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范小军 《法制与社会》2012,(30):174+178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各种利益主体之间、新旧体制和新旧观念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群体性事件呈现出多发的势态,"维稳"成为我国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和分析我国现阶段群体性事件的分类和特征,为更好的解决各种群体性事件提供条件。  相似文献   

2.
郭大鹏 《法制与社会》2010,(34):230-231
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对外开放的逐步扩大,社会和经济结构正在经历着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各种利益主体之间、新旧体制之间和新旧观念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凸显出来。近年来,作为社会矛盾和冲突特殊表现的各种群体性事件也愈来愈多,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群体性事件绝大部分起因于普通社会纠纷,少部分是由国家公权力的运用引起,检察机关公诉部门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的重要部分,在应对群体性事件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突发的种神事端也考量着国家公诉人的胆识与智慧。  相似文献   

3.
金延卓 《法制与社会》2010,(18):178-179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的不断深入,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利益格局趋向多元化,不同利益主体间的矛盾冲突也日渐凸显。伴随着近年来国家高速发展而来的是全国各地不断发生的群体性事件。群体性事件的频繁发生,规模不断扩大,表现形式趋向多样化,手段和方式趋于激烈,造成的后果和影响日益严重,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本文对近几年群体性事件的研究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数理分析,以期为预防和处理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和体制转轨同时进行的过程中,社会矛盾凸显,利益分配不均,收入差距扩大,各种利益冲突明显加剧。特别是企业改制、征地拆迁、下岗就业、劳资纠纷等矛盾不断增多。这些社会矛盾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来,群体性事件便是其中之一,它是矛盾以较为剧烈方式的集中爆发。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群体性事件成为和谐社会中最不和谐的音符。福建地处沿海,经济相对繁荣,其经济主体的复杂性、人员流动的频繁性都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冲突和激化,是群体性事件的多发地带,其中因征地补偿、城市拆迁等所引发的群体…  相似文献   

5.
刘方程 《法制与社会》2011,(31):208-208
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群体性事件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关注,在国家转型的特殊时期,各种利益冲突不断涌现,当大多数人的利益得不到保障时,便爆发了群体性事件,表面上来看是社会大众争取正当利益的行为,目前的大多数群体性事件都是人为的教唆事件。  相似文献   

6.
刘扬 《法制与社会》2012,(34):188-189
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使得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会结构的调整产生了利益对立的阶层,社会控制、管理机制运转不灵都必然会引发群体性事件发生频度和强度。因此,群体性事件频发是社会矛盾在新形势下的综合反映,是各个群体利益冲突的现实体现,是集社会因素、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等综合影响的结果。本文首先就群体性事件进行界定分析了群体性事件的特征及其类型,然后对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进行阐述,分析了其功能与作用,最后在群体性事件的现状与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分析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群体性事件现场处置的构建的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转型中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和利益关系的调整使农村社会的隐性矛盾逐渐转化为显性,尤其是在"压力型体制"和"赢利型经济"的双重作用下,农民开始把维护自身利益的目光投向公共权力机关。与此同时,改革提高了农民的利益主体意识,却没有给农民足够的制度化表达空间,因而显性的矛盾自然就转化为群体性事件,而且愈演愈烈。本文从从政治学的角度对农村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内在机理进行了详尽地分析,以期找出这一现象发生、发展的历史规律,辩证地看待和处理这一问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和谐建构创造良好的秩序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改革过程中,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了大量的群体性事件,给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冲击。因此对当前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是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在不少地方,尤其是边远山区,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当地社会治安,制约了经济的发展。分析一定时期内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成因,研究、录求解决对策,这是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的切入点,也是摆在各级党委、政府、司法机关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群体性事件的特点 1、群体性事件的主体具有多元性。以往群体性事件绝大多数发生在群体与群体之间,是一种小团体的利益之争,如宗族间大欺小、强欺弱的暴力械斗事件。而如今群体性事件不仅仅囿于这种小团体的利益之争,更多地发生在群体与组织、法人、行政管理部门、司法机关之间…  相似文献   

10.
《政法学刊》2015,(1):76-82
社会深刻转型,各种矛盾叠加共振,群体性事件层出不穷,特别是价值观追求型和社会泄愤型群体性事件极易引发聚众犯罪。究其原因,主要是深层次矛盾愈发尖锐、利益表达与协商机制失灵、政府公信力下降等社会因素与各种不良社会心态为主的个人因素的相互作用。在群体性事件视野下防控聚众犯罪,其根本方向是建立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其着眼点是控制群体性事件的冲突程度,其关键点是建立规则和程序,开启群体性事件的"法治化"进程,规范公权力的行使。  相似文献   

11.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各种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引发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动荡,由此产生了大量群体性事件,并且规模和表现形式不断升级,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的最为突出的问题。如何化解群体性事件已成为当前社会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笔者以云南孟连"7.19"群体性事件为切入点,从法治角度对群体性事件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若干对策,以期对群体性事件的化解有些裨益。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极大的丰富.然而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曝露出严重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近几年来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安徽池州、四川达州、云南孟连、湖北石首)的研究,总结出群体性事件主要呈现出数量多规模大、暴力化、仿效性,主体多元化,处置难度大的特点.进一步分析得出社会结构的断裂,社会保障体系的缺陷,市场经济下价值观念的变化,人们法律意识的淡薄以及基层部门应对突发,事件的“体制性迟钝”是引发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提高政府行政能力,以人为本,执法为民;加大普法教育;建立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等措施来应对日渐频发的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3.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我国的利益结构、社会观念等发生很大变化。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是群体性事件频发。这给基层政府带来巨大压力,进而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何科学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成为基层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王聪 《法制与社会》2011,(11):146-147
我国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由于社会利益的博弈和深层次矛盾的暴露,引发众多社会群体性事件。我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在处理社会群体性事件中应处于核心地位,发挥重要作用,目前这种作用存在群体性事件法律定位不明确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是各利益主体的集散地,有效防止城市群体事件,是摆在每个城市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做一简要分析,以减少群体性事件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6.
一、正确把握群体性事件的特点和性质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步伐的逐步深入,社会管理体制、利益关系和活动领域等都处在深刻的变化之中,整个社会生活的原有模式逐渐被打破,利益冲突普遍,社会矛盾比较多,从而导致因心态失衡而产生的非理性化情绪和过激行为———群体性事件呈现出上升趋势。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参与人数多。当前群体性事件所涉及的已不仅仅是个体利益,而往往是群体利益。如拖欠职工工资、农民负担过重、土地承包、征地拆迁安置等重大问题,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发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17.
邻避效应导致的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之一,此类群体性事件多具有组织化和明确的利益指向特征.通过考察环境安全感和政府信任可以发现,公众对政府信任度越高,环境安全感越高,支持涉及自身利益的上访、示威等群体性事件的可能性就越低.因此,应对群体性事件带来的社会风险,应当从提高公众对政府的信任度和民众自身的环境安全感着手.  相似文献   

18.
兰德华 《法制与经济》2009,(10):119-120
城市是各利益主体的集散地,有效防止城市群体事件,是摆在每个城市政府面前的严峻课题,本文就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体性事件的潜在因素做一简要分析,以减少群体性事件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损害。  相似文献   

19.
习智勇 《法制与社会》2010,(29):189-190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群体性事件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日益常见的表现形式。本文基于社会冲突理论的视角,剖析了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并提出了适当的应对策略,以期有助于我国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增多,环境群体性事件此起彼伏。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自身的特点:多发性、区域性、可预测性。环境群体性事件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表现为降低政府公信力、增加治理成本、影响社会稳定。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的不足、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机制的缺乏是环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原因,可以通过健全环境保护方面法律法规、完善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机制、疏通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渠道来建立与完善预防机制,从而从根源减少环境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