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人文哲学: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现代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哲学本体是对生活之根的承诺,不同时代的哲学以不同的本体承诺不同的 生活之根。现代哲学的特质在于,它承诺人文(人文世界)为生活之根,“人文”由此成为现代哲 学的本体性范畴。处于近、现代哲学相交之际的马克思哲学,以“实践”作为其基础性范畴。因 此,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便成为确认马克思哲学时代定位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哲学的 意义上理解马克思的实践范畴,势必将马克思哲学框定于传统哲学。而事实上,马克思的实践 范畴是以其特有的“人文”意蕴超越于传统哲学的实践范畴的,它通过与“实践”融为一体的 “社会关系”范畴表达了“人”与“文”的双向开放性动态,从而成为具有“人文”意蕴的现代哲学 的本体性范畴。马克思哲学由此被定位于现代哲学。  相似文献   

2.
惠斌 《学理论》2013,(32):358-359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人才输出的终端,更具有强化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下独立学院人文素质教育难以实现,教师在人文素质教育困境中应有如下作为:合理定位价值取向;努力提升课程意识;长足改进课程教学。  相似文献   

3.
陈思坤 《理论导刊》2012,(6):75-77,108
加强人文关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思想政治工作应对严峻挑战的客观需要,是思想政治工作终极目标的内在要求。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关怀在价值取向上都具有高度统一性。思想政治教育注重人文关怀,应发挥人的主体作用,尊重人的个性差异,注重人的心理疏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政策分析的价值取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过长期的政策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传统政策分析理论的“价值中立学说”具有很强的主观臆断性,价值取向研究在政策分析当中的地位、作用也逐渐为政策分析学者们所关注。从政策分析的外部制度环境要求、政策分析者内在素质要求和政策分析的内外交互过程要求三方面进行探讨,有利于确立政策分析正确的价值取向,发挥出价值取向在政策分析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建国 《党政论坛》2004,(12):15-18
王建国的“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一文就平观与发展观、效率观与公平观、执政观与人本观、时代观与务实观四个方面论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政治哲学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政治哲学作为一个历史概念反映了政治学的历史传统。在现代 ,政治哲学主要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 ,反映了科学取向的政治学对传统政治学的路径与方法的定位。“事实”与“价值”的分离是西方国家现代政治学的基础 ,同时意涵对政治哲学的贬抑。本文主张政治哲学的主要问题和范围与政治现象有永恒的和持续的相关性 ,它是人文性的 ,有“政治科学”不能取代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并初步提出政治哲学的诸多特征 :观念性、抽象性、价值性、规范性、合法性、传统性、意识形态性、实践性和自己的方法与真理性标准。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关于政治的价值性范畴及其关系的探讨 ,在此基础上对政治合法性的论证和对于理想政治秩序的理论构建 ;二是关于政治价值范畴及其关系的元理论 ;三是社会政治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7.
政社关系一直是理解中国政治改革、政府治理方式、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要切入口。在20世纪90年代,公民社会与法团主义一度成为被广泛用于解释政社关系的竞争性理论框架。而近些年围绕政社关系的研究逐渐打破静态的结构论争,开始迈向了“行动分析”,更加切实地关注行动者与正式制度之间的复杂互动逻辑。既有文献通常以政社力量的平衡性与否为依据,选择社会组织作为经验洞察的窗口,形成了从“国家主导”到“双向赋权”的研究取向。“国家主导”的视角强调国家在权力格局中的主导地位,聚焦于作为能动性的国家与社会组织的互动关系,以及探究更为具体的国家治理结构下社会组织权宜性的回应举措;“双向赋权”则从平衡角度出发,关注于国家与社会力量之间的合作行为,以及由此所达成的良性互动和协同发展的目标。为进一步拓展政社互动行为的研究,可以引入政党中心主义的视角,关注国家、社会与市场三者之间的逻辑关联,以及探讨技术治理变革所带来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8.
“创新、贡新、责任、”“民主有秩、科学有为、竞争有德”是亟需确立的适应改革、发展、稳定三者良性互动的社会价值取向。这一价值系统具有时代性、合理性和广泛适用性。  相似文献   

9.
在“以人民为中心”和“人民城市”理念的指引下,找回治理的“人民性”成为实现城市高效能治理和高品质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文章聚焦“找回治理的‘人民性’”这一核心议题,系统考察人民建议征集的发展历程、实践创新、价值共创与运行机理。通过典型案例研究发现:人民建议征集以“人民性”为根本价值目标,通过汇民智、集民情、惠民生和聚民利四大机制实现了公共价值共创;在实际运作中,人民建议征集以治理理念、治理制度和治理工具的整体协同体现了治理的“人民性”,即通过政民双向互动的治理理念创新、高效联动的治理制度协同以及技术化和柔性化治理工具的融合运用,使人民建议征集成为彰显治理“人民性”的制度保障。人民建议征集研究为“人民城市”和“人民性”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创新提供了新的理解维度。  相似文献   

10.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包含六个判断、六种理论和六种方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提出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现实针对性,必须确立“历史与价值相统一”的思维方法,树立以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导向的社会主义观。人的需要的全面发展要求我们确立“需要层次分析”的方法,不断丰富、充实和完善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必须树立能力本位的发展理念,确立生成论的思维方式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核心的发展观。人是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应坚持人的尺度和人性化思维方式,追求以“利益、能力、理性和自立”为价值取向、以“能力本位”为核心理念的现代性。人是追求自由个性的人,必须树立主体性思维,把解放人和开发人作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人是历史的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