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侦查中刑讯逼供的主体心理及遏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任克勤 《政法学刊》2002,19(5):17-20
侦查中刑讯逼供主体心理分析,主要是研究侦查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进行刑讯以获取口供的心理现象。侦查人员刑讯逼供的主要心理原因有,封建专制意识影响,法制观念淡薄,对口供的认识误区,职责认知不当,消极情感的干扰,急功近利心态以及责任扩散感与从众心理等。针对这些心理成因,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完善立法与监督,加大对刑讯逼供罪的惩治力度,提高侦查人员心理素质,增强侦查主体依法办案意识。  相似文献   

2.
我国"刑讯逼供"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玉萍 《法学杂志》2005,26(2):116-118
我国现有预防和惩治刑讯逼供行为的程序和实体立法及相关的司法解释都存在明显的缺陷,由此导致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绝.为有效地惩治刑讯逼供犯罪、遏制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应当对现有的相关刑事法律进行修订,并确立明确的证明责任规则.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是我国人权保障和法治建设进程的一大绊脚石,其产生有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原因。侦查人员主观上仍受一些传统法文化影响,人权和法治观念淡薄,迷信口供且急功近利,这是刑讯逼供的主观成因。客观原因则主要是我国关于刑讯逼供的实体法存在漏洞,以及程序法在制约侦查行为上的失效。基于此,防治刑讯逼供需要对侦查人员进行现代刑事司法理念的教育,纠正他们主观上的错误。此外,需要完善立法,发挥法律的监督作用,使侦查权在法律的框架内合法行使,从而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4.
刑讯逼供是封建纠问式诉讼制度的产物,是一种严重侵犯人权、破坏程序公正的非法取证方式。刑讯逼供屡禁不止,极大地损害了公众对司法的公信力。诉讼制度本身不健全、对侦查活动缺乏有效监督、相关配套制度存在缺陷、刑讯逼供查处困难等因素是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遏制刑讯逼供的根本在于建立和完善检察机关对侦查活动中刑讯逼供行为的监督查处机制,进而使检察监督权威得以提升。  相似文献   

5.
郭川阳  彭凌 《法学杂志》2005,26(2):119-121
刑讯逼供是我国法律所严厉禁止的行为。刑讯逼供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可能提高破案效率,有利于快速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另一方面,它严重违反了国家的法律,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破坏了人们对法律的信仰,且极易引起冤假错案的发生。文章从对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根源分析入手,提出对于刑讯逼供以预防为主、惩治为辅进行综合治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刑讯逼供不仅发挥查获真相的诉讼功能,而且具有更广泛的社会控制功能。这是刑讯逼供屡禁不止的深层原因。为了加强对社会的治安控制,刑讯逼供突破发现真相的诉讼功能而渗透到社会综合治理领域中。警察通过刑讯逼供向社会昭示违法的后果,达到维持社会治安的目的;传统社区的民众通过违法典型塑造社区的行为模式;被刑讯者也会自我归类为“罪犯”。刑讯逼供虽然产生一定的功效,但是,却是对人权的践踏,违背了社会转型期对人权的渴求。  相似文献   

7.
张朝辉 《法制与社会》2010,(19):136-136
我国法律明确提出保护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而犯罪嫌疑人权利保护问题也是刑事诉讼法律程序的核心环节。但是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处于侦查阶段的刑事案件比较容易出现刑讯逼供等损害犯罪嫌疑人权利的行为。本文从司法工作实际出发,以检察机关的角度分析刑事案件侦查阶段出现的侵害犯罪嫌疑人权利事件的原因,并对如何防范此类事件提出了建议和思考。  相似文献   

8.
对以刑讯逼供为其典型代表的违法取证行为的防范与控制,是理论界与实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违法取证行为古已有之,且有屡禁不止的趋势.认真透彻地分析违法取证行为存在的原因是有效控制这一行为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侦查程序构造现有缺憾的改造,实现权力与权利的双重制约,达到控制违法取证行为的目标.  相似文献   

9.
刑讯逼供举证责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对刑讯逼供行为举证责任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为预防和杜绝刑讯逼供犯罪,立法应当规定刑讯逼供采取举证责任倒置原则,并允许法官进行推定。  相似文献   

10.
民警侦查职务犯罪是一种司法腐败现象,我们党和政府以及公安机关历来重视对侦查职务犯罪的惩治。当前民警侦查职务犯罪出现了新情况、新动向。民警侦查职务犯罪的产生,既有社会原因,也有犯罪者个人原因。在坚决依法查处民警侦查职务犯罪案件和腐败行为的同时,要坚持改革,从教育、法制、监督等多方面开展预防工作,努力把民警侦查职务犯罪降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1.
讯问录音录像具有视听资科和犯罪嫌疑人供述和辩解的双重证据类型属性,起着防止刑讯逼供发生及固定口供的重要作用。构建其录制和审查程序规则时。必须注意其双重证据类型属性之特点,并同时考虑到程序公开、诉讼经济、诉讼效率及惩治与保障并重等诉讼原则,科学地制定相关程序规则并使之法定化。  相似文献   

12.
要准确把握刑讯逼供的产生原因,并有效遏制刑讯逼供的泛滥趋势,一个可行的途径就是从行为人的心理状态入手,并由此追溯其心理状态的发展过程,最终把行为人的心理定格在其对自己实施该行为的“成本——收益”的自觉分析与选择上。为了遏制刑讯逼供行为,必须从立法、制度建设等多方面入手,最大程度地增大实施该行为的成本,同时降低其收益,如此才能最大程度地遏制该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刑事案件在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行为是司法实践中亟待解决的一个老大难问题。此问题虽有法律明令禁止,学者专家及司法界人士也从多方面提出防范措施,但仍然在现实中严重存在且经常“曝光”,甚至在有些地方和部门已经到了见怪不怪的程度。由于刑讯逼供造成了一些冤假错案和引发了不少其他社会问题,使得国家正常的司法程序和司法尊严受到严重损害。有的国家和国际机构还以此在我国人权保护问题上大做文章。因此,如何有效地防止在案件侦查阶段发生刑讯逼供行为,是当前一个具有相当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要有效防止刑讯逼供,根本的措施有…  相似文献   

14.
刑讯逼供是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适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情节严重的行为。近年来我国一系列冤假错案层出不穷,例如浙江张高平、张辉叔侄强奸杀人案等,刑讯逼供可谓始作俑者,它使维护社会公正的最后一道防线的司法面临着巨大的窘境。文章从思想观念原因、全力保障制度和监督制度的不完善等方面分析刑讯逼供存在的原因,并且提出可行性的杜绝刑讯逼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过程中,由刑讯逼供行为而引起的冤假错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极大关注,为了遏制和减少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本文就刑讯逼供产生的危害、原因及对策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许志斌 《法制与社会》2012,(12):121+123
刑讯逼供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是长期以来的客观存在,检察机关作为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对于司法工作人员刑讯逼供,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的案件具有侦查权。在查办刑讯逼供案件时,怎样形成科学的侦查方式,排除"口供是证据之王"的传统侦查思维,是个值得探究的问题。本文从分析刑讯逼供案件查办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05年1月29日,中国法学会组织的"刑讯逼供问题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部分刑事法学界专家和公安、检察实务界人士参加了此次会议,与会代表针对刑讯逼供与人权保障的关系、刑讯逼供产生的原因和相应的对策措施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禁止刑讯逼供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然要求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使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作为一种严重侵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是法律所  相似文献   

18.
刑讯逼供理性批判与制度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咏梅  赵涛 《政法学刊》2004,21(3):59-61
刑讯逼供的产生具有思想、价值、制度以及实践等方面的原因,刑事诉讼中刑讯逼供行为屡禁不止可造成巨大危害,应加强相关的制度建设,完善刑事侦查讯问的模式设计,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9.
韩流 《法学论坛》2005,20(5):21-25
刑讯逼供久禁不绝,侦查机关固然难辞其咎,但对侦查行为合法性的程序控制机制“失灵”也是易被忽视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法庭对被告人提出的有关刑讯逼供的抗辩几乎一概置之不理,不仅使本已有限的司法审查权虚置,而且使被告人根本无法获得有效的司法救济。法庭在治理刑讯逼供问题上的“无能”表现,不仅有立法不周的原因,而且还有深层次的体制因素和思想根源———基于对这些制度化背景的认知与反思,构建程序性制裁制度,无疑是使法庭能够真正遏制刑讯逼供的最为现实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王广伟 《法制与社会》2010,(16):148-148
近年来在我国刑事案件审理过程中,刑讯逼供等行为出现的频率有所提高,最高人民检察院也将监督刑讯逼供等行为作为当前完善刑事诉讼案件法律监督工作的重点。刑讯逼供等行为由于其强迫性、危害性等特点,严重背离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要求。各级检察在履行刑事诉讼案件监督权利的过程中应当对刑讯逼供等违法行为加大监督和处罚力度,维护法律的权威和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