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中叶,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已进入以影像物品生产与物品影像消费为主的景观社会。法国著名哲学家居伊·德波提出了景观社会批判理论,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已完成了从"商品的堆积"到"景观的庞大堆积"的转变。与之相随,资本主义社会实现了从以生产为主导到以消费为主导的转变。与马克思曾经分析的商品社会相比,这是一种役人于无形的更加异化的社会,因此德波的景观社会批判理论具有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以实现"人类解放"为旨归,对以资本勾连起来的资本主义现代性进行了武器性批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批判包括"哲学人类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和社会政治学批判",从而揭示出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人是"现实的人"、"异化的人",发现隐藏在资本主义现代性中的特洛伊木马——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同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实践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为建立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由的人"提供了有原则高度的批判力量。  相似文献   

3.
"消费",一个时下响亮而流行的名词.尽管中国目前贫富悬殊,许多农民还处在相对贫困之中,但我们已无法阻挡消费时代滚滚大潮的到来.一个消费的幽灵,正在世间游荡,它无孔不入的侵入着社会的肌体和人们的精神结构,改变和建构着社会的精神存在.文章将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的消费观谈起,然后延及波德里亚及当代艺术领域里的消费观.以期对当代消费做一点理论的审视.  相似文献   

4.
吴兵 《唯实》2011,(2):33-37
经济人假说面临着自利动机的单一性、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内在限度以及哲学方法论上的不彻底性等理论与实践困境。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通过揭示"现实的个人"是自然与历史、个体与社会的统一,彰显了对"经济人"的批判价值。马克思"现实的个人"观是超越经济人的狭隘视野,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人性选择,促进经济社会进步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不竭思想之源。  相似文献   

5.
宋德孝 《唯实》2009,(6):21-25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的神秘统治进行了揭秘,通过商品拜物教批判,他揭穿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鲍德里亚则认为,消费社会中,传统的物的使用价值已经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从商品拜物教批判转向符号拜物教批判才能真正揭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神话。符号拜物教批判立意新颖,但混淆了生产与消费的关系,片面夸大商品所谓的符号价值而忽视其使用价值,具有典型的符号主义色彩,并没有超越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立足社会实践,面向"人本身",在不同时期分别从哲学、政治学、唯物史观及政治经济学等不同角度揭示了"人本身"受到宰制的种种因素,确立了自己的批判自由观。考察马克思批判自由观的逻辑演进,可以帮助我们从"人本身"去认识自由问题,对我们从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改善两个向度争取真正自由的生活及推进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陈国富 《探索》2012,(2):164-167
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中,人们习惯于将马克思的辩证法看作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颠倒"的结果。对之,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仅仅从与唯心主义对立的意义上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还不能深刻理解马克思哲学变革的实质。马克思的批判理论实现了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突破了传统思维批判方式的局限。马克思批判思想也要解决如何面对批判和实现自我批判,必须通过建设性的批判来实现马克思批判方式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哲学批判与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两个维度,服从于马克思的人类解放与全面自由发展的实践旨归.马克思的哲学批判构成经济学批判的理论基础和原则,经济学批判又将哲学批判引入对现实社会的基础的批判,从而实现了哲学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正是基于这两种批判维度之间内在统一的关系,马克思才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内在矛盾的总体批判.本文对<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体现的马克思双重批判维度的内在关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9.
如何对待资本主义,是列宁早期同国内各种错误思潮斗争的焦点。合法马克思主义把资本主义制度说成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制度,肯定、赞美和膜拜资本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不存在内在矛盾。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各个部门之间是按比例分配的,否认马克思主义的实现论,倡导资本主义适应论;他们用"土地肥力递减理论""小农经济稳固论"等错误思想来粉饰与美化资本主义。列宁论证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性和历史局限性,粉碎了合法马克思主义所认为的"资本主义完美论"的神话;列宁的这一批判,可以为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及客观地看待资本主义提供借鉴,同时也为我们深入地理解和分析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崩溃论和危机理论拓宽思路。  相似文献   

10.
刘洋 《理论建设》2014,(1):58-61,72
马克思人本思想的生成过程与他的世界观、政治立场的转变是一致的。马克思生长在资本主义经济蒸蒸日上的时代,但他发现资本运作没有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幸福,相反却使他们沦为机器与资本的奴隶。这使少年马克思产生了疑问,开始了对人本的最初探索,产生了基于康德-费希特哲学基础上的伦理唯心主义人本观。伴随着对现实问题的密切关注和对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人本思想又经历了人本是"理性的人"实现其精神自由,人本是"人的类"实现其劳动自觉,最终到人本是"现实的人"实现其自由全面发展,实现了对传统人本理论的继承、批判、超越。还原历史语境,厘清思想嬗变理路,有助于清晰、准确的把握马克思人本思想,有助于更好的践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探索》2017,(6)
中华传统经典在当代中国社会已然丧失了物质存在基础和意识形态的权威性辩护,但并未丧失其现代生存根基。这一根基必须从其与现代日常生活的"天然亲和性"处寻找,它所构筑的那种追求现实幸福与和谐人际关系的生活世界又在现代工业文明中激起回响。传统经典介入现代日常生活不能采取简单嫁接的方式,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理论对传统的和现代的生活方式进行双重批判。由此,人们或许能够以回归传统的方式来对抗现代资本逻辑对人的审美、趣味、观念和情感的剥夺,拯救在过度消费和娱乐化的现代生活中迷失的无家可归者,即建构现代人的心灵栖居之所,重新开拓真正具有个体性的意义世界及以家庭为核心的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2.
针对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费尔巴哈的"类"或"人",施蒂纳要求以作为"创造性的无"的"唯一者"或"我"去取代之。由此,他针对全部形而上学类哲学发动了一场彻底的"理论暴动",并最终完成了由费尔巴哈真正开启的对宗教异化的批判历程,建立了一种彻底的关于"个人"的哲学,这种哲学不再是费尔巴哈意义上的"人"的哲学,而是个体"自我"的彻底自由活动的哲学。就此而言,施蒂纳"创立了一种创造性的个人的生命哲学,一种彻底扬弃了全部异化形态的自由哲学",并成为"首位理解思辨哲学之终结和主张一种实践哲学的青年黑格尔主义者"。施蒂纳的学说是一种积极意义上的虚无主义,它存在着自身的理论困境,这根源于他既不能真正理解个人的感性对象性活动之本源存在论意义,又不能由此超越个体主义,并释放出"自我"(唯一者)的广阔"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3.
"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韦伯和西美尔等经典社会学家共同面对的问题域。马克思把"异化"理解为资本主义的基本困境,并对资本主义的异化展开了人本主义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韦伯认为"合理化"是资本主义的根本特征,他从文化和社会两个方面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危机和自由困境;西美尔批评资本主义文化的客观化趋势,把资本主义困境归结为客观文化与主观文化之间的悖论。  相似文献   

14.
张三元 《探索》2014,(2):102-108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能力"是"由历史限定的",而不是"由技术扩大的"。技术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和确证。一定的文化只能是一定的历史条件的产物,或者说,特定历史结构形成特定的文化。但艺术(或整个文化)以及艺术生产(或文化生产)有自己的发展规律,自主性和独创性是其本质特征。历史塑造文化"思想者"的姿态,而自由精神则赋予文化以高贵的品质。希腊艺术的深层底蕴激荡着人的原始欲望自由外观的强烈渴望,蕴藉着人的生命力要求充分实现的心理驱动力,是希腊艺术具有恒久魅力之源。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社会批判,它与建构论、新古典自由主义对现实只是从肯定的方面理解根本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对现实肯定性理解中包含着否定性的理解、批判性的理解,因而这种批判使现实社会指向无限可能的未来。另一方面,它与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社会批判理论仅仅具有否定性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纯粹、彻底地社会批判理论,是在肯定基础上的否定。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历史上的社会革命以"边缘"颠覆"中心"的外在批判、使边缘中心化不同,它消弥的正是"边缘"与"中心"的分别,形成社会自我批判、自我否定,这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会批判根本变革之所在。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社会由生产型社会过渡到消费型社会,一切东西只有转化为符号价值时才有自己的存在根据,这样就从商品政治经济学转向了符号政治经济学,商品形式让位于符号形式。过去是对生产方式的占有,而现在则是对符号意义的占有,这种符号意义体现着现实生活的差异与等级。波德里亚确立了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将商品市场转化为消费符号系统,实际上也是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化为文化分析和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7.
《求实》2014,(7)
马克思、恩格斯分别用"非社会的特殊利益"、"历史的和经济的"观点,深刻地批判了国民经济学家和普鲁东的"分工"理论。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消灭分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人们只有在寻找并积累丰富经验和理论基础上,不断将"消灭分工"的理念转变为"消灭分工"的现实运动,才能最终"消灭分工"。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神圣家族》中,对思辨唯心主义否定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进行了哲学批判,对国民经济学无视群众的贫困生活进行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他们认为,历史活动是实现群众物质利益的活动,指出了无产阶级通过消灭私有财产解放自己的历史使命。他们通过对这两种群众观的批判,既解决了为什么要依靠群众的问题,又回答了如何依靠群众开展革命实践的问题。这说明,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未来社会的发展建立在自己的群众观的基础之上,从而使他们的群众观成为其社会批判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求实》2015,(11)
"市民社会"概念始于西方,其含义不断演变,在古典市民社会理论中,市民社会和国家并没有彼此之分,直到黑格尔将二者明确地区分开来,虽然他在《法哲学原理》中赋予了"市民社会"概念的现代意义,但是他站在了"伦理观念"的角度来诠释市民社会,并没有离开他的"客观精神哲学",这也就导致市民社会理论停留在唯心主义范畴之列,并且认为"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后来,马克思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了扬弃,赋予了新的含义,并认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构建市民社会起着重大的现实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众文化批判虽然也冠以批判二字,似乎与后现代理论的精神实质有点相近,但是就其实质而言,大众文化批判是一种现代性理论,它之所以批判大众文化,其理论的落脚点不是为了破坏而批判,而是为了重新恢复被异化了的合理的社会现实,它追求主体、自由等价值理念,是一种以批判为表现形式的建构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