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2 毫秒
1.
杨静 《青年论坛》2008,(2):23-26
网络粉丝俱乐部群体如今已经发展成为一支特殊的非正式群体,具有很大的分析和研究的价值。分析这类群体的特征、正反两方面的作用,并通过对青少年这一流行文化的研究,来把握青少年教育的主导权。  相似文献   

2.
群体社会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录护 《青年探索》2009,(1):65-68,73
群体社会化对于青少年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的范围包括青少年的消费者社会化、性别社会化、家庭的代际冲突以及其它诸多方面。对于这一领域研究的简要梳理,不但可以推进本土的群体社会化研究,而且还可以为指导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3.
青少年是社会中最活跃的群体,当以青少年群体为研究对象的青少年研究进入新的时代与社会环境中,以往的研究视野也应有所拓宽与创新。上个世纪70年代前:青年群体庞大,研究者极少;70年代后:青年虽然吸引了学界目光,但并没引起关注。而对“80后”的研究则是:从果断定论其为“垮掉的一代”到尴尬反思其为“鸟巢一代”,这促使青少年研究出现了目前从高调走向低调,谨慎对待“90后”研究的状况。实际上我们也需要从主观走向客观,理性对待“90后”研究,具体而言做到:理性——全面关注;客观——平等对待;公正——研究对象的扩展。  相似文献   

4.
岳璐  蒋超 《青年探索》2013,(4):17-22
流行文化在当前日益蓬勃发展,并呈现出由城市逐渐向农村地区蔓延的趋势,因此在农村青少年群体中研究流行文化的传播态势极具研究意义。根据对两所典型农村中学的调查分析表明:流行文化已经全面渗透到农村青少年的日常生活,其对农村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表现为当代的农村青少年在人生观方面世俗化与低俗化并存,在金钱观方面节俭主义与享乐主义同在。因此在如何理性引导和科学利用流行文化走向农村青少年群体这一问题上必须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分析青少年群体身份认知、群体社会认知与组织认同意识的相互关系发现,青少年组织认同还处于萌芽阶段。培育青少年组织认同意识,可通过构建群体身份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身份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社会化发展培育体系,以发展青少年群体社会认同意识;构建青少年的同伴教育体系,以打牢组织认同意识培养的潜在基础;建立活动化教育策略体系,以丰富青少年组织认同过程体验。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青少年自杀事件不时现身媒体。关注生命,进行生命教育便成为以人为本的中国教育的必然诉求,在青少年群体中开展生命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当前青少年的生命特点与生命困境为切入点,分析了当前青少年生命意识薄弱的原因,并提出了进行生命教育的几点措施。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描述网络空间出现的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这一重要现象的基础上,分析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形成的外在条件和内在因素,探讨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对社会和个人的消极影响,明确提出消解青少年网络自杀群体的网上网下联动策略。  相似文献   

8.
屈琦 《青年探索》2012,(1):70-74
闲散青少年是一个典型的城市边缘青年群体。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中小城市,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现象尤为突出。闲散青少年群体的存在有着深刻的教育、经济、文化原因。预防闲散青少年违法犯罪,特别应注意提高闲散青少年的就业技能,促进其正常社会化。,  相似文献   

9.
刘江 《青年探索》2016,(4):52-58
青少年的偏差行为是其与所处情境中各类组织或系统互动的结果。通过对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2010年的数据中10~15岁青少年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探讨青少年对父母依恋、与同辈群体的联系与偏差行为的关系。研究发现: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负向相关关系;青少年与偏差同辈群体的联系与青少年偏差行为具有显著正向相关关系。因此,矫正青少年偏差行为的关键在于改变青少年与其周围系统(如家庭、同辈群体)的互动方式,最终达成个体与环境的"适应性平衡",进而更加有效地实现娇正。  相似文献   

10.
正相关研究表明,青少年身体发育达到了一个高峰期,心理成长却相对缓慢(巨婴理论),脆弱、敏感,渴望获得成人感、独立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情绪容易波动,容易形成一些心理问题。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要从青少年群体抓起。关注青少年群体,并不意味着青少年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多或者性质严重,而是从该群体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中所处的基础性、源头性地位出发。青少年阶段是人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周杨 《传承》2012,(11):88-89
近十年来,聋哑青少年刑事犯罪的现象不断增加。聋哑青少年这一特殊群体的高犯罪率的形成,已经成为值得我们反思的社会问题。聋哑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在犯罪作案时有其不同于一般犯罪的特征。聋哑青少年犯罪产生有其特殊的原因。对聋哑青少年犯罪这一特殊社会现象,应采取相应措施,做到惩处、教育、预防相结合,减少聋哑青少年犯罪及其危害,从而有利于构筑和谐社会并进一步推动其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加强与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以便更好地保障青少年权益、解决青少年群体中存在的问题、服务青少年健康成长,本项目组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实地考察等方法对山东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研究,获得了山东省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队伍基本状况、服务情况、自身建设情况等方面的一手资料,分析了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实张力,提出了有关队伍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90后”青少年群体的犯罪问题正逐步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他们在犯罪形式与手段上由于受到网络世界的影响,所产生的社会危害性更大。文章从一起“90后”青少年团伙犯罪个案入手,试图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机制进行分析与讨论,以期为社会预防矫正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4.
青少年作为虚拟商品的主要消费群体,其不良消费现象的出现,让家庭担忧,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文章针对青少年群体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主要误区,剖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引导青少年虚拟商品健康消费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偏差行为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是青少年犯罪群体的潜在人群,教育和挽救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工作是从根本上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本文以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重新审视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行为,透过对行为产生原因的剖析,发现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发展诉求,进而提出救助与支持的工作目标及对策,尝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等多层次、多渠道的偏差行为青少年群体的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犯罪已成为现代社会犯罪中一个越来越突出的问题。特别是近几年来,青少年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已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青少年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稳定。但在我国现行的有关犯罪的法律条文中还没有出现“青少年犯罪”这一称谓。故此,很有必要从法理上对“青少年犯罪”进行界定,结合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分析引发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并提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对策,以期对其立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7.
香港和澳门青少年由于生活地区的特殊性,在国家认同意识方面比较淡薄。通过对香港和澳门地区不同类型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情况的调查分析,了解到当前港澳青少年中完全没有国家认同的人数规模是比较小的,但这部分群体呈现出低龄化、扩大化、非理性化的趋向,据此提出国家必须加强对这一群体的跟踪研究和及早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来加以应对。  相似文献   

18.
学界对青少年吸毒群体的研究,更多地是选择从社会学、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角度开展相关研究;在研究路径选择上,大致沿着青少年吸毒群体的"群体成因"、"群体表现"以及减少吸毒群体的相关对策这条主线加以开展;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往往倾向于从定性角度开展相关研究亦或是选择样本代表性不强的问卷调查方法加以开展,导致相关研究结果缺乏科学性和普遍适用性。应当摆脱学科思维限制,从综合性视角探讨青少年吸毒群体问题,将研究重点放在对与上述主线相关领域的不断细化上,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推动研究内容不断深化。同时,还应建立相关的青少年吸毒群体数据库,获取更加科学全面的样本数据资料,采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科学有效地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不断提升相关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19.
迷概念的出现及迷文化的形成并非始自青少年群体,其发展也并非单独仰仗于青少年群体,但由于青少年时期特定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特质,使得青少年构成了迷群的主体;而融合媒介环境下青少年娱乐消费的深化,进一步推动了青少年迷群的大规模出现及迷文化的发展,由此也引发了诸多社会争议.本文关注融合媒介环境下的青少年迷群及迷文化现象,从四个方面分析青少年迷群行为特征,并着重考察娱乐消费与青少年迷文化的建设性关系及迷文化的负面性所在.  相似文献   

20.
鲜开林  李雷 《人权》2013,(4):31-35
中共十八大报告指出:"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失足青少年既是特殊的受害者,又是特殊的危害者。失足青少年群体,是值得全社会特别关爱的特殊群体,失足青少年的权益,是值得全社会特别关注和维护的特殊权益。根据研究的定性需要,我们将失足青少年界定为25周岁以下的"有不良或严重不良行为"的青少年特殊群体,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因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而被人们歧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