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
大国崛起是综合国力的崛起,软实力和硬实力同等重要。文化、发展模式和外交政策是当前中国软实力的三个重要来源。中国软实力的提升,显著地改善了中国的国家形象,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和国际威望。中国和平发展需要软实力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2.
国家战略新落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韩松  黄燕 《瞭望》2007,(11)
一家著名国际传媒新发布的“国家形象环球调查”指出,人们对“主要通过软实力与世界打交道的国家”倾向于给予正面评价英国《金融时报》2月20日发表一篇文章,题目是《确凿证据表明中国的“软实力”政策正在发挥作用》。作者吉迪恩·布拉赫曼说:随着中国谋求“和平崛起”,“软实力”最近在北京已经成了一种时尚观念。  相似文献   

3.
西隐 《党政论坛》2009,(16):59-59
郑必坚:“和平崛起”理论的首创者 郑必坚在多个场合为“和平崛起”政策提供理论和实践佐证,赢得了中外政治家和学者的高度评价。国际问题专家认为,和平崛起的中国是全球合作实现共同繁荣链条的重要一环,而在“崛起”前面加上“和平”两字,这种新思维在理论上是对现实主义的一大挑战,体现了中国政治和对外政策的新触角,极具谋略。  相似文献   

4.
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并不能必然提升国家软实力。当我国硬实力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时,软实力发展却远远不能与之相称。今后我国在国际上将面临越来越多的崛起性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端重要性。本刊“话语权视角下的中国软实力建设”,旨在为推进实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提供基本认知、方向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2003年11月3日,中共中央党校原常务副校长郑必坚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和亚洲的未来》的讲演,首次提出了“中国和平崛起”。郑必坚指出,“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那么在今天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奋力崛起,而且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和平崛起”纲举目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走和平崛起的发展道路。”正在欧洲和非洲访问的胡锦涛与前期出访美国等地的温家宝等中国领导人,都阐述过这一庄重承诺。“和平崛起”新论一出,国际评论纷呈,赞誉者众,非议者寡。 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举世公认。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威胁论”在世界一些角落几度翻  相似文献   

7.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能否打破历史发展常规,走出一条和平发展的崛起之路,极为关切.本文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国国情、发展目标及中美国力差距几个方面,论证中国走和平发展的崛起之路的必然性.中国有能力、有信心实现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8.
和谐世界:中国崛起之后的国际战略理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慧明 《理论导刊》2007,27(2):41-43
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和平崛起以及崛起之后存有诸多疑虑和猜测,认为中国崛起之后存在许多不确定性。中国必须提出一个“崛起之后”的国际大战略。构建“和谐世界”就是一个关于中国崛起之后的国际战略理念和国家发展的终极目标。这个大理念的提出给中国的发展指明了一个奋斗的目标和行动的原则,也给国际社会带来了一个乐观的前景,说明中国要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树立积极的、负责任的、建设性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9.
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它的发展取向是和平的,走的是和平崛起、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要在21世纪实现国家的复兴,一方面要吸收历史上大国崛起的经验和教训,另一方面也需要有一定的战略条件。雄厚的物质基础、不竭的创新精神、先进的思想文化、稳定的国际环境、强大的军事实力等是实现当代中国崛起的战略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中国在软实力培育方面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所谓软实力,是指一国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专家指出,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不仅应重视增强和积累“硬实力”,更需注重“软实力”的培育与塑造,走经济、社会、文化、外交均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是自工业革命以来最重大的世界资源重组。为了避免错失历史机遇,我国选择了"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这是在现行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下对世界历史上以武力扩张为特征的国家发展模式的创新和超越,实质是在同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在同国际社会实现互利共赢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要求我党意识形态执政资源必须成为具有与时俱进品质的开放体系,在指导思想明确的前提下,切实承担起制度建设、文化建设、民意建设的重任,为综合国力竞争中国家软实力的大幅提升提供强大而持久的意识形态支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安全环境与应对方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和平崛起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台湾问题。台湾问题的最终解决,将取决于中国和平崛起的速度和发展的程度。目前保持台湾海峡局势的相对稳定,积极促进中国的和平崛起与祖国统一大业的良性互动,是中国当前对台战略的最佳选择。为了维护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安全,中国应以上海合作组织和东亚区域合作构筑稳定周边的战略依托,确保中国在周边的战略态势中争取主动。同时,中国应妥善处理中美关系,不主动挑战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而以渐进的方式、和平的方式、民主的方式积极参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设与改革。  相似文献   

13.
漆玲 《求知》2009,(2):43-44
自从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围家文化软实力以来.学术界掀起了对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热潮。综观目前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其内容大体涉及“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个层面。关于“是什么”的研究涉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概念的由来.国家软实力的内涵、特征和构成等:关于“为什么”的研究涉及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出的国际与国内背景.特别是我国文化软实力面临的挑战以及由此导引出来的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意义:关于“怎么样”的研究主要涉及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举措和路径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软实力日益成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国际竞争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面对当前的时代背景与国际环境,如何正确认识文化软实力的现代价值,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崛起之路,就成为当前极具紧迫性和重要性的研究课题。阐释了文化软实力的科学内涵,分析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地位,对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途径做出了创新性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和平崛起”这个词语一度在中国媒体上爆热之后,似乎有些冷却下来,甚至成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所谓“争议”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对“崛起”这个词,一些人提出质疑,认为如果中国自己大讲崛起有悖韬光养晦精神,容易为“中国威胁论”提供炮弹;二是对“和平”这个词,一些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和平崛起正在进行中。崛起尽管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但它对世界格局、力量对比等方面的冲击力是不可小视的。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三个方面。研究表明,中国的崛起的和平性不仅表现在崛起的方式上,还表现在崛起的影响中。  相似文献   

17.
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是当今时代对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我国在国际上和平崛起,不仅要有很强的政治国力、军事国力、经济国力,而且要不断提高文化国力,充分认识到国家软实力——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张殿军  孙智芹 《求知》2023,(2):37-39
<正>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如何在国际文化软实力较量的主战场上,“不断提升中国国际话语权,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已成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强国面临的一大重要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此提出明确要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为此,必须大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这是新时代我国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然选择,亦是应对世界未有之大变局,  相似文献   

19.
《瞭望》2005,(41)
2005年8月9日,作为中国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一部分的分会场活动正在美国华盛顿举行。此前的8月1日-3日,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十六届执行局会议在蓬莱召开。大会专题考察了蓬莱市连续5届承办中国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盛典的有关工作情况,一致认为“和平颂”活动为世界打开了一扇呼唤和平的窗口,搭建了一个促进国际沟通、交流的平台,有力地推动了人类追求和平、进步的历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8,(11)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而大学生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未来的希望,是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生力军。大学生如何培养文化自信成为当前重要的时代话题。当前我国大学生在西方主流文化的冲击下存在着思想偏差的风险,针对大学生文化自信不足的现状提出相关探索:提高传统文化认知,树立正确价值观;加强校园文化教育,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强化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文精神认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