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谈谈辩证法问题》是列宁《哲学笔记》中的一篇短文。写于—九一五年帝国主义战争时期。《谈谈辩证法问题》这一哲学短文,是列宁对新的时代,即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革命斗争经验的重要的哲学概括,也是列宁对自  相似文献   

2.
安全 《前线》1965,(14)
列宁曾经指出,对立统一或一分为二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毛主席进一步概括了国内外革命斗争的经验,创造性地发展了列宁这一思想。毛主席在《矛盾论》一文里,系统地论证了对立统一规律,并且指出:“事物的矛盾法则,即对立统一法则,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  相似文献   

3.
俞良早 《理论学刊》2004,4(2):18-22
在列宁的思想中,知识分子创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创造这种理论是统一的,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党同无产阶级的关系是一种密切的宣传与被宣传、鼓动与被鼓动的关系,而不是取代者与被取代者的关系。“西方列宁学”所谓列宁以“知识分子”取代无产阶级或者以“党”取代无产阶级的说法是对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歪曲。列宁十分注重处理好党中央与党的地方组织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发挥党的地方组织的作用和党员的作用;作为党的领袖的列宁,一向尊重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意见,执行党的决议。“西方列宁学”提出列宁以党中央取代党的地方组织和党员,以自己取代党中央,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徐方平  金飞 《党课》2014,(18):98-100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革命斗争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理论经验,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更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早在1919年11月,列宁就曾通过将帝国主义比喻为“泥足的巨人”,科学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内部矛盾和历史地位,指出了它外强中干的本质。  相似文献   

5.
第三章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和策略·内容提要·第一节战略和策略的重要性一战略和策略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科学战略是研究全局性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指导规律。一般可以理解为,在整个革命或革命某一阶段的全过程中,规定革命的对象、动力和同盟军以及对敌人、同盟军所采取的总方针和总政策。策略是研究局部性的革命斗争的指导规律。一般可以理解为,无产阶级为了完成战略任务,根据革命形势的变化而制定的在一个较短时期里的行动路线和为实现这个行动路线而采取的斗争形式、组织形式和斗争口号。  相似文献   

6.
列宁无限地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保卫这个理论的革命精神不受阉割而进行过极其艰苦的斗争,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总结了革命斗争的经验,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内容,发扬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列宁的这种无产阶级的彻底革命性,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仅从列宁重视调查研究的一些事例中,我们就会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钱兴是广东怀集县人。他曾任中共广西省工委书记、中共粤桂湘边工委副书记兼中国人民解放军粤桂湘边纵队副政委告等职务。期间,仍十分关心家乡的革命斗争,多次派人到怀集了解情况,开展工作;并亲自返回家乡,调查民情,指导家乡的革命斗争,使怀集县的革命斗争如火如荼,成为西江地区革命斗争蓬勃发展的县份之一。 在处理广西“七.九”事件的善后工作,建立省工委临时机关后的1943年10月,钱兴返回广东老家怀集诗洞。当时他又黑又瘦,手脚粗糙得像松树一样,戴着一顶旧草帽,穿一双草…  相似文献   

8.
列宁领导的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现代人类社会跨越马克思逻辑推论意义上的社会主义而真正走上实体社会主义的首次实践。这其中,特别是列宁晚年在面对国际国内严峻挑战背景下就资本与俄国社会主义关系的深刻反思,其在印证了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之科学性的同时,更因列宁在其中所展现的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的品质,而对当代正在探索并坚持走自身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正>苏俄建立初期实行的新经济政策是在列宁领导下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改革,集中体现了列宁晚年建设理论和实践的创新。新经济政策思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工农联盟、无产阶级专政,关照苏俄的实际情况,把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引向工业化道路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刘锋 《学习论坛》2023,(2):45-50
习近平关于党的自我革命战略思想实现了对列宁党建思想的守正创新。其中,党的建设依据之维表现为在继承列宁关于民主集中制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党的制度和党内法规,实现制度治党与依规治党相耦合;党的建设目标之维表现为将列宁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思想与党的自我革命实践相结合,强调作为领导核心的百年大党务必始终坚守初心使命;党的建设重心之维表现为继承列宁关于党密切联系群众的思想,强化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的监督,侧重于狠抓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党的建设策略之维表现为以作风问题为切入点,从党的领导、正风肃纪、建强党组织、反腐惩恶等方面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拓展了列宁党建策略思想;党的根本任务之维表现为继承列宁关于执政党以领导经济建设为根本任务的思想,明确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使命任务,强调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  相似文献   

11.
曲延春 《探索》2006,2(6):139-142
在领导俄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列宁形成了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指导世界各文明国家工人运动的彻底而严整的、正确的理论和纲领。在实践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列宁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并且,列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注重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学习列宁的马克思主义观,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我党领导中国革命斗争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党的团结、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战斗力,刘少奇同志密切联系我国革命的实际,对列宁所确立的民主集中制原则,作了多方面的阐发,使这一原则的思想和内容更加丰富了。  相似文献   

13.
列宁的唯物主义是实践中的唯物主义。列宁实践中的唯物主义是正确发展自觉因素的唯物主义。必须从这个角度理解《两种策略》一书。只有这样的理解才能掌握此书的哲学底蕴。这种哲学底蕴包含着列宁对什么是哲学的理解。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革命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运用马列主义的战略和策略思想,解决中国革命的战略和策略问题,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中国民主革命斗争中产生的毛泽东战略策略思想,主要是在本世纪20年代后期和30年代前期,在同当时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以及在深刻总结这方面的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5.
李颖 《党史博采》2004,(1):48-50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中国近代历史和人民革命斗争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表明,中国共产党从创建之初即代表了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第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是树立先进文化的旗帜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没有旗帜就没有方向。对一个政党来讲,革命理论的指导尤其起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共产国际关于中国资产阶级问题的策略及其演变,曾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和中国革命的进程。系统地研究这个问题,不论是对现在还是未来,都具有一定的学术和社会价值。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到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前,共产国际提出中国共产党应当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建立联盟的策略共产国际提出的这个策略,其理论依据是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的理论。早在19世纪40年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提出:共产党对于能团结合作的小资产阶级甚至资产阶级的派别,也要采取在一定时期的联合态度。列宁正确运用并发展了马、恩的这…  相似文献   

17.
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和波澜‘壮阔的政权建设中,毛泽东始终关心和重视党报党刊工作。他不但亲手创办党刊,亲自指导办刊活动,为党刊撰写文章,还热情地为党刊题词。  相似文献   

18.
列宁帝国主义论既是对第二国际理论家的综合借鉴,又是综合借鉴基础的真正创新;既非列宁本人的完全独创,也非完全没有创造性价值。列宁帝国主义论的原创性不仅是认识列宁帝国主义论真实面目之必要,也为我们认识今天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论指导。在全球化形势下,列宁的帝国主义论既非现成可用,也非完全过时。今天全世界金融危机的爆发不仅是列宁帝国主义论预言的实现,而且也从一定程度上证实了列宁帝国主义论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是在俄国十月革命和我国“五四”运动的影响下,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帮助下诞生的。共产国际帮助中国早期的共产主义者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但是中国共产党成为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却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几十年的革命斗争中,依靠自己的努力和经验,逐步解决的。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历史过程。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时便是一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党,它是以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为榜样建立起来的。刘少奇曾经指出:“关于我们党的建设的学说体系,基本上  相似文献   

20.
人是感情动物。列宁曾经说过,“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列宁全集》第20卷,第255页)在过去战争年代,广大革命志士凭着追求真理的满腔情感,去从事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取得了社会主义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中,仍然需要我们具有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