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乡音》2017,(1):1-1
《人民日报》: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是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构建起来的复杂综合体,调动人的积极性,需要理顺各种社会关系,这就形成了各种体制,主要包括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等。在人与体制的关系中,人们的切身感受是体制大于人、强于人。  相似文献   

2.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简称《提纲》)中的“总和”概念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数量或内容的叠加,由此出发,必然会把《提纲》中的“社会关系”理解为在人之外的、与人无关的“物”。事实上,《提纲》中的“总和”概念的核心内容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的主动聚集。因此,马克思在《提纲》中并不是从客观制约性的角度,而是从主体能动实践的角度来理解社会关系的。因为此时的马克思还没有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正面的研究,而只是将其作为批判的对象,社会关系的客观制约性还在他的理论视野之外。对《提纲》中的“总和”概念的考察,对于打破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中的客体化思维,推进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曙光 《前沿》2006,42(7):43-45
陈芬博士在《实践视域中人的本质》一文中提出:“具体实践中产生的社会关系区别了人与人”。在这里,陈芬是将“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个体本质。我认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理解为人的群体本质更为合理。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群体本质和个体本质的有机统一。人的类本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只能区分人类与其它物类;人的群体本质即实践中形成的“社会关系的总和”只能区分此群人与彼群人;人的个体本质即作为实践动因的“人的需要”才能区分人与人。  相似文献   

4.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的这一定义并非实体性定义,而是一种功能性的界说。它可以作四个层次的理解:首先,它强调只有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必然性的社会关系结构的考察,才能把握人的本质。其次,社会关系结构之所以是考察人的本质的依据,关  相似文献   

5.
<正> 费新炳在《湖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2年第2期撰文认为,思想工作与政治工作虽有联系,但不可混淆,更不能合二为一。它们的主要区别有四:①本质含义的区别。思想是外界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具有可塑性;而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物质关系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主  相似文献   

6.
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哲学的层面上指的是每个个人充分自由的发展、最丰富多彩的发展,具体指的是人的类特性、社会关系、需要和个性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即高度发达的物质条件、充分和谐的社会条件和先进的精神条件下,通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自身关系的合理构建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基于对黑格尔、费尔巴哈等人异化理论的批判继承,在《1844手稿》中创造性地提出异化劳动理论,全面剖析了劳动异化的四个表现形式,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生产条件下工人劳动异化的不可避免性,指明了工人阶级要在劳动实践中扬弃私有财产及人实现解放的现实路径。在当下,对《1844手稿》中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要旨进行探究,对于正确认识与解决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的异化问题,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1,(4):92-93
黄晓云在《理论导刊》2010年第12期撰文认为,生态文明是建立在人与人关系和谐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和谐。调整理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在我国特殊的体制环境下形成的强国家——弱社会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对生态文明建设必然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国家与:  相似文献   

9.
盘仙妹 《当代广西》2007,(17):53-53
婚姻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所以任何一份履历表上都会有婚姻状况一栏。婚姻是家庭的核心,家庭是婚姻的纽带。认识《婚姻法》,遵从《婚姻法》,依靠《婚姻法》,就成为构建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划分为:人与类的统一、人与类的异化以及人向社会复归的三阶段。《资本论》把这种哲学思辨过程具体化为科学理论,基于异化劳动的人与类转变为基于剩余价值的人与社会,但扬弃异化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人与社会关系思想在当今时代的伟大理论创新,资本主义世界人与社会的异化并不在于对剩余价值的分割和占有,而在于剩余价值永远脱离劳动者和社会整体。把剩余价值向劳动者和社会整体复归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正是科学发展观的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和灵魂。自由是人的本性、本质得以确证、肯定、实现的状态。人的类特性得以实现的自由活动是物质生产劳动,但物质生产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人的个性得以实现的自由活动和自由王国,存在于物质生产领域的彼岸。人的社会特性是人的社会关系规定性,人的社会关系的外在规定,要适应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本质要求。自由实现的条件有:生产力的高度发达;在生产资料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在每个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下,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艳芳 《传承》2010,(33):32-33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体系的精华和核心。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包括人的需要需求、人的综合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社会生产力的大力发展、社会实践的大力发展以及教育事业的大力发展。研究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不仅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且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李春生 《中国减灾》1993,3(1):30-32
我国洪涝灾害频繁,防汛抗洪历来是一件关系治国安邦和国计民生的大事。在我们这样一个地域辽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社会关系错综复杂的国家里,没有法律根据的治水,是很难奏效的。我国制定水的法规,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春秋时期的诸侯盟约到秦朝的《田律》、西汉的《水令》和《均水约束》、唐朝的《营缮令》和《水部式》、宋朝的《疏决利害八事》和  相似文献   

14.
生存权的本真含义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龚向和  ;龚向田 《求索》2008,(3):120-122
学术界关于生存权含义众说纷纭。生存权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和社会关系中,公民应当享有的、由国家依法保障的使人成其为人的最基本权利。生存权的本真含义包括四个层面:生存权的本质是使人成其为人的最基本权利;生存权具有与时俱进的品格:生存权的主体是所有公民,义务相对人是国家;生存权的内容是最基本的生命保障权、最基本的物质生活以及文化生活保障权。  相似文献   

15.
恋爱与婚姻     
您应该在考虑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而且无论对你或她来说,都需要长期考验。 马克思:《马克思致保尔·拉法格》 谁也没有被迫去结婚,但是任何人只要结了婚,那他就得服从婚姻法。 马克思:《论离婚法草案》 恋爱牵涉到两个人的生命,并且会产生第三个生命,一个新的生命,这才使恋爱具有社会关系,并产生对社会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彝族英雄史诗《支嘎阿鲁》蕴含着正能量的文化精神内容,一是"认识自然、征服自然"而又"关爱自然"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二是在处理人与社会关系方面的较为科学合理的历史观、战争观、人生观以及较为正确的"真、善、美"观念;三是在处理人与人关系中传递和讴歌了的忠贞纯洁的爱情、团结互助的友情、温暖感人的亲情、和谐共生的民族感情。因此,《支嘎阿鲁》能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云溪子 《小康》2011,(9):126-127
一件事物、一个人,是长是短、是"尺"是"寸",皆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的长短,可能会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长短易位,"尺寸"易位"尺短寸长"这个成语,早在念中学时就学过了。后来才知道,这个说法源于《楚辞·卜居》:"夫  相似文献   

18.
在有些人大常委会的正式文件中,时有随意缩简法律名称的现象发生,例如:某常委会《1994年工作要点》中就有‘听取《土地法》实施情况的报告’一条。有关讲话、纪要中也有类似情况。我认为,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简写(说)成《土地管理法》是可以的,但简化到《土地法》那就大错而特错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是调整人们在土地管理、保护、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是一部我国土地管理的基本法。但不等于、更不能代替《土地法》;因为《土地  相似文献   

19.
李杰 《前沿》2012,(1):57-60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自由观,为我们提供了科学认识自由的方法论前提。自由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应该对每个人的自由权利给以尊重;人的自由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在人与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中才能得以实现;人的自由依赖于特定的物质生活条件。人的需要发展是人的自由发展的动因。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可以把人的自由划分为生存自由和发展自由。按照自由的内容可以将自由划分为经济自由、政治自由、道德自由以及法律自由等。经济的、政治的和精神文化层面的因素综合影响着人的自由实现的程度。  相似文献   

20.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关于人的理解中“类”概念的抽象性,提出了“现实的个人”的概念,并从人的物质生产活动、人的现实需要及其满足、人的家庭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意识等五个方面对何谓“现实的个人”进行了规定,使这一概念获得了它的全部现实性,而不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