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希腊的城邦公共精神向马克思说明了人参与公共生活的必要性、可能性及方法;空想社会主义强调人与人之间的有机联系,其关于未来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公共性管理图示给予马克思以直接的思想启迪;德国古典哲学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公共性反思引起了马克思研究的重大转向;自由主义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实现的公共性理念启示马克思公共性是自由意志的理性结合。这四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基本理论来源。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逻辑演进是与他的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相统一的。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作为马克思整个思想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深刻地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中包含着各国相互合作的思想,这一思想是新形势下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国家关系,以及推进全球治理的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是马克思所处时代孕育的伟大思想,是马克思基于无产阶级立场,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劳动关系分析、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主要包括社会治理合力论、社会治理主体论、社会自治重要途径论、社会治理公平正义价值目标、社会治理终极目标等思想认识。中国共产党建党百年来,我国农村社会治理经历了“政权下乡”“政社合一”“乡政村治”“多元共治”四个阶段。新时代我国农村社会治理面临村民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不高、村组织自治能力较弱、基层政府职能越位错位、农村政府财力相对不足、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尚有差距等挑战。马克思社会治理思想对于新时代加强和创新我国农村社会治理,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和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批判和建构的过程,这种批判包括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应在中国实现市民社会与国家间的良性互动发展模式,建立中国市民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公共性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个人与社会是公共性现实存在的基本形式,前资本主义社会共同体是自然的真正公共性,资本主义社会"虚幻的共同体"是虚幻的公共性,共产主义社会"真正的共同体"是自由人的真正公共性,构成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核心内涵。坚持科学性与价值性相统一、批判性与建构性相统一是其主要理论特征。马克思公共性思想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视野,它启示我们:以维护公共利益为基本前提;以彰显公共价值为最终取向;以确保公共安全为根本保障。  相似文献   

6.
欧阳康  王晓磊 《求索》2008,(5):81-83
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集体主义道德原则的理论依据,作者认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内涵着三个基本维度,分别是历史和地理的维度、实践的和辩证的唯物主义的维度以及价值批判与理想建构的维度。全面、辩证的理解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原意,对在新形势下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7.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抑或个体与共同体的关系历来是哲学家、思想家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马克思同样对这一问题作了许多重要的思考,其共同体思想蕴含了丰富的个人与社会关系的辩证法,对于如何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作了许多有益的探讨.中国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词,用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去透视“中国梦”,对于我们在追逐、实现“中国梦”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构筑“中国梦”的同时,必须重视共同体这一政治哲学向度,必须不能忽视人的自我实现抑或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根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刘萨娜 《重庆行政》2014,15(5):54-55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创新社会治理、改进治理方式、提高治理水平。社会治理模式是在对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公民这三对基本关系的反思中产生的,是多元治理模式。国家审计作为一种政治制度,是国家治理的一部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离不开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本文结合社会治理模式,通过对国家审计的职能进行阐述,针对国家审计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对策。一、社会治理模式下的国家审计职能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作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既肯定社会对国家的决定作用,又承认国家对社会的反作用,并认为维系国家与社会发展及二者关系的基础在于人民群众。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可以为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与方法指导,启示我们在构建乡村社会治理共同体时必须坚持社会力量参与、县乡政府负责和以农民群众为本。  相似文献   

10.
《传承》2015,(8)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是一个不断的批判和建构的过程,这种批判包括了三个不同的视角,即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对于我国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需要正确处理国家和社会的关系。应在中国建立中国特色的市民社会理论,更好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咸瑜 《理论月刊》2006,1(10):49-51
唯物史观是人类社会历史思维的最伟大成果。从思想进路来看,人与市民社会、人与异化劳动、人与社会实践三对关系范畴循序递进,构成马克思唯物史观创立的三个理论环节。其中,在对人与市民社会关系的思考中,马克思洞察了政治解放的历史限度,确立了人类解放的至高理想;在对人与异化劳动关系的思辨中,马克思以生产劳动的视野深化了对社会历史的认识;在对人与社会实践辩证关系的追寻中,马克思最终确立了求解人的问题的真谛,实现了历史观上“壮丽的日出”。  相似文献   

12.
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内容,在他针对黑格尔的国家政治共同体做出的基础性、彻底性和超越性的批判基础上,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才以整体性的结构呈现出来,并由此开启了唯物史观视域下的共同体范式,而国家政治共同体回归社会共同体的思想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始终,基于此视域下所提示的一些基本理念,可以为探索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理论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一度被指责以"类"取代"个人",只讲总体,忽视个体。持这种观点的或不熟悉马克思的文本,人云亦云,或不理解马克思视阈中的"个人",不清楚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将立足辩证法,从三组基本关系出发深入分析马克思的个人观,即个人与劳动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由此强调个人的物质现实基础、社会性及其与他人、国家之间的关系,旨在说明马克思视阈中的个人是历史生成的,由一系列现实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个人,而非一般思辨哲学中可抽象的、单一的个人。  相似文献   

14.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个体的认知协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当代个体遭遇时代变迁的冲击和各种各样的适应问题。如何满足个体全面、协调发展的要求,增进个体的认知自觉,帮助个人积极地面对生命和生活,实现个人与自我、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这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课题。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促进个体认知的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关于自我的认知协调;二是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认知协调;三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知协调。  相似文献   

15.
通过意识形态存在样态、生成逻辑、发展动态等方面的考察,马克思揭示了意识形态的社会结构关系、社会历史属性和政治功能属性。在阐释意识形态基本属性的过程中,马克思不仅阐释了意识形态如何表现其思想力量,而且深刻揭示了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生成逻辑,这对我们理解统治阶级如何将自身的意识形态转化为国家意识形态,国家意识形态又如何在复杂思想生态中建构和延续其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自然和人文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两个维度。当前我国学界对马克思生态思想研究存在一个明显缺陷:学者们仅从自然维度考察了马克思生态思想的理论根基、内容、当代价值以及解决生态危机的根本途径,忽视了马克思的人文生态思想。马克思的人文生态思想与自然生态思想的形成是同一过程。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相统一、资本本性是人文生态恶化的根源、以人为本和人的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人文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深入考察马克思的人文生态思想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认为,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国家必将回归社会,这一理论对我国乡村治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将乡村治理同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相结合,对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从无产阶级政权国家职能转变的视角,论证了社会治理职能是无产阶级政权国家职能中占第一位的职能,并从国家治理的主体、制度和治理评价标准三个方面,设想了国家职能转变之后国家治理发展趋势的变化.根据马克思这一科学设想,我们在创新国家治理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性要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进行国家治理;必须积极探索国家治理的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作为国家治理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9.
今年初,江泽民同志在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思想是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深刻总结国内外治国经验基础上作出的科学论断,是对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基本方略的完善。“以德治国”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论述社会主义社会的时候,一贯重视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马克思在论述实现共产主义不可避免地要  相似文献   

20.
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融合研究方兴未艾,而融合逻辑反思的阙如,使得融合缺乏有力的理论支撑。融合逻辑的树立,应着力于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关系的重新思考,从"融入—同构—互构"三个层次铺展逻辑进路。国家隐性职能的凸显,为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国家治理提供了合法性证明;本质上的内在关联,映现出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的同构性;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表达着对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治理互构性的事实承认和理念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