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BOT相关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OT是一种私人资本参与一国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型投资方式。我国基础设施落后和建设资金短缺的矛盾十分突出,采用BOT投资方式将会有效缓和这一矛盾,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步伐,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增长。BOT投资方式涉及众多的法律主体,法律关系比较复杂,而在其实际运作过程中又会产生许多法律问题。对BOT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研究,将会促进BOT投资方式在我国的推广和应用,从而有助于引进外国资本参与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2.
赵敏 《法制与社会》2012,(21):87-88
面临当前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我国的经济增长拉动力从依靠出口和投资向依靠出口、内需、投资的新型合理化机制转变,民间资本与此同时展现出了其强劲的势头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我国当前正在深化体制改革,促进国有企业改制重组,积极的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到国有企业改制中来,这一直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一项基本政策,为此,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重点工作分工的通知》。但同时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民间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仍然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立足我国当前实际,认真分析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制的优势与不足,并针对民间资本参与国企改制所具有的一些法律风险作出分析。  相似文献   

3.
民间资本参与投资养老机构对于养老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有利于开创养老机构民营化的发展局面.但是我国关于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的市场准入方面的规定政策性偏重,立法层次低,优惠政策难以落实,许可制度、融资制度与监管制度等并不完善,对资本投资带来了负面影响.鉴于此,理应在将来修订民间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准入法时对上述问题作出明确、具体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有大量资本通过非法途径流往国外。在这部分非法外流资本中 ,有相当数量属于民间资本 ,包括集体、私营、个体经济拥有的资本以及居民个人拥有的资金。改革开放二十年来 ,我国的民间资本也已经发展壮大起来 ,成为不可忽视的经济力量。民间资本的流动具有极强的灵活性 ,与国有资产相比 ,更加不容易控制 ,因而也是非法外流资本的源头之一。当前 ,我国国民经济正处在重要的发展时期 ,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国民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西部大开发都需要大量投资。以往 ,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主要靠国家投资来拉动 ,但大量、持续的资…  相似文献   

5.
PPP投融资模式可以拓宽资金来源,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发挥各行业的专长,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参与地铁建设和运营,减轻政府轨道交通建设投资负担和风险。PPP投融资模式在国外和国内一些城市已得到了成功应用。深圳地铁6号线采用PPP项目融资方式,投融资风险可控,其实施将对提高深圳地铁建设及运营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黄韬 《法人》2005,(9):10-11
由于铁路尚未政企分开,铁道部依然用行政命令支配企业行为。铁路方面总是首先保证国铁的利益,地方政府和民间资本的热情更是因此被消磨殆尽7月22日,铁道部发出一纸通知,允许民间资本进入四大领域:铁路建设领域、铁路运输领域、铁路运输装备制造领域、铁路多元经营领域。在此之前,已有数个民间资本参与的铁路项目最终签  相似文献   

7.
刘兴成 《法人》2011,(6):86-87
中国国民一旦享有投资自由,投资市场就会产生更多合法的投资渠道和"财产性收入"。积蓄的民间资本之水被疏导至合法的投资出路,自然不会流向非法的投资去处,也就用不着让"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费力不讨好地堵塞民间资本之水。然而,迄今仍然存在着投资法律空白  相似文献   

8.
目前,高息民间借贷正在全国蔓延。在信贷紧缩、楼市调控背景下,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同时,中小制造类企业、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民间借贷空间迅速扩大。目前仅浙江民间资本就高达万亿元,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个人之间放贷,成为民间借贷流通的主要途径,月息回报普遍在2分以上,最高的甚至达5分,即年利率60%。  相似文献   

9.
钱叶芳  何平 《政法学刊》2003,20(5):29-32
BOT投资方式能有效缓解我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资金短缺而私人又不愿投资的矛盾,但必须有清楚的游戏规则才能鼓起和增强投资者的信心。所以,澄清一些思想误区,协调好相关的法律政策,尽快出台一部明确具体的BOT法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0.
窦鹏娟 《海峡法学》2013,15(2):78-85
国家富民政策的实施带来了民间资本的迅猛增长,源于资本逐利的天性和国内投资渠道的有限性,民间资本以民间借贷等不同形式活跃在中国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但由于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碎片化"和滞后性,加之稳定性、协调性、严肃性和前瞻性不足等问题,民间借贷市场的发展面临着法律预期、法律获得以及法律适用等方面的障碍。针对我国民间借贷法律制度的现状与问题,应该从法律引导、制度完善以及利率规制等渠道对民间借贷市场发展的法律障碍予以制度回应。  相似文献   

11.
目前,高息民间借贷正在全国蔓延。 在信贷紧缩、楼市调控背景下,民间资金缺乏投资渠道;同时,中小制造类企业、房地产、矿业等行业资金需求量大,民间借贷空间迅速扩大。目前仅浙江民间资本就高达万亿元,通过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典当行和个人之间放贷,成为民间借贷流通的主要途径,月息回报普遍在2分以上,最高的甚至达5分,即年利率60%。  相似文献   

12.
朱敏  卫祥云 《检察风云》2012,(17):16-18
从中石化天价酒,到中国铁路天价宣传片,国企改革的争议一度甚嚣尘上。而近期浙江、重庆等省市高调“挺私”,且国资委、铁道部、交通运输部、卫生部、银监会等部门也纷纷为落实“新36条”一同打出组合拳,其中“国资14条”规定,民间投资主体可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凡此种种,真的宣告民间资本的春天即将来临?国企改革在新的框架下又重新启动?  相似文献   

13.
张国栋 《法人》2010,(11):15-15
日前,江苏省政府宣布将拓宽民间资本投资领域,除国家明令禁止的领域外,将全部向民间资本开放,包括垄断行业在内。这是继“新36条”之后,又一对民营企业明确鼓励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据统计,2011年我国民间资本存量约30万亿元人民币,占当年GDP总量的64%。庞大的民间资本催生了大量的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活跃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居民获利意愿的增强。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的闲置资金相应增多,但投资渠道相对较窄。在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情况下,银行存款  相似文献   

15.
风险投资始创于本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美国,是指风险资本专门用于购买在新思想和新技术方面独具特色的小企业的股份,并以股东的身份参与创新小企业的建立管理.风险投资业可由三部分组成:风险资本、风险投资公司和风险企业.由于我国目前没有既懂技术、又有丰富管理经验,同时还富于创业精神的民间企业家群,也没有富于风险投资经验的投资银  相似文献   

16.
医院产权制度改革的策略选择和制度安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尤其是中国加入WTO,外国资本和民间资本大量涌入医疗服务市场,医疗服务的投资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一方面民间资本投资举办的医疗机构不断增多,在医疗服务行业内形成以公立医院为主导,私立医院、股份制医院、中外合资合作医院并存的局面;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内部也出现了多元化的产权主体,如非国有资本入股等等,一个全新的医疗服务格局正在逐渐形成。但  相似文献   

17.
李静 《中国律师》2014,(6):42-44
正中共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推进城市建设管理创新,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研究建立城市基础设施、住宅政策性金融机构。受此政策指引,可以预见,在未来10年内,企业将更加广泛地参与到政府投资项目中去。在此背景之下,律师为企业参与政府工程项目进行策划的业务机会将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8.
发展工业园型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对我国建立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西部工业园型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兴办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资金和原料等困难,民间资本基本不具备独立发展工业园型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条件。国家基于其环境保护义务、宏观调控的需要,应直接投资参与促进循环经济,国家应当投资西部工业园型资源循环利用企业,为西部工业园型资源循环利用企业的起步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19.
宋瑶 《法庭内外》2012,(10):36-37
长期以来,我国民间盛行一种以帮困济贫为目的的"互助型借贷"。在这种借贷关系中,贷款人将闲置资金无偿或以较低的利率借给相互熟悉、相互信任的亲朋,以解燃眉之急。但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投资理念的提升,居民转变了陈旧的观念,常常将手中的"富余"资金作为生财的资本,向一些资金匮乏的企业及个人提供高息借贷。随着民间资本的壮大,部分发达城市尝试让这部分"民间资本"与小微  相似文献   

20.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基础设施、配套设施等建设的滞后问题日益凸显。由于传统观念上,这些设施均属公共物品,从而导致其建设资金也主要来源于国家及地方财政,投资主体单一、经费紧张。BT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模式,如能运用得当必能将民间资本有效运用于城镇建设,为我国城镇化建设划出重要的一笔。本文主要从法律角度出发。针对BT模式在城镇化建设中的运用进行分析,以最大程度上避免政府及投资人法律风险的产生,从而促进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