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根据‘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和党的现状”,“必须正确运用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克服离开党的正确原则的各种错误思想”。毫无疑问,按照《决议》的精神去办,改变思想战线涣散软弱  相似文献   

2.
“凡在反腐败问题上表现动摇,或不愿反腐败的领导干部,都要坚决将其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这是湖北省委书记蒋祝平在该省反腐倡廉工作会议上强调的。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坚持发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更需要我们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政治尘埃和政治微生物对党员干部的思想和党的肌体的侵蚀,才能克服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消除腐败现象,我们党才能更加坚强,更有战斗力,才能担负起领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导重任。  相似文献   

4.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党的优良作风之一,我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功的经验:始终坚持目的与标准的统一;始终坚持民主化与实事求是的统一;始终坚持制度化与领导示范的统一;始终坚持科学化与艺术化的统一.认真总结这些经验,能够确保党的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在新时期写下更加光辉的篇章.  相似文献   

5.
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清除党内各种错误思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提高党的战斗力的有效方法。我们党建立70多年来,自觉地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不断清除自身沾染的政治灰尘,保持了党的肌体的健康,带领全国人民不断取得革命和建设的新胜利。但是,近年来,在大家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探索搞市场经济的新路子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部门、一部分同志忽视和放弃党的优良传统的问题。党内缺乏积极的思想斗争,不能认真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在一些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中,好人主义盛行,民主生活会不触及确实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自我批评谈情况,相互批评谈希望”。这种现象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那样:“当前更需要注意的问题,我认为是存在着涣散软弱的状态,对错误倾向不敢批评,而一批评有人就说是打棍子。现在我们开展批评很不容易,自我批评更不容易。”(《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89页)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同志根据我党建设的历史经验和现状,强调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很好运用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武器,使我党的这一优良作风和传统得到坚持和发展。他指出:“不搞批评和自我批评一定不行,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90页)一、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状和原因充分认识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现状、原因,是搞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前提。改革开放以来,从总的方面来说,党内民主气氛的确比较好,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得到了发扬。但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也反映到党内来,给党的建设带来一定难…  相似文献   

7.
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常振亮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下,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带着这个问题,记者最近采访了曾长期做党务工作的林蔚然、郑广智、苏平等三位离休老同志。他们抚今追昔、感慨良多、坦诚直言、各抒己见,充分表达了对党的一...  相似文献   

8.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实现党的十八大制定的宏伟建设蓝图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需要我们进一步继承和发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新办法、新思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我们在实践中遇到的许多困难、阻力,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发扬和人民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作风,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群众打成一片;为了保证党的肌体和党员的思想不受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的侵蚀,保证党的队伍团结一致,必须继续坚持和发扬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物质产品不很丰富的现状和繁重的经济建设的重任要求我们必须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以保证和促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健康、顺利开展.在新形势下,进一步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9.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 ,我们党创造了伟大的业绩 ,创立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随之也形成了许多优良传统和作风 ,这就是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 ,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的作风 ,这些作风体现了我们党特有的品质 ,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我们的党正是长期坚持和发扬了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 ,才能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党的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仍然是我们加强党的建设 ,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武器 ,我们要结合新的实际 ,让党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自省"、"讽谏"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文化渊源。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以及革命导师对革命活动中运用批评、自我批评实践的指导,为党形成"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可供借鉴的经验总结。作风伴随着党领导革命进程的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逐步形成,特别是延安整风运动的开展,使这一作风得以最终确立。在领导革命的实践中,党的重要领导人从多个方面对"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了系统阐发和总结,揭示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11.
继承和发扬早期共产党员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邵维正北京和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在党的创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早期共产党员的所作所为,给我们以许多启示。(1)共产党人要有理想和信念,要有奉献精神,为真理去奋斗献身。早期的共产主义小组成员最初接受的是无政府主义...  相似文献   

12.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各项工作和斗争实践并不是简单地照章办理预先确定的方针政策,人们随着急剧变化的形势改变认识的现象经常可见,右的和"左"的错误也在较短时间内多方面相继发生,然而党对错误觉察之快和纠正效率之高,是民主革命其他时期不能比拟的。历史证明,批评和自我批评作风的发扬光大,是中国共产党走向全面胜利不可或缺的依托。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七大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重要的会议。中共七大不仅郑重地把批评和自我批评确立为党的优良作风,同时还就其重要性、目的、出发点、态度等作出具体阐述。中共七大上所作的这项历史性贡献本身就体现了党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同时也表明这项优良作风已经成为中国共产党执政必备的锐利武器,对于当前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的奋斗目标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有78年的历史了。78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在其发展壮大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优良传统和作风。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加以全面了解、正确认识、科学对待、努力实践,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一、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就要全面了解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内涵极其丰富。但是由于出发点不同,着力点不同,我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注意强调不同方面的内容,因而人们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了解又往往是不充分的,不全面的。早在1945…  相似文献   

15.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加强党的建设的一个法宝,在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贯彻群众路线和全面深化改革中具有重大而现实的意义。每一个社会人都无法回避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不仅是政治命题,也是人生话题。中国自古重视修身养性,倡导“闻过则喜”、“一日三省吾身”,并把“文死谏、武死战”作为道德追求。西方文明素有思辩的传统,推崇公开的辩论和批评。基督教认为思过自省是通向美德和上帝的途径,忏悔成为其最重要的宗教行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对毛泽东的批评与自我批评理论进行了修正性的继承与发展,主张在指导思想上,要坚持"有错必纠"原则;在实际操作上,要站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定性,不主张采取运动形式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在制度规范上,强调建立民主监督机制。邓小平不仅敢于对毛泽东晚年的过失、错误开展批评,也敢于自觉地进行自我批评,使批评与自我批评无禁区、无盲点,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理论。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同志在河北参加省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解决党内矛盾的有力武器,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大胆使用、经常使用这个武器。  相似文献   

18.
正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在党的发展和建设上发挥着巨大作用。然而,时至今日,这一作风在有些地方有些部门变味了、走样了,或碍于情感,流于形式;或别有用心,居心叵测。近日,重新阅读西柏坡的文献,发现两封电报,其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令我们今天许多人汗颜。  相似文献   

19.
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更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拿起批评与自我批评武器,积极开展党内思想斗争,在我们党的建设上历来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从这个角度讲,它又是实  相似文献   

20.
<正>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标志着我们党在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走向了成熟。在政治上,党通过延安整风,使全党团结在毛泽东的旗帜下,实现了党的空前统一和团结。在思想上,党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把毛泽东思想写入了党章。在组织上,党形成了一支高举毛泽东旗帜的久经考验的政治家集团。党的七大在党的历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党后来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指明了正确方向、开辟了正确道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