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主义制度下怎样对待资本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资本主义二重演绎的时代,资产阶级学者与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认识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有鉴于此,马克思从资本作为依托物反映一定社会历史关系的经济形式这一观点出发,深刻诊断出资本式生产实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颠倒反映。资本因不可克服的超越界限与制造界限的冲突,给经济社会良性运转、人与自然友好共生、人的全面发展等带来深重危害。人类既可选择维护资本逻辑的“消极式”扬弃资本路径,更可采用牵引资本服务人发展的“积极式”扬弃资本路径。重视并利用资本文明成果、辩证应对资本二重作用、熟谙资本扬弃的多元性和共同性,分别是马克思资本批判与扬弃思想启发我们对待资本的总体态度、基本思路和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2.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逻辑的存在有着其客观的必然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秉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承认资本、驾驭资本、利用资本、发挥资本文明性的同时,处理好资本逻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保持合理张力的问题。这也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代意义及其实践价值之彰显。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逻辑的存在有着其客观的必然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主导地位,秉承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精神,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在承认资本、驾驭资本、利用资本、发挥资本文明性的同时,处理好资本逻辑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间保持合理张力的问题。这也是对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时代意义及其实践价值之彰显。  相似文献   

4.
福斯特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从哲学基础、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三重视角透视垄断金融资本主义。在哲学基础上,通过追踪马克思唯物主义发展的历程,揭示了马克思唯物主义与生态思想的内在关联,有力地回击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生态性诘难。在自然生态维度上,基于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理念,从政治经济学视角剖析了资本主义的反生态本性。在社会生态维度上,通过对金融化与经济停滞共生性关系的分析,揭示了垄断金融资本主义不但摧毁了人与自然的新陈代谢关系,还造成了社会生态的急剧恶化。福斯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批判思想不仅为我们深刻认识资本主义的结构性危机提供了新视角,同时也警示我们在利用资本的同时也要在制度设计层面驾驭和约束资本,持续推进以人民为中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之路。  相似文献   

5.
胡建东 《理论探讨》2024,(1):122-128
在资本主义社会,抽象权力由天国降至尘世,形而上学与资本逻辑结成“神圣同盟”,二者一道实现了对人的双重“抽象统治”。为破除“抽象统治”,马克思将致思旨趣转向“此岸世界的真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揭露了“抽象统治”的内在机理: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的“物”的存在,掩藏了存在背后的“形式规定”,亦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社会关系。在揭露这一机理的过程中,《资本论》贯穿着形而上学批判和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双重逻辑进路,且二者形成了互构关系:政治经济学批判通过对现实历史的科学揭示,为在形而上学层面破解存在秘密奠定了实证基础;形而上学批判则为政治经济学批判明确了前提、对象和方法。在这种高度统一中,马克思开辟了终结形而上学和资本逻辑双重“抽象统治”的“新唯物主义”道路,为人的自主活动和自由解放指明了历史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卢森贝3卷本《政治经济学史》的哲学审视,即从社会存在论的视角来解读,具体而言,从社会存在形式、社会存在规定、社会改革方案分别阐释其所内含的政治经济学范畴的演变、政治经济学方法的建构、政治经济学理论的创建,可以破除这种机械的印象,并重新激活其内在思想力量。然而在社会存在论的视角下,它的局限性也凸显了出来:一是对资本主义社会各个既定存在形式之间的差异所蕴含的积极意义缺乏历史性考察;二是对抽象与具体的关系之于政治经济学史的重要地位叙述缺乏整体性考量;三是对政治经济学史中社会改革思想的建设性意义缺乏时代性把握。诚然,这不是苛求前人,而是企图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7.
王淼  张聪 《理论探讨》2024,(2):142-148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变革、超越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正是立足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赋予政治经济学范畴与以往截然不同的全新内涵,发动了“术语革命”。从资本范畴来看,马克思批判并革新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将资本理解为物的观点,揭示了其“社会关系”本质,归正了对资本的理解,开显了资本的本真意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术语革命”,不仅起到了革新政治经济学的巨大作用,而且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证实、丰富、完善和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深入剖析和批判。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和资本拜物教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物与物的关系所遮蔽的人与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批判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和拜物教思维方式,揭露了资本主义自由和平等的虚假性,并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了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为马克思主义自由平等观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主要在三个向度上展开:一是思维变革——从抽象理性转向唯物实践;二是主体关注——从抽象主体转向现实的实践的人;三是制度变迁——从资本现代性转向人类解放的现代性。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实质是通过对传统哲学的清算,确立科学唯物主义的批判原则;通过对人的本质的探讨和现代资本主义弊病的揭露,实现对资本现代性的解构,从而建构人类解放的现代性即共产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10.
袁伟 《理论视野》2023,(10):5-10
资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马克思对资本本质的认识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在早期经济学哲学批判视域中,马克思将资本主要看作积累的劳动;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深入发展时期,马克思在积累的劳动的基础上认识到了资本的社会关系本质;到了《资本论》及其手稿和晚年,马克思又认识到了资本是一个运动过程。马克思对资本本质认识的这一动态演进过程清晰地揭示了资本的本质和特征,有助于澄清当下有关资本的认识误区,为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行为规律,从而为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引和现实启示。  相似文献   

11.
当前话语体系建设问题有两种思考方向,分别为学术话语体系建设和宣传思想工作话语创新。当我们把论域划定在学术话语体系建设上时,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历程可以作为当代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经典范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也是一场话语革命: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理解话语的根本方法,政治经济学批判为马克思的新话语奠定现实根基,参与现实的革命斗争使新话语最终确立。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历程对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启示在于:话语建设和理论创新互相带动;话语革新在根本上取决于现实社会关系的变革;话语体系建设既是思想家的工作,又必须通过掌握群众来"改变世界",它要求思想理论工作者不仅把话语建设作为理论研究对象和工作任务,更应该作为一种实践方式。  相似文献   

12.
《雇佣劳动与资本》是马克思分析资本主义私有制下雇佣劳动与资本关系的经典文献之一。立足资本主义社会的时代背景和现实斗争需要,通过汲取古典政治经济学经济理论的合理成分,马克思创作了《雇佣劳动与资本》。在这篇文献中,马克思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相关范畴,论证了雇佣劳动与资本之间既相互依存又彼此对立的关系。以雇佣劳动与资本对立关系为基点,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阶级剥削的秘密及其对人类劳动本质的背离。《雇佣劳动与资本》衔接着马克思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对批判当今资本主义社会宣扬的“无产阶级逐渐消失论”具有时代意义,对我国构建新型劳动关系发挥着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政治经济学批判"一直是马克思著作的核心论题。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不仅揭露了人的存在的二重性,而且深入到"政治经济体系的结构性机制",揭露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对抗性"交换,资本成为"一种普照的光",个人现在受资本的统治。所以,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并不是"提出一种全新的、独特的经济理论",而是"政治经济学批判",即揭露"物和物的关系"掩盖下的"人和人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以资本逻辑为核心,开创了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论的经济学话语.资本逻辑是现代性的生成基础,这是马克思对现代性问题的基本认定.资本逻辑既推动了现代性的演变和发展,又使现代性陷入了二律背反式的悖论之中.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对当代中国的启示在于,只有正确处理好中国资本市场,转变社会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才能使中国摆脱现代性的困境,迈向一条更合理的现代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5.
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自由观的双重向度,这双重向度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中得到整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下,马克思对自由的哲学界定内嵌于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进行剖析。经由这一剖析,现代性自由观念的哲学向度和政治经济学向度之间的张力关系呈现出新的辩证逻辑,马克思自由观的现代性意义进而显现出来。一方面,它以哲学的向度揭示了劳动与自由的辩证法,为现代性自由观念的自我革新奠定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它以政治经济学的向度揭示了资本与自由的辩证法,为在现代社会实现人类的自由和解放探索了合理路径。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的叙事与文明的叙事相关联,中国式现代化的开辟和推进过程,实际上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的建构和发展过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现代化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领导人民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相较于资本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的根本性质、价值取向、发展目标与叙事理念上都具有革新意义,由此开启一种全新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有力回应了人类社会和文明发展的诸多难题,打破了资本现代性及其文明形态的话语霸权,超越了资本现代性及其文明形态的资本逻辑与抽象同一性,创造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政治哲学超越了以资本为基础并以"分配正义"或"持有正义"为主题的现当代政治哲学,它是一种以"瓦解资本逻辑"、实现人的解放为旨趣的革命理论。它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的关系,通过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寻找扬弃市民社会而使之过渡到"人类社会"的真实道路。人类解放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目标,而现实批判性是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的根本品质。  相似文献   

18.
孔扬 《理论探索》2012,(2):34-38
"资本论"的本质就是"社会关系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领域把资本理解为特定的社会关系,这是一种划时代的世界观,即把世界理解为历史的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考察《资本论》对古典经济学唯心史观的批判、物的人化与人的物化思想和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存在论基础三个问题,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把资本理解为社会关系的经济学方法,只能是奠基于以历史作为解释原则的新世界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通过对其早期文本思想的批判与超越,完成了一系列内在的逻辑转换,进而建构起了科学的社会批判学说。具体表现在:在哲学上,马克思扬弃了人本学的异化逻辑,从黑格尔关于社会关系矛盾分析的历史辩证法中,生发出现实的批判张力;在经济学上,马克思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非历史性思维方式,引出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社会历史分析方法,并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科学分析与批判。这一系列转换,具有内在的必然性和逻辑的相关性。马克思的社会批判理论是对实证科学与人本主义的内在整合与超越,有其科学的理论视界和现实意义,那种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一种实证科学或者仅从马克思早期文本出发引申出马克思哲学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批判,都是片面理解马克思的结  相似文献   

20.
高石磊  王玮 《学理论》2009,(8):11-12
马克思与罗尔斯对正义社会的要求是自由平等的,但是二人对于自由平等观的正义社会是不同的,马克思是从现实社会出发,是一种批判的正义观,而罗尔斯是根据一种社会契约来建构正义的社会,建构的是理想社会的正义观,通过对二人正义观的比较,我们能够得出对于现行社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