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陶家韵 《传承》2010,(30):156-157
诗与乐的关系,大抵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诗先于乐,乐迎合于诗;一种认为乐先于诗,诗以乐为根本;第三种看法糅合了前面两种的看法,认为诗乐同源。《诗经》作为一部最早的诗歌总集,本身既包含了诗的本质,又蕴含了乐的因素,《诗经》风、雅、颂不同的分类正契合了诗、乐的不同关系。以《诗经》中的《颂》诗为对象,浅析其所反映出的诗、乐关系,从而一窥整个《诗经》的诗、乐关系之大概。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诗经》中呈现出来的人与物的关系为核心,阐释《诗经》物象系统的审美内涵,指出《诗经》时代人与物相往来的现实情怀,并分析了物象与人事在《诗经》诗章中的关联方式.  相似文献   

3.
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逐渐突破了传统的"经学"研究模式,呈现出新的面貌。本文主要从《鲁颂》作者、作时与主旨、本义的研究;《鲁颂》与鲁国及礼乐文化关系研究;《鲁颂》中各篇专题研究;与《鲁颂》相关的其他研究等四个方面对20世纪以来的《诗经·鲁颂》研究作了简要论述,并归纳了20世纪以来《诗经·鲁颂》研究所呈现出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笔者以为,当前最具价值、值得我们思考体悟的应该包括天、地、人、德、忠、信、仁、礼、孝、悌、和、廉、耻、勇几个字。天、地、人,在《周易》中称为"三才",三才各有其道:"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易·说卦》)。天、地、人三才合一,用一个字来表示就是"王"。能够具备贯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陶渊明诗歌抒情特色对《诗经》的承传这一角度分析了陶渊明与《诗经》之间的关系,提出:在陶渊明诗歌创作中,总体上体现出温柔敦厚的抒情特色,这与《诗经》的抒情风格如出一辙。古诗之所以往往被误认为是陶诗的源头,正是因为古诗也继承了《诗经》温柔敦厚的抒情传统,古诗与陶诗同源。陶诗与《诗经》之间是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朱全国 《理论月刊》2010,(4):116-118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的许多诗篇体现出强烈的地域特征。本文从《诗经》与汉水流域的关系出发,首先分析了《诗经》的地理位置与汉水流域地理位置的关系;其次分析了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认为二《南》在《诗经》中的地位反映了汉水流域的文化在周王朝文化中的地位;最后从二《南》作为民歌集的角度出发,认为其与汉水流域的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
《诗经·齐风·著》篇之题旨历来众说纷纭,如"刺时不亲迎"说,"刺鲁桓公"说,"新婿亲迎"说,"新娘想象"说等。然从《著》诗基调出发,对全文文义进行梳理,根据史实背景对当时亲迎礼进行考索,同时结合《诗经》中其他篇目,细究"充耳"这一配饰的特点,发现《著》诗并非为刺不亲迎之诗。而从《著》诗诗歌特点出发,分析其艺术手法、句法及虚词运用情况,《著》诗为待嫁新娘等待新郎亲迎时想象所作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8.
《诗经》中的重言词是古今诗经学和语言学饶有兴味的话题,本文则是从新的角度,以周代礼乐文化为背景,运用统计学、语言学、民俗学、文学、美学等方法,对《诗经》文本进行综合考察,发现重言词具有统一多变性,从而提出正变规律说,旨在探求重言词正变的发生及关系。  相似文献   

9.
《世说新语》刘注引有《诗经》、《毛传》、《毛诗故训传》等《诗经》类文献,刘注引用的各条《诗经》类文献与今传本《诗经》类文献对应来看:完全相同的只有4条,其余11条均多少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需要具体的分析。刘注引用的《诗经》类文献是毛诗系统的,不是齐、鲁、韩等三家诗。考察刘注引用的《诗经》类文献,有助于学术上甚至是学术史上某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相似文献   

10.
<正>"风骚"这个词在今天差不多等同于"放荡"和"轻浮"。然而,风骚的本义却与放荡、轻浮一点也不沾边儿。它最初的意思是《诗经》与《楚辞》的并称。因为《诗经》中有"国风",而《楚辞》中最著名的篇章是《离骚》,"国风"与《离骚》是《诗经》和《楚辞》的精华,所以古人取国风的  相似文献   

11.
《春秋》2017,(6)
正《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一部古代典籍。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里指明,多识鸟兽草木之名,为学习《诗经》者之一益。上世纪20年代我国卓越的史学家、语言文字学家吴秋辉研究《诗经》,十分重视识草木鸟兽之名,他认为借助诗人所托兴之草木鸟兽,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诗之命意。他曾说:"学《诗》者,必先于鸟兽草  相似文献   

12.
朱志德 《湖湘论坛》2006,19(2):58-59
无论从古籍记载的楚国文化系统和《诗经》的关系来说,还是从屈原作品的精神内容和手法形式对《诗经》的继承而又有所发展来说,《楚辞》都密切接受了《诗经》的影响,二者的承传关系是显而易见的。在当时,《楚辞》作为一种新文学样式,可以看作是《诗经》和《汉赋》之间的一种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13.
<诗经·晨风>"山有苞栎,隰有六驳"中"六驳"一词,大致有猛兽说、树木说、色彩说和动作说四种."六驳"是指高大的梓榆树,是表示妇女品行高尚的象征体.  相似文献   

14.
<正>《周礼·地官·大司徒》:"以保息六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礼记·乡饮酒义》也说:"民知尊长养老而后能入孝弟;民入孝弟,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奉养老人,既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治国安邦之倚重。当下,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问题,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的一项长期战略任务。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必须以健康为基本前提。因此,医养结合成为当下中国  相似文献   

15.
刘超 《同舟共进》2013,(7):54-58
与"五四",与罗家伦、杜威、毛泽东的关系在上世纪的中国,方东美堪称一位满身故事的奇人。他生在桐城世家,幼承庭训,3岁读《诗经》,12岁就读完了"十三经",从小深沐中国传统诗教的熏陶。1917年,方东美年十八,考入金陵大学哲学系。当时有位留英博士上课讲《诗经》。开  相似文献   

16.
洽国如治水,因而"堵"、"疏"之争,是治国方略之争,而不是治水方法之争. 北大乐黛云教授回忆汤用彤先生,讲过这样一件往事:1957年初,汤老先生有一次提到《诗经》中的一句诗:"谁生厉阶,至今为梗".她不知道是哪几个字,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汤先生很惊讶,说你《诗经》都没看过一遍,连《诗经》里面这两句最普通的话都不知道,还算是中文系毕业的?乐黛云答是没看过,上学的时候成天搞运动,而且她是搞现代文学的,老师没教过这个课.后来汤先生解释,"厉阶"即"祸端","梗"是"灾害".这句诗出自《诗经·桑柔》,全诗的意思是哀叹周厉王昏庸暴虐,任用非人,人民痛苦,国家将亡.  相似文献   

17.
《诗经》中的修辞问题是研究汉语修辞学的重要源泉。本文以《诗经》中同义词修辞为例,研究了语境临时同义词和语境词汇同义词的古汉语学运用。在研究中,我们认为确定《诗经》修辞同义词的主要依据是《诗经》中的近义词、类义词和词汇同义词。《诗经》修辞同义词主要由叠咏修辞同义词、连文修辞同义词和对出修辞同义词组成。研究修辞问题,对修辞的形成基础和作用的研究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也做出了总结和解释。  相似文献   

18.
处于"汉学已往,唐学未来,绝续之交"的北朝,沿袭了自古以来的采诗、献诗制度。《诗经》对该时期的文和诗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而此时已成熟并发达的墓志铭,特别是女性墓志铭,在女性评价思想方面显受"后妃之德"的影响,在语体方面、表现形式上、表现手法上都受《诗经》的影响。在思想领域受《诗经》影响的背景下,北朝上层女性对《诗经》有一个良好的自觉接受。  相似文献   

19.
统观《诗经》中写到“狐”的九篇诗歌,《诗经》狐意象可以分为原生态的、象征性的和艺术化的三个层面,但三者的关系十分密切。相关诗篇所蕴含的民俗文化、宗教意识和审美情趣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20.
在以农耕为主的中国古代社会里,作为农产品的茶,具有汤饮、蔬食和药疗的重要作用。陆羽在《茶经·六之饮》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诗经·豳风·七月》有"采茶"之载;《神农百草经·卷一·上经》有"苦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