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春娥 《学理论》2013,(15):8-9
我国目前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但腐败问题仍然突出,在此关键时期党和国家尤为需要高度重视透过道德教育有效治官治腐。德教为先符合人的知行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德教为先能够培养领导干部真做清廉从政的道德君子;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党选人用人廉洁从政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道德回报是道德践行中的赏善罚恶现象.道德回报的实践在我国原始社会就有了萌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思想主要体现为"德得相通"、"德福一致"、"受恩必报",传统社会十分重视道德回报对社会道德的调节功能.中国传统道德回报实践和道德回报思想给现代社会带来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前中国进行道德建设,一方面需要深入挖掘和分析当前中国社会道德建设面临的困境和难题,另一方面需要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传统美德中吸取有益的思想资源。中华传统美德中包含的"明德""敬德""崇德"等思想,对于当前中国道德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原因 ,以及加强公务员道德建设的“四个结合” ,即 :①坚持服务字旨 ,把对领导负责和对群众负责结合起来 ;②坚持以义统利 ,把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③坚持以德为先 ,把思想教育与制度道德结合起来 ;④坚持重在建设 ,把破与立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王英 《学理论》2015,(8):236-238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高校辅导员作为教育的骨干力量,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结合辅导员工作和大学生群体特点,遵循教育发展和大学生成长规律,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引导大学生自我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等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彰显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的育人价值,抢占网络道德建设新阵地。  相似文献   

6.
彭智华 《学理论》2012,(2):181-182
"以德养生"有深刻的内涵,就个体生命而言,通过加强道德修养能够获得个人的长寿健康和生活幸福,就群体来说,以德养生的思想有利于社会的道德吁求转化为道德主体自觉的实践行动,从而在社会层面促进道德文明建设。因此,探究以德养生的内涵以及以德养生的原因及其现代意义,这不仅能为现代健康心理学提供思想基础,而且能够为道德文明建设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7.
我们党和国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以德治国"方略有其必然性与必要性.要实践"三个代表"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从追求社会整体和谐出发,立足于道德和法律发挥不同社会作用的特点,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坚持依法治国必须和依法行政结合起来,坚持以德治国必须提高德政水平和德教水平.  相似文献   

8.
邹念 《学理论》2012,(7):185-186
"有位"才能"有为",德在人才素质系统中具有核心的地位,这就决定其在成才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试从德所包含的三方面即政治思想、道德和个性心理品质,论述德在成才中的基本作用。  相似文献   

9.
<正>近日,中央印发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强调加强对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行、科学发展实绩、作风表现、廉洁自律情况的考察,全面历史辩证地评价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用人原则,这和当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统一的,都要求在干部选拔使用上加强作风建设,把"德"字摆在首位。  相似文献   

10.
孔子和老子分别开创了儒、道德性思想先河并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以"仁之德"和"道之德"为其特色的孔、老德性观,不仅代表了中国德性文明发展的两大历史趋势,而且在彼此融摄中共同维系着中华民族道德文化的传统与主干。新形势下,认真解读两种德性观的内涵,在思想"原点"的比较中探索它们在核心概念、主体价值取向和德性养成路径上的差异性,传承和弘扬以"社会伦理"见长的孔子德性观和以"自然伦理"见长的老子德性观,无论对于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自然生态环境问题的改善,乃至两种文明的和谐与进步,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女教"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较大的历史作用,它在维护封建社会男权专制的过程中,也同时完成了对女性片面的人格塑造。"女教"思想的基本内容是对女性行为方式的规范,其理论基础主要是儒家伦理。"女教"思想的产生有其必然性,但在人的现代化过程中必须克服其反现代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2.
老子思想中蕴含丰富的思想,其思想中的"上德若谷"、"道之博爱"、"行不言之教"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原则、方法具有积极意义。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赵军  崔东荣  王哲 《学理论》2012,(22):60-61
《史记》中括母识人的故事不仅彰显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文化传统,也是当今我党选人用人的基本标准和重要思想。正确把握这一用人原则,就要辩证地看待德与才的关系,构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使考核标准精确化、考核途径多样化、考核程序规范化、考核方式系统化。  相似文献   

14.
正我国传统官德思想的主要内容以德配天。君主的权力是"天"授予的,是"天命"但不是固定不变的,只有有德者才可承受天命,失德就会失去天命。在我国古代,政治与道德是被捆绑在一起的,将政治与道德衍生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联系起来,使道德发挥出更强的政治功能,从而将封建统治制度的政治目的、权力和秩序与封建道德融合为一体,从伦理层面保证封建君主统治的政治合法性。所以"德治"受古代一些思想家大力追捧和倡导,将其视为维系封建统治的关键所  相似文献   

15.
《求知》2017,(9)
<正>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让其成为我国人民的价值标准和道德准则是保持我国快速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国家长远发展的指导思想,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很有远见的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那这个民族、这个国  相似文献   

16.
何川 《学理论》2013,(12):28-29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注重道德品行的国家,古人云:"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才无德,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同时",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也是我党一贯坚持的用人标准。但如何考量干部的德行一直是一个模糊的问题,只有了解干部德行考核的历史渊源和研究实践成果,借鉴国外经验,才能构建合理规范的干部德行考核机制。  相似文献   

17.
中华优秀传统德治思想的内涵非常丰富,包括"德政""德教""德主刑辅""和合""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方面。自国家产生以来,对国家间秩序的寻求就成为思想家孜孜以求的目标。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的现实主义、自由主义世界秩序理论范式以及文明冲突论的冲突倾向都很强。中华优秀传统德治思想在当今世界新秩序构建中仍然具有价值。当今国际关系的诸多现实困境说明构建世界新秩序必须突破西方思维方式的藩篱,中华优秀传统德治思想将为此提供启示。在法律与道德之间寻求适度的平衡、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共识观念是德治思想对当今世界新秩序构建的启示,必将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8.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作为公民素质的基础,精神文明的核心,对于民族的复兴、国家的强盛、社会的进步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道德模范是一定社会道德的人格化,它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能够增强道德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引导力。道德模范的思想行为和模范事迹承载着一定社会主流道德的价值取向,体现着一定社会所要求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德育思想的内核是对中国社会道德体系和伦理规范的积极思考,也是对当代国家和人民现状的积极理解,更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理想的丰富和坚持。其理论基础主要来自马克思主义德育理论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德育思想与国外近现代德育成果。其主要内容是:以德兴国是国家治理的根本道德原则;立德树人是道德教育的根本标准;德育为先是人全面发展教育的根本理念。研究习近平德育思想内核,有利于国民道德品质的完善、文化建设根基的夯实、良好社会风气的营造。  相似文献   

20.
贪官两面人特征形成原因是:面对价值取向多样化接受错误思想而学会革命辞藻;不能正确认识转型期社会消极面;内心思想意识、贪腐行为与担任社会角色的冲突,使其加以伪装;贪婪和侥幸心理驱使其沿着贪腐和伪装的道路越陷越深。防治两面人特征要求改进干部教育和选拔工作:教育要达到"知""信""行"的统一,防止理论脱离实际;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考察、教育干部重视道德品质;坚持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相结合,全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干部的"德",防止失实失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