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佤族木鼓舞溯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佤族的木鼓首次搬上舞台是在1978年举行的“云南民族舞蹈调演”上。由沧源佤族自治县文工队创作表演的集体舞蹈《木鼓声声向北京》将象征着幸福、吉祥的木鼓敬献给首都北京,该节目由此获得了云南省1976年10月至1978年12月优秀节目创作三等奖;并在1980年举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上荣获成绩优良奖。1984年,沧源县文工队再次以木鼓为题材创作了男性集体舞蹈《拉木鼓》,并在当年在昆明举行的“云南省民族舞蹈会演”中荣获了编导二等奖,作曲、创作三等奖和集体表演奖。木鼓文化成为了佤族文艺创作的一个视点…  相似文献   

2.
王有明 《今日民族》2003,(11):47-48
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沧源县佤族妇女头饰中的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3.
《阿佤山》是一部反映佤族人民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守护的主题的民族影片,展现了佤族红毛树、木鼓等文化传承的象征符号,拉木鼓活动是佤族人民思想感情和灵魂的重要表达方式之一。因此,拉木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是佤族人民十分重视的内容之一,即使佤族拉木鼓文化的价值发生巨大转变,但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佤族传播拉木鼓文化带来了契机。  相似文献   

4.
佤族约有255,000人,分布在云南省的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解放前各地佤族社会生产发展极不平衡,特别是在保持原始生产方式较多的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社会,在宗教信仰方面所保留的原始宗教形态也就更较明显。本文概要地介绍一下西盟等地佤族宗教信仰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5.
告别"茅草屋"时代 去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在参加云南代表团讨论时,听取沧源佤族自治县县长徐向东的汇报后,得知边境一线还有佤族同胞住着危房,当即指示相关部门安排实施沧源县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工程项目.2012年9月12日,沧源迎来了一件永载史册的大喜事,凝聚着党中央、国务院对边疆少数民族群众的深情厚意,在省委、省政府和临沧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市各族干部群众的倾力相助下,沧源8000户农村危房改造"佤山幸福工程"扶贫攻坚战正式打响.  相似文献   

6.
佤族     
佤族是我国西南部古老民族之一。人口约二十一万,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沧源、西盟、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等县以及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其中沧源、西盟是佤族的主要聚居区,这里的佤族约占佤族总人口的58%,占两县总人口的88%以上。佤族自古居住在澜沧江以西和怒江以东的怒山山脉南段的阿佤山区。这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长。山上森林茂盛、翠竹成林、四季葱绿。深山密林里有各种珍禽异兽。虎皮、虎骨、鹿茸、熊胆、熊掌、象牙和砂仁等都是当地的  相似文献   

7.
佤族人口约二十四万(一九七四年),分布在云南省西盟、沧源、孟连、澜沧、耿马、双江和镇康等县。其中以西盟和沧源两县为主要居住区。由于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佤族社会的历史发展很不平衡。解放前,有的地区已踏入封建社会;有的地区却仍处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阶段。本文根据一九六四年我们在滇西调查的资料并参考云南民族调查组的材料,着重从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发展以及从血缘部落过渡到地域公社,财产差别、阶级冲突炸毁  相似文献   

8.
佤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对歌舞艺术领悟性高,对歌舞艺术天生热爱。村寨中一年四季遇剽牛、祭木鼓、新米节、春节、便克节、婚丧嫁娶、起房盖房、猎获野兽、谈情说爱、上山下田生产劳动、小孩嬉戏玩耍等场合,都喜欢唱歌跳舞,喜欢打歌自娱。歌舞艺术从古至今一直活态地存在于佤山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佤山人度过生命中美好的时光。歌、舞、乐即兴创作表演,是佤族文化的传统性特征,也是佤族与生俱来的财富,更是佤族民间文化艺术的一个亮点。  相似文献   

9.
临沧市人大代表、沧源佤族自治县华源自来水有限公司总经理肖炳华已成为沧源县家喻户晓的优秀的佤族私营企业家。  相似文献   

10.
沧源,是全国仅有的两个佤族自治县之一,位于云南省临沧地区西南边陲,中缅边境中段。在24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佤、傣、拉祜、彝、汉等20多种民族1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93%,主体民族佤族占总人口85%,是知名的“阿佤山区”。自古以来,沧源是通往东南亚的重要门户之一,明末清初逐渐成为南方古丝绸之路的重要支道。历史上,这里曾经发生过震惊中外的班洪抗英事件。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五十周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前进的步伐,沧源县也走过了自己五十年的光辉道路,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1998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32…  相似文献   

11.
佤族的木鼓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几乎每个佤族村寨都有木鼓房,至少有一对木鼓供在木鼓房中。木鼓由整段红毛树或椿树制作,上方挖一直槽,中间挖空,两侧各刻一鼓舌。鼓有雌雄之分,敲击时音质不同,雌鼓音清脆且高,雄鼓音稍低沉。置于木鼓房中,雌鼓在右,为主位,雄鼓在左,为客位。逢年过节时可一人敲击,也可数人合击。佤族盛大的节日“拉木鼓节”就围绕木鼓展开,唱木鼓歌,包括人们上山选树、砍树、拉木进寨,制成木鼓直到庆祝歌舞的全过程。在佤族传统文化中,木鼓不是普通乐器,而是通天的神器,只要一敲响它,住在天上的神达梅吉就知道下界发生了什么事情。木鼓的使用与村寨生活的…  相似文献   

12.
佤族分布在我国和缅甸联邦共和国境内,据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居住在我国的佤族有298,591人,占世界佤族人口的一半左右,其中298,510人居住在云南省。由于历史上长期的民族迁徙和融合,目前在云南境内形成了一个佤族聚居区和三个佤族散居区。澜沧江以西、北纬22°30’—24°之间的中缅边境地区,是佤族的聚居区。这一地区以西盟、沧源为中心,包括澜沧、孟连、双江、镇康、永德、耿马、临沧,总共九个县,佤族人  相似文献   

13.
傅丽华 《今日民族》2012,(10):43-45
父亲是山东人。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受组织派遣,来到沧源佤族自治县阿佤山寨工作队,被称为“南下干部”。父亲那时风华正茂,充满着对边疆的无限向往,他怀揣梦想走进了苍莽的阿佤山。母亲是沧源佤族,当年是沧源县班洪乡班莫村的“寨花”。父亲的寻梦包括追求母亲,  相似文献   

14.
现有36万多人口的佤族,世居在以阿佤山为中心的滇南山区。在这短暂的50年中,佤族从原始部落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萌芽期一步跨入了现代社会。在阿佤山的村寨采访,六七十岁以上的佤族老人几乎都能记起他们年轻时曾见过的惊心动魄的一幕:每到庄稼下种和收获季节,“猎头英雄”便埋伏在云遮雾绕的山路上,等着来人路过,然后手起刀落,将“猎”来的人头供奉在木鼓房的人头桩上。佤族过去遵行的砍人头祭木鼓的做法,源自佤族先民的固执信仰:只有用人头祭祀,大地才有收获。故而,因“猎人头”产生的部落战争也在千百年中连绵不息。到1958年,…  相似文献   

15.
西南少数民族木鼓文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西南的苗族、景颇族、哈尼族、基诺族、佤族、傣族、布朗族等民族中,广泛存在着以原始木鼓为载体而兼具宗教祭祀、氏族家族、祖灵象征、音乐舞蹈等多种文化功能的木鼓文化。木鼓,既是这些民族音乐舞蹈活动中最主要的乐器,又是原始宗教祭祀中的祭器,至今在社会生活中仍发挥作用。木鼓乃是一项重要的人类原始宗教祭祀和原始音乐文化的遗存物,本文拟从实证出发,探讨西南民族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6.
位于我省临沧地区西南角、北回归线边缘的沧源佤族自治县,是临沧地区和云南省内佤族主要聚居区,佤族人口占全县人口8593%,主要分布在山区。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佤族人民的经济以及生产、生活、文化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由于这里远离城市,交通闭塞,信息不灵,至今还是临沧地区和云南的一个贫困县。而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县的长寿老人———“寿星”数之多则又居于临沧地区各县之首,而且正以递增的趋势在逐年增加。据临沧地区和沧源县老龄委统计: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时,该县百岁以上的“寿星”4人(佤族2人、拉祜族2人)。当时全县…  相似文献   

17.
~~春天的祈福——沧源芒公寨佤族春节祭神@华学东  相似文献   

18.
刘笑 《今日民族》2009,(10):F0003-F0003
9月26日,由沧源佤族自治县、西盟佤族自治县主办,云南省佤族研究会承办的佤族新米节在云南省教育宾馆隆重举行。来自云南省西盟、沧源和孟连等地的佤族群众及在昆各界人士欢聚一堂。共同欢度这一盛大节日。云南省民委副主任、云南省佤族研究会会长岩秒出席活动并致词,向佤族同胞致以节日的祝贺!  相似文献   

19.
佤族的龙崇拜,表现在他们生产、生活的许多方面。在服饰上也有表现,如沧源县佤族妇女头饰中的彩虹头饰就是典型的例子。佤族妇女喜欢蓄长发,她们常常以自已头发的黑、旺、长而自豪。男女青年中,谁的头发旺盛而黑亮,谁就会被旁人更加地爱慕,因此,他们特别地爱护自已的头发,更喜欢梳理打扮自已的头发。佤族女孩子们从十一二岁起就预备好了彩虹头饰的主要饰物,即一撮三尺长的黑丝线、五根三米长的不同颜色的毛线和六颗彩色毛线绣球等。装点彩虹头饰时,先把长发梳理平直,将长发根部用线扎紧,然后将黑丝线附在长发上,黑丝线一定要比长发长出五六…  相似文献   

20.
临沧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因全国60%以上的佤族人口世居于此而成为中国佤族文化的荟萃之地。2002年4月28日,古老的临沧城流光溢彩,春光明媚。伴随着第三届中国昆明国际旅游节的脚步,一台《走进佤山》的大型民族歌舞表演,拉开了第二届中国临沧佤族文化旅游节的序幕。佤族歌舞之魂4月28日上午,春风拂面,南汀河水奔流得格外欢快。世纪大道上,木鼓声、号角声、呼喊声摇撼大地,琴弦声、跺脚声、欢歌声融汇一起。阿佤小伙敲响了震天的木鼓,美丽多情的阿佤少女甩起了黑发,以如火的激情,演出了一台气势恢宏而又美不胜收的大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