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基本标志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它表明我国民生已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全面升级。新时代民生需要已扩展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方面需要",反映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自然等"五种生活"的整体样态和发展要求,由此决定了必须统筹推进民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大建设"和突出"七有"民生保障重点,从而逐步迈向共同富裕的幸福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四个全面"中具有总揽全局的地位,并把民生福祉作为"落脚点"。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包含的目标为主线,民生幸福意蕴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五个维度中:经济发展方式得到根本转变,建成世界经济强国承载民生幸福的物质维度;政治文明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建成社会主义民主国家蕴含民生幸福的政治维度;文化建设大繁荣、大发展,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囊括民生幸福的精神维度;社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建成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民生幸福的社会维度;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阶段,初步建成绿色中国内含民生幸福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的重要战略部署。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也需要强有力的精神驱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民的价值追求,而生态文明是其题中应有之义。从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全面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理论基础;并深入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态内涵,即生态和谐、生态生产力、生态政治、生态民生和生态素养理念;且研究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当代社会的生态践履,有利于推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建立。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关于共同富裕重要论述有着深刻的民生价值意蕴,以马克思主义民生理论为理论基础,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扎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生实践,蕴含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多维度民生价值追求。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方位、多角度深化发展了共同富裕蕴含的民生价值追求,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下扎实推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我国的民生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相似文献   

5.
本文依据对唯物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的新解读,对科学发展观关于全面发展与社会整体文明的内涵进行了新的探索,指出社会结构内在地包括了生产方式、政治上层建筑、社会意识、人口因素和自然环境五项基本要素.据此提出全面发展应当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建设五个基本方面,进而指出社会整体文明应当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民生文明)与生态文明五大文明.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生态文明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要求和新的理论表征。生态文明观由"绿化""保护"的自为阶段进入"美丽中国"的自觉阶段;人与自然的根本关系进入到新时代的主动型关系;生态与经济、政治、社会等形成整体性耦合关系;实践活动由传统社会和工业社会的被动状态到新时代的主动状态;生态文明的演化从"天人合一""征服改造"提升到"和谐共生"的高级自觉阶段。  相似文献   

7.
加强和改进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一刻也离不开进行新时代的伟大斗争。新时代伟大斗争的基本内涵主要包含经济领域斗争、政治领域斗争、文化领域斗争、社会领域斗争、生态领域斗争等。这些斗争从性质、形式、内容上来看,是正义性与人民性、对抗性与非对抗性、革命性与法治性的统一。推进新时代伟大斗争,需要我们做好各种充足的思想准备、力量准备和能力准备。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22,(1)
民生"三感"是适应新时代发展需要、顺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而提出来的民生建设新目标和评价改革新标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彰显了党和国家更加关注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时代情怀。民生"三感"内涵丰富,虽各有侧重,但却是一个有机整体,存在着内在逻辑。在新时代,民生"三感"的提出影响广泛而又意义深远,从理论角度上看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民生观,而从实践角度上看则有利于推进新时代民生建设的步伐、助力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需要理论视野下的若干民生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需要和利益是民生问题的内在尺度与动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需要,是解决好人民现实利益的基本问题;民生发展是目的性和工具性、生存性和享受性的有机统一,依法保障人民群众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项权益是当代中国的现实需要;民生的保障和改善是有条件的、历史的,民生追求的价值取向是人的普遍受益性。  相似文献   

10.
人民健康内涵的价值意蕴指向民生、经济、文化、政治和生态等各个方面,人民健康时代价值的彰显也需要政治建设、法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外交建设和科技建设等的协同发力。以习近平关于人民健康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对人民健康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对实现全民健康,更好推动我国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转化,为全球健康治理提供中国方案等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1.
几年来,方正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线,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绿色农业、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加快山水园林城市、生态型新农村、侨乡和社会建设步伐,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文明协调发展,进一步打造适宜人居、适宜创业、适宜发展的良好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推进山水园林化生态县建设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2.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着眼于人类文明形态转换的历史视野的一种文明观,它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及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方向,具有深刻的理论内涵,主要包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发展观、"五位一体"的生态社会观、"环境就是民生"的生态民生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巨大的时代价值,它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指明了实践路径,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把环境需要纳入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之中,极大地拓展了人民美好生活的内涵;把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纳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为全人类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13.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改革整体布局中切实加强新时代廉政文化建设,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政文化建设体系。新时代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必须解决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其主要表现为个人理想信念缺失、受众面比较窄、科学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三重三轻"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转型期社会结构变化的影响、"圈子文化"对党内政治生态的破坏、社会负面现象对廉政文化建设的侵蚀、法治文化建设滞后等方面。应对策略包括:培育廉政文化建设的现代化理念;构建科学规范的廉政文化教育机制;优化廉政文化建设的政治生态;用廉洁家风营造廉政文化氛围等。  相似文献   

14.
"生态系统是人类社会长时段政治经济建构的历史产物",生态环境问题具有社会政治—自然的本质。分析政治生态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是新时代中国环境治理的现实要求,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生态思想的题中之义。从"政治生态之于自然生态"问题入手分析"政治生态之于自然生态"的生态学意义,对于论证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政治保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行政论坛》2019,(2):124-129
从绿色发展到绿色治理,既是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治理方式转型的进程,也是治理文化体系的"绿化"过程。中国特色绿色治理文化体系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中国梦为时代感召,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优化发展模式、净化政治和社会生态为基本内容的一系列社会共识、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制度机制的总称。通过绿色治理文化体系的"制度—非制度"因素双轴联动,凝聚社会共识,让绿色治理文化内化于公民之心,外显于公民之行,促进健康和谐社会风气的形成,实现政治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绿化",以及政治生态、社会生态的共同"净化",进而为全面推进绿色治理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绿色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中国新时代实践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在理论创新上有五层意蕴: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丰富了社会主要矛盾学说;对人与自然关系提出了新理念,拓展了"两个和解"理论;赋予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内涵,创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理论;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新内容,创新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在民生问题上提出了新论断,创新丰富了社会主义民生理论。系统梳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性理论,对深化研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行政论坛》2015,(3):89-92
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是政府主导的"非自愿性生态移民",是政府为解决森林资源危机、消除林区经济危困而采取的一项政策措施。国家重点森林生态功能区生态移民并非是简单的人口流动,其包含着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民生、社会和文化传承等诸多问题。面对生态移民中的经济、社会和生态风险以及移民中产生的利益冲突,必须从政策层面加以规范、调整、扶持和完善,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态移民政策体系,确保实现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构建良性政治生态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治本之策。建立在民主政治基础之上的良性政治生态既需要制度,也需要文化,制度是"硬件",文化是"软件",两者互相兼容、相互匹配,同时发力、同向发力,共同推进政治生态的良性演进。在推进有中国特色先进公民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努力推动广大人民群众转换政治心理角色,实现由传统政治文化转向现代公民文化。为此,必须着重从培养公民的政治主体观念、法治观念、政治参与意识、政治监督意识和政治宽容品质等方面入手,大力加强公民文化建设,为良性政治生态的有序演进营造健康的"软环境"。  相似文献   

19.
《行政论坛》2015,(6):19-23
发展中国式公民文化建设,需要"五位"一体的、多元的治理意识,在行动中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治制度、民主文化、公民社会和生态意识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因此,必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公民文化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为公民文化的建设提供制度的保障;大力开展各项公民教育活动,为公民文化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培育发展"第三部门",为公民文化的开展奠定和谐社会环境;牢固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自觉地参与到生态保护中去从而提升公民生态意识。以此,充分利用各个方面的有利条件,从而提升中国公民文化素质和促进人格现代化的培养。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上指出,要注重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不断培厚良好政治生态的土壤。一个社会的政治发展和政治进步总是与先进的政治文化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历史洪流中发展、壮大,一个关键的原因就在于它具有功能强大、独具内涵的政治文化。而这种独具特色的党内政治文化需要建构,更需要丰富发展。考察分析中国共产党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有助于人们对党的十九大政治报告"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的治党方略,进一步深化理解和正确把握;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