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悦读     
正改革《直面中国土地问题》作者:刘守英荐言:中国的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一个热门话题,同时又是争议很大、难以达成共识的议题。本书是作者近三年来对中国土地重大问题的分析与总结,包括农地制度的选择与变迁、宅基地制度的选择与变迁、农地转用制度的选择与变迁等热点问题,并且提出土地问题只有回归常态,土地制度改革才能向前推动,现代土地制度才能构建起来,社会才有可能正常起来。  相似文献   

2.
土地经营权流转涉及诸多社会行为主体的利益.因而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制度供给过程,必然是一个多元利益主体的博弈过程.本文基于对义乌土地流转现状的考察,比较了义乌市2007年和2008年的土地流转状况,分析了义乌市政府、各镇街、村级政权等基层组织为推进土地流转所进行的诱致性制度变迁,在变迁过程中,各流转主体在利益极大化原则下,采取的多元博弈策略导致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并就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了作者的一些不成熟看法.  相似文献   

3.
由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迁引发了中国农村、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制度扩张效应,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递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细碎化的土地经营限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变迁,通过对阜阳市的实地调研,分析影响土地流转种种因素,提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4.
在马克思的土地产权权能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经济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权益变更的一般规律,总结出马克思的土地产权理论对我国农地制度创新的启示。农民土地权益保护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发展,制度变迁与农民土地权益演变关联紧密,由政府作为土地制度变迁的主体,进行制度创新,这是我国目前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陈占锋 《学习论坛》2007,23(4):34-36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创新的路径极大地影响着创新的结果。在新农村建设的新背景下,我国的土地制度创新要克服路径依赖,实现强制性制度变迁;政府要承担起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责任;强制性制度变迁要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基础。  相似文献   

6.
阮文彪 《学习论坛》2007,23(3):44-45
小岗村的土地经营制度变迁并没有动摇我国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不能说明公司农业或者“土地入股、合作社集中经营”的土地股份制经营就必然是中国未来农业的主体经营形式和体制组织形态。小岗村土地经营制度变迁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是出于农民自愿和不侵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及不侵占基本农田,任何形式的土地经营方式和农业经营体制形式都可以尝试。  相似文献   

7.
由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变迁引发了中国农村、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制度扩张效应,影响着中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方方面面。现行的家庭联产承包制度的边际效用递减,已呈现出许多问题,细碎化的土地经营限制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土地制度变迁,通过对阜阳市的实地调研,分析影响土地流转种种因素,提出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8.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初级行动团体"(资产阶级)从近代中国土地制度非均衡状态中预见到土地制度变迁的潜在的利益,提出了"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变革方案。然而,当国民党取得政权后,南京国民政府作为"次级行动团体"在强制性地推行土地制度变迁过程中,因为其统治集团自身的利益偏好、官僚机构问题、集团利益的冲突等因素,使土地政策、法规在制定中偏离方向,在执行过程中扭曲变形,从而导致土地制度改革在实践中最终失败。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土地商品与土地资本的内涵、外延及两者之间的本质区别,探讨了土地资本商品的特点及其表现形式,以期在土地资产处置时正确处理政府与各投资主体的利益关系,从而建立合理的土地资产分配、管理、监督和营运体系。  相似文献   

10.
修宪与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20 0 4年 3月 14日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加强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并将土地征用区分为土地征收与土地征用两种情况 ,从而对现行土地征用制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笔者认为在新的土地征收制度中应落实宪法精神 ,改革现行土地征用程序、征用补偿的范围和标准 ,以切实保证集体和农民的利益。  相似文献   

11.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但当前农村土地产权关系不清、土地流转中制度的不完善和操作的不规范、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障碍以及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的欠缺等因素,制约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因此,应完善土地产权关系,规范和促进土地流转,积极转移农村劳动力,健全农村社会服务和保障体系,以努力推进和规范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的城乡二元土地制度的弊端已经成为土地资源科学利用的最大障碍。调整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国家所有制有利于促进农村土地的市场化、商品化;有利于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自由、有效转移;有利于国内外资本向农村的投入;有利于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我国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农村土地国有化不是对农民利益的剥夺,而是农民、国家和集体的共赢。具有实行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加快立法与改革的步伐,积极稳妥地推动农村集体土地国有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是农村土地制度的核心,关系到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而我国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存在法律关系模糊、经营权流转难、相关规定没有彰显其物权属性等诸多缺陷,为此,应明确界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关系的主体,放松对经营权流转的限制,进一步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公示制度和物权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14.
目前,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在土地调整、土地流转、国家征用土地、农业企业化经营、城乡建设用地等过程中,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侵害。文章认为,只有不断完善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护,才能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具体措施有:坚持和完善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规范和完善农民土地承包权流转;完善农民土地交易市场;依法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益;建立农民权益保护组织。  相似文献   

15.
土地制度的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的显现与土地制度的变革是紧密相连的."三农"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农民问题就是农民与土地的关系问题,农业问题就是农业土地经营问题,农村问题就是农村城镇化的问题."三农"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农村土地制度及有关政策的变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中国农村以家庭承包制为基础的农民地权改革经历了30年的进程。家庭承包制解决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吃饭问题,这是中国当代的现实选择,也是中国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现实选择。突破家庭承包制的路径依赖,重新进行政策选择和制度创新,赋予农民长久不变的、严格受法律保护的土地产权,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农村改革以及农民对土地所有权的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十六大以来农民土地财产权益保障改革的进程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末,新思维下的中国农村改革尽管在清理"共产风"和保障农民财产权益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但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却仍然受困于税费过重、农地使用权频繁变动、农地财产征用中补偿偏低、社保等公共产品缺失而严重影响土地财产性收入等问题。中共十六大以来,在国家修宪重新确定保护私有财产的大环境下,农民土地财产权益的保障亮点涌现:沉重税费有了根本性解决、农业生产补贴与保护有了新进展、农地征用补偿有了适度提高、农地延长的30年承包权向"长久不变"乃至财产"物权"靠拢、社会公共产品的提供开始向城乡一体化迈进。目前,农民土地财产权益问题仍是社会矛盾的焦点。未来深化改革,需要:为"一小二私"的"农户经济"创富正名,为农地农户经营者解除精神枷锁;给农地确权并明确政府与农民间清晰而排他的权益边界;加快社会公共产品城乡一体化,完成传统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转型,夯实农民自主自由创业创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文明冲突的症结、表征及解决设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农村土地所有权主体不明确、集体所有权残缺,必然导致农村土地制度文明的冲突。土地所有制是农村土地制度文明冲突的症结;土地流转制是农村土地制度文明冲突的表征;而土地股份制是解决农村土地制度文明冲突的有效途径之一,它可以明确土地所有权主体、实现权力与责任的统一,有利于实现规模经营和加快“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19.
耕地保护制度是耕地保护目标实现的重要保障,耕地概念和耕地保护内涵的科学界定则是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的基础。梳理建国以来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的演进,不难发现现行制度存在耕地概念不完整、主体利益不协调、法律和经济实施手段不完善以及质量和生产自然条件保护不足等问题,而尊重市场经济原则,运用经济手段、走法制化道路将是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的方向。  相似文献   

20.
对农村土地要树立现代经营理念,这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营土地需要调整相关法规,建立土地保障的替代机制,建立健全地产市场,进一步搞好地籍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