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9 毫秒
1.
《意见》对公众参与提供了制度保障。让公众参与政策过程,必须有两个前提:其一,必须为公众参与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即把公众参与作为政策制定的必要条件;其二,公众必须有能力参与政策过程。两者缺一不可。《意见》的出台,恰恰从公众参与的角度缓解甚至消除了目前政策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从《意见》可以看出,把政策看作一个过程来看,把政策过程细化为决策、管理、服务、结果、重要领域信息公开。在几个关键的节点上,《意见》都规定了公众的参与。  相似文献   

2.
目前在我国随着公众环境意识的觉醒,公众开始要求享有自己的环境权,不断要求参与到环境政策的制定过程。公众的自主参与有别于强制性动员参与,选取环境政策中三种典型的公众自主参与事件,分析了环境决策中公众自主参与产生的内在原因,并分析由此带来的政策的反思与变迁,开始在环境政策制定中反思环境与经济的关系;反思环境决策开放性与包容性,寻求其话语多元化;反思环境决策的回应性与纠错机制,寻求其合法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成品油价格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不足,参与方式和渠道有限,参与成本过高。公众参与油价政策的制定,是公众利益的表达,有助于约束政府权力,促进公众与政府部门良性互动,减少社会矛盾。为了保障成品油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建议允许公民依法成立协会,作好油价政策的信息公开,保障公民知情权等。  相似文献   

4.
不应淡忘的公共决策参与模式:群众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当今对公众参与的讨论似乎假定,政策制定过程中存在一扇门,决策者在里面,公众在外面。建立公众参与机制无非是把原来紧锁的门改装成虚掩的单向弹簧门,公众参与就好比公众推开了那扇门,得以登堂入室参与屋内的游戏。不过矜持的决策者却不会走出户外。毛泽东等中国革命的领导  相似文献   

5.
李直蓉  苏足向  张捷 《传承》2010,(36):108-109
公众参与旅游政策的制定对旅游业特别是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古镇旅游有重要意义和作用。在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以精英决策为典型的今天,如何发挥公众参与是需要积极讨论和实践的一大课题。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建立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中的公共参与机制 ,是我国政治、经济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深入发展的迫切需要 ,也是实现社会保障政策公平性和完备性的重要保证。由于传统公共决策系统的积弊和决策者的官僚主义习气 ,也由于公众方面受观念和素质的局限 ,导致我国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中公众参与的缺失。而公众参与的缺失正是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政策失误和面临困境的重要原因之一。为使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顺利发展 ,应该通过科学的民意调查、听证会、协商谈判、政府信息公开等制度建设 ,以及加强非营利组织的参与管理等措施 ,建立起完善的政策制定中的公众参与机制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问题多发和利益主体多元的社会发展战略调整期,深化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是政府面临的现实选择。目前中国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呈现出两个发展路向:制度化的参与和自发式的参与,两种发展路向在参与的出发点、方式和效果上都有所不同,但作为参与发展的必经阶段,对于公众参与意识的提高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总体而言,中国城市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的程度依然较低,要深化社会管理公众参与的程度尚需做出很多努力。  相似文献   

8.
在公民意识和民主政治不断成熟的今天,公众政策参与不仅是时代所需,更是事实所急.它的衍生有其从理论到实践的逻辑规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从这一思路出发,深掘了公众政策参与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突破公众政策参与的传统路径作了一点探索性的思考和分析.  相似文献   

9.
论公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困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采琴 《求索》2012,(1):73-75
公众参与是社会管理的基础,高效的社会管理离不开公众参与。但目前公众参与社会管理在中国还处于初始阶段,是一种非制度化的参与。公众参与社会管理面临着重重的困境:公众参与因缺少系统联系而呈碎片化;公众参与因缺少社会生态环境支撑而显低效化;公众参与因缺少内在动力而凸现孱弱化。要突破困境,则需要政府、社会和公众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10.
夏莹 《人民论坛》2013,(12):152-153
社会管理创新,既需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的作用,又离不开公众的参与.公众参与有利于增强社会管理的民主化和法治化程度.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中,要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提高公众参与能力;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制度建设,拓宽公众参与渠道;要积极培育社会组织,提高公众参与的组织化程度等.  相似文献   

11.
公众参与城市管理与我国城市建设管理领域一直倡导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思想高度一致。实践证明,不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还是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让公众广泛参与城市管理,坚持走群众路线,是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设宜居城市不可动摇的管理理念。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现状分析与推进措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有中国特色的公众参与正在逐步形成,体现在政策、法规、机制逐渐完善,宣传教育有所增强,公众参与意识有所提高等方面。但是中国目前仍然存在总体的参与意识还不高,参与水平参差不齐;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政治与法律保障机制作用还不够;信息公开不够,公众参与成本高等制约公众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有效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目前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途径流于形式。政府要拓宽渠道保障公众有效参与,要真正认识到公众参与决策制定的重要性,明确召开座谈会、听证会需注意的要点。公众要有效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不能仅仅靠行政运作,更多的还需要充分发挥政治参与的作用,比如充分发挥人大、政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正治理雾霾,不仅仅需要政府有所作为,更需要公众、企业和全社会"联防联控"。为保证有效落实《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建议构建公众参与低碳城市建设机制。首先,应建立动力机制——政府制定政策措施,建立低碳消费制度体系,形成政府引导、公众参与、多方联动的良性局面。第一,可通过财政激励、税收、政府监管和市场机制等多种政策实现最低成本的低碳城市发展。建议政府出台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公民和社会组织实行低碳消  相似文献   

15.
在社会管理过程中,公众参与具有主体性特征,即公众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它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公共事务表达意见,并且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和治理产生影响,而且这种主体性既不被外界所赋予,也不能被外界所剥夺或侵犯;公众参与还具有客体性特征,即每个公民不仅享有合法利益和权力,而且承担公民责任和义务,遵守社会伦理和法纪;公众参与也具有互动性特征,即由于公众参与的范围是公共事务,这种参与既是公众与政府和有关部门的互动过程,也是公众与公众之间的互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耿昭 《电子政务》2008,(4):140-144
以大连市政府门户网站为例,探讨了目前中国常见的政府网上公众参与形式,剖析了政府网上公众参与的实际内涵;提出了网上政府互动模型的基础框架;总结了大连市政府网站开展公众参与工作的主要做法,对其他城市具有借鉴意义.还对今后政府网站在公众参与建设上的做法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公众参与制度建设是推进少数民族地区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提高,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城乡规划公平公正的有效措施,是贯彻《城乡规划法》的切实要求,是加强政务公开、完善行政公示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国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综述和对国内城市广泛调研,对当前我国城乡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现状与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从法律法规完善、规划知识普及、公众意见反馈机制建立和实现有效互动等方面提出了少数民族地区加强城乡规划管理中公众参与制度建设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8.
郑丽娜  路瑶 《人民论坛》2015,(8):235-237
城市建设需要公众参与。生态城建设道路上由于专家评价机制的缺陷导致政府管理职能出现异化,环境维权也存在主体资格缺位问题,同时,城镇化与城市生态化并行对城市管理提出了新挑战。建立人民监督员制度,完善公益诉讼制度,公众参与形式和内容个性化区域化等都是实现公众参与、政府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明确将文创中心功能作为城市核心功能的“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系统比较9个“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西安、武汉、郑州)的文创企业扶持政策。研究发现,在政策工具的使用上,9个“国家中心城市”都呈现出环境类政策工具>供给类政策工具>需求类政策工具的状况。结合各个“国家中心城市”文创企业扶持政策的经验和不足,提出成都文创企业扶持政策的完善建议:鼓励企业参与政策制定,提高环境类扶持政策制定的参与性;根据行企特征制定政策,增强供给类扶持政策内容的针对性;积极借鉴兄弟城市经验,补齐需求类扶持政策的结构性短板。  相似文献   

20.
中共中央提出,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形势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重大举措。南京市正在实践的依法推进城市治理,特别是公众参与城市治理,正是在新形势下更高层次、更有前瞻性、更有效推动落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现公众管理社会事务的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