的英雄人物到全知全能的神明,关公信仰在内涵上不断演变。关公显圣司法故事集中出现于明代,从而将司法职能赋予这样一个已经具有多重职能的神明,由明入清,司法职能又迅速从关公信仰中消退。从法文化角度解读这一变化,有助于从一个崭新的视角了解明清之际的关公信仰,同时也能借由文化层面的更迭更好地透视法律及其运行状况的变迁。  相似文献   

18.
旅顺天后宫始建于元,明清以来多次重修,香火鼎盛。它既是官方祠祭的寺庙,也是民众信仰的场所。由于清末列强侵略中国,旅顺地区战火纷飞,旅顺天后宫也难逃厄运,或被焚烧,或被侵占,但天后宫的住持僧道却表现了坚贞不屈的爱国精神,可歌可泣。旅顺天后宫的建立与兴衰,与旅顺口的战略地位息息相关,更与近代中国社会的变迁浮沉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地区民族问题复杂,宗教派别多,宗教政策得当与否关系到西部地区的发展甚至统一。我国自明清以来已经形成了系统的宗教政策,如何运用政策与法律妥善解决西部地区的宗教和民族问题仍是我们当代急需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20.
从修辞学的角度解读爱伦·坡的心理小说,是一个全新的视角。爱伦·坡的心理小说具有语言学意识,表达了语言和文本之间的自我反思;体现了一种语言复仇修辞论,揭示了人类心灵的自我分裂和自我对抗;强化了暴力的语言本质,将人们引向形而上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