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社会化城市管理通过采取包括市场化、专业化在内的多种手段,推动了城市管理由自上而下的单向管制向上下互动的和谐共治转变,缓和了城市管理冲突,缓解了政府管理压力,提高了城市管理水平。社会化城市管理代表了未来城市管理的大趋势,进一步深化和充实社会化城市管理的内涵,增强社会化城市管理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摆在城市管理者面前的紧迫课题。一是在价值取向上,社会化城市管理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  相似文献   

2.
宣城城市管理社会化能够在短期内取得较好成效得益于三点经验。首先,创新思路、合力推进是前提。城市管理社会化的探索与实践,是城市管理部门创造性地把"执法权"与"管理权"相剥离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实质是主动对城市管理部门的职能进行"合理的瘦身",是变全能型的政府管理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和谐共治,它不仅符合城市管理的内在规律,也符合当前社会服务管理创新的形势需  相似文献   

3.
余姚市位于浙江省东部,是中外闻名的河姆渡文化发祥地,是一座历史悠久、经济发达、人文荟萃的全国百强县前列城市。近年来,余姚市以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为目标,从转变城市管理理念、创新城市管理方法和完善城市管理保障机制入手,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余姚实际的社会化城市管理新路子,有效地解决了城市管理中长期困扰的“马路市场、乱设摊点”等突出问题,使城管工作上了一个崭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4.
城市农民工问题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中国特色。关于这一弱势群体的认识与管理虽已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但远没有达成共识,导致各地农民工政策的相悖和混乱。由于城市政府对农民工管理存在职能缺陷,因此,探索建立城市农民工社会化规范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和新机制,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流动儿童习得城市社会规范和行为范式的同时,却被城市的身份识别系统限制和区隔,他们在城市中生活、学习和娱乐的过程是一个多重类型的社会化过程。通过对W市H社区的田野调查发现,流动儿童的城市社会化呈现出"封闭化"与"街角化"现象,其令人担忧的社会化现状是家庭、学校、社区等社会化主体共同作用的结果,而社区融入则是流动儿童城市融入和城市社会化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转型过程中的中国城市管理创新:内容、体制及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十二五"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正经历从"注重发展型"向"民生福祉型"的重要转型。在城市化的新形势下,我国的城市管理也遇到了新的挑战,同时孕育着新的机遇。构建面向未来的中国城市管理,首先需要厘清中国城市发展(城市化)的路径,明确中国城市发展的趋势,进而讨论中国城市管理(治理)的创新,以此提出适合中国城市发展特点的管理模式。从内容、体制和目标上对城市管理进行创新,是中国城市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探索新型城市化形势下中国城市管理创新的有效道路。  相似文献   

7.
一、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的科学内涵城市环境秩序社会化管理是顺应城市管理向城市治理转变的新趋势,以公众参与和志愿服务为社会基础,以城市环境秩序行政管理资源跨部门整合联动为体制前提,以发挥政府规范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为运行保障,构筑政  相似文献   

8.
对于首都北京来说,无论是从发展阶段看,还是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看,必须把城市管理特别是环境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对于环境建设实行精细化管理,简单说就是“四化”,即:人性化管理、社会化管理、标准化管理、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9.
盛铎  王芳 《电子政务》2013,(6):52-59
以郑州市为例,总结了网格化社会管理及其公共信息平台在制度建设、业务流程重塑与技术实现方面的经验;探讨了中国"条块分割"行政管理体制下城市管理创新的发展方向;论述了以"三级网格""四级平台""条块融合、联动管理"为特点的"郑州模式",以及该模式对中国实行城市网格化管理、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产生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0.
宣城市城管执法局围绕市容管理社会化探索出的一整套实践模式给我们三点启示:第一,要把城市管理放到战略的高度来看待。大约在距今7000年到8000年,人类最早的城市出现在今日伊拉克境内的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两河领域。300多年前,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脚步,人类开始了城市化的进程。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率超过50%的国家是荷兰。在1750年前后,其城市人口超过了农村人口,比中国整整  相似文献   

11.
本期推介     
<正>探索新的制度安排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当务之急。作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先进试点城市,无论是在发展水平、城市规模还是在社会现状和管理创新诸方面,宜昌网格化管理在全国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被称之为"宜昌经验"、"宜昌模式"。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汪习根和博士生钱侃侃在《网格化管理背景下的制度创新研究———以全国社会管理创新试点城市宜昌为样  相似文献   

12.
北京是中国的首善之区,北京依靠科技创新不断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水平,为改善城乡一体化条件下的城乡环境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为全国其他城市的管理提供了很好的经验.当前,北京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了建设"三个北京"的目标和要求,这正是推动北京城市管理上新台阶的一个战略性的举措,也是对广大城市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的一个新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举办世博会既是对上海现行城市管理能力的检验和挑战,也对上海创新城市管理带来了一系列重要启示,尤其是世博会城市最佳实践区的一个个生动案例充分表明,当代城市管理的发展趋势必须注重法制化、信息化、系统化、社会化和人性化。围绕如何在上海未来城市管理中很好地延续和深化这些世博经验,民进成员、上海城市发展信息研究中心高级经济师施蔷生,民盟成员、民盟市委参政议政部部长喻森海等结合当前上海实际,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逐步实行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全国100个城市进行了试点,以便积累经验,在全国推开.2003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13个部委<关于积极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实施步伐,务求取得成效.  相似文献   

15.
自从大连市提出把城市作为国有资产进行整体经营以来,全国大小城市也都树立了“经营城市”的理念,随着经营城市实践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新的亮点不断涌现,城市发展更富活力。可以说,经营城市已基本上形成了中国各类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新模式,这种新模式不仅激活了城市建设,对现代城市管理也提出了许多新的课题,为现代城市管理改革与创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6.
新公共管理对中国城市管理的现实意义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首先论述了新公共管理的内涵 ,然后对新公共管理运用于中国城市管理提出了具体的思路。论文指出 ,可在城市管理中的政府职能转变、城市管理的主体和城市管理的手段三个方面贯穿新公共管理的理念 ,并进而提出了新公共管理应用于中国城市管理的三大条件。  相似文献   

17.
《公民导刊》2012,(1):212-213
前言薄熙来书记在铜梁县调研时说:"铜梁给我的第一个好的印象,就是城市建设和城市环境,很有魅力,很有发展前景。"2007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2009年获得"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称号。2010年选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2011年捧回重庆市首个"最佳城市管理奖"金杯。  相似文献   

18.
榜单     
《创造》2014,(5):8-8
正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资源榜:珠海居全国首位由麦肯锡、哥伦比亚大学和清华大学共同创建的"城市中国计划"最近发布了《2013年城市可持续发展指数报告》,珠海从185个中国地级和县级城市中脱颖而出,在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中位居全国首位。报告显示,跻身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综合排名前十位的还有深圳、杭州、厦门、广州、大连、福州、北京、长沙、烟台。由于最早享  相似文献   

19.
罗霞 《中国发展》2002,(3):41-44
城市交通管理与城市交通规划和建设同样是中国城市21世纪面临的战略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新世纪我国城市形态、发展模式的演变,城市规划和交通规划对城市生活方式及出行方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新世纪城市交通管理的特点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文章进一步对21世纪城市交通管理、规划和建设的互动关系,交通管理现代化的评价标准等问题进行了剖析,认为通过实施"畅通工程"可以加速管理观念更新、管理模式改革、管理效率提高,在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中为出行者提供更好的服务.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宁波市一直致力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早在2004年就紧紧结合本地实际,把社会管理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进行部署。2010年,中央把宁波列为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城市,今年又将宁波列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板进行培育。宁波市已连续3次被评为全国文明城市、全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连续6年荣获浙江省"平安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优秀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宁波作为国家从整体上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样板城市之一,全面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积极探索具有本地特色的社会管理新路子。编织"三张网络"。一是社会民生服务网。大力实施"六大民生工程",切实解决好就业、教育、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