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这一具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对台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为两岸关系发展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2019年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提出了一系  相似文献   

2.
<正>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这是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也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篇章。《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根据对台工作实践,针对台湾局势和两岸关系形势变化,我们党和政府相继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重要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巩固和深化两岸关系和平  相似文献   

3.
1979年元旦,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确立了以两岸关系和平为主轴和寄希望台湾同胞的方针,积极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这是两岸关系发展史上的重要历史文献和新的里程碑。《告台湾同胞书》发表以来,祖国大陆以《告台湾同胞书》为基础,不断调整、充实、发展、完善对台方针政策,使两岸关系出现了和平稳定发展的新态势,这对在30年后的今天继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都将产生积极和重大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正>2008年12月31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简称"12·31"讲话),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在海内外产生了积极反响。这篇讲话,是对30年两岸关系发展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丰富和发展,是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指导纲领。30年两岸关系发展经验的总结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正式公开宣告了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此后30年,两  相似文献   

5.
记者: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发表25年来,两岸关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 刘红:在《告台湾同胞书》的推动下,25年来,两岸关系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可以说,两岸关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由以前的两岸军事对峙,开始进入了两岸对峙下的交流、交往阶段。两岸关系的整体性质发生了改变,带来了巨大的现状改变。  相似文献   

6.
2008年12月31日,在两岸关系的发展史上又将是一个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这一天,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胡总书记在讲话中不仅充分阐述了《告台湾同胞书》的伟大历史意义、高度评价了邓小平、江泽民为改善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全面回顾总结了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经验,  相似文献   

7.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这是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标志着解决台湾问题的理论和实践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也揭开了两岸关系发展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8.
<正>2019年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父亲于2013年去世,惜未能见证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九泉下的父亲没能见证后6年的两岸关系发展走向,但父亲一生经历了他生命中两个重要的30多年,这其中的情感演变,一直是与两岸关系发展紧密相联的。以1979年为分界,前38年,思乡情怀深深埋藏在父亲的心间;后34年,正是《告台湾同胞书》发表,和暖春风渐  相似文献   

9.
<正>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和平统一方针实施以来两岸关系取得的突破性进展,系统阐述了立足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重大政策主张。讲话饱含对台湾同胞的关心关爱,是指引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献,为新时代两岸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40年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相似文献   

10.
<正>1979年1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对台工作重要文告,不仅代表大陆亿万同胞给台湾同胞送去新年第一声亲切问候。更吹响开启两岸关系发展新阶段的号角。《告台湾同胞书》作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治国理政新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40年两岸关系的改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胡锦涛 《黄埔》2009,(2):4-7
同志们,朋友们:明天是2009年元旦。每逢佳节倍思亲。在这里,我谨代表祖国大陆各族人民,向广大台湾同胞致以诚挚的问候和衷心的祝福!1979年元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新的历史篇章。  相似文献   

12.
杨毅周 《台声》2009,(2):12-14
200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的座谈会上,发表了“携手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讲话。讲话充分肯定了《告台湾同胞书》的历史意义,全面回顾了祖国大陆对台政策的演变和两岸关系发展的历程,深刻总结了两岸关系发展的宝贵经验,提出了现阶段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内涵.基础.途径和动力。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承前启后,高瞻远瞩,内涵丰富,是新时期新阶段祖国大陆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相似文献   

13.
<正>1月2日,中央隆重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这是指引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讲话,是做好新时代对台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对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必将产生深远影响。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这是对台工作和两岸关系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1月2日,《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纪念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回顾70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展望祖国统一美好未来,将两岸和平统一提上了日程。习总书记的讲话被两岸人民所共同关注,两岸人民多年以来对和平的期盼从未改变。自新中国成立至1979年,大陆先后5次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历次《告台湾同胞书》见证了台海两岸的发展变化。1950年2月28日,在"二二八"事件纪念日之际,第一份《告台湾同胞书》以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的名义发表,内容主要为号召台湾人民通过"二二八"  相似文献   

15.
<正>2019年1月2日下午,全国台联召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会,学习习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重要讲话。全国台联党组书记、会长黄志贤指出,《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年来,无论风云怎样变幻,祖国大陆始终积极推动两岸各领域交流合作,不断推出惠及广大台湾同胞的政策措施,使两岸同胞不断融合,两岸关系越来越紧密。他说,《告  相似文献   

16.
2008年12月31日,胡锦涛主席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形同另一部新的《告台湾同胞书》,动见观瞻,全球瞩目。这是一部非常重要的历史性伟大篇章,是一份前瞻性、纲领性和指导性的文件,它将推动今后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相似文献   

17.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全面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40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全面阐述了我们立足新时代、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政策主张。习总书记发表的对台工作重要讲话,是对国家统一理论与实践的重大创新,是指导新时代对台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必将有  相似文献   

18.
今年1月1日,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5周年纪念日.为此,全国台联举办座谈会,邀请各方人士,畅谈15年来两岸关系的发展、变化;畅谈各自的感想、体会……《告台湾同胞书》反映了两岸同胞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对祖国的和平统一,我们抱有信心.”  相似文献   

19.
正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示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及一系列政策主张,揭开了两岸关系新的历史篇章,为鲁台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带来新的契机。一、鲁台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发展历程40年来,鲁台人员往来和交流合作由暗转明、由小到大、由浅  相似文献   

20.
谈起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20周年,从事两岸经贸交流工作近20年、亲身经历两岸经贸交流走过曲折历程的外经贸部部长助理安民不禁感慨万千。他认为,《告台湾同胞书》是一份高瞻远瞩的历史性、纲领性文件,这部文献根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和平统一祖国的基本方针,提出了推动两岸关系发展的一系列基本主张,包括商谈结束军事对峙状态、促进“三通”等重要主张,突破了两岸关系的坚冰,开创了近2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先河,具有现实的和长期的指导意义。安民表示,自(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三通”倡议以来,在“和平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