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窗口行业《服务忌语》有哪些?北京市,上海市、铁道部、国内贸易部、卫生部、邮电部、中国民航总局与光明日报社提出了窗口行业普遍适用的50句“服务忌语”:1、嘿!2,老头儿;3、大兵;4、土老冒儿;5、老黑;6、你吃饱了撑的呀!7,谁让你不看着点儿;8。嫌...  相似文献   

2.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1,(19):70-70
谁有钱 有3个富人在比谁有钱,一个说:“我家每人一辆宝马!”另一个说:“我家佣人都开宝马!”最后一个说:“我天天扶老奶奶过马路。”其他两个人异口同声:“大哥,还是您有钱呐!”  相似文献   

3.
近日。我读了刊载的《“笑廉不笑贪”现象之计论》一文,感慨万分。本来嘛,“笑贫不笑娼”的风气已够可怕了,没想到,还要出个更可怕的“笑廉不笑贪”来。这倒使我想起了邵道生先生的那篇《可怕的“羡腐心态”》的文章来,他在该文中说:对腐败,谁都说它臭,谁都时它恨,谁都说它祸国,谁都——不过,若  相似文献   

4.
幼儿园镜头一: 宽宽和小可在玩具角为一个玩具争执起来——“我先玩!”“不行,我玩好了给你玩!”谁也不让谁。过了一会儿,只听到“哇”的一声,小可咬了宽宽一口,还边哭边说:“是他不让我先玩的!”  相似文献   

5.
“官话”也应有“忌语”这里所论的“官话”,并非是一种独立的语言,也不是官方通用的普通话,只不过泛指为官者说的话而已。毋庸讳言,时下,在我们的少数官员中,“官言无忌”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日“凶”。把公仆与主人的关系本末倒置,对群众语言生硬,盛气凌...  相似文献   

6.
<正>早晨,初春的阳光晃醒了我,恍恍惚惚中听见有人在说话,提到了“中国布依戏艺术之乡”“中国民族文化之乡”……我一下子就精神起来,谁在说我的名号?仔细一听,原来是家里人在向游客介绍我。你问我是谁?我叫册亨。我还是“中国糯米蕉之乡”“中国油茶名县”“贵州省森林城市”……入选“全国森林康养基地”“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等。  相似文献   

7.
赵菊梅 《廉政瞭望》2013,(21):66-67
人们大多认为袁世凯老奸巨猾、饱经世故,张作霖不过是“一介武夫”而已。在与袁世凯交往期间,张作霖也总是见谁跟谁说:“我是一个武人,不懂政治。”其实,张作霖是善于搞政治权术的。正如他对号称“小诸葛”的杨宇霆所说的那样:“军队的事情,我不如你,但是要说玩政治,你们都玩不过我。”  相似文献   

8.
信仰与作风     
泰戈尔说,信仰是个报晓的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当人类仰望星空、憧憬未来、思考人生的时候,就开始有了信仰。从某种意义上说,信仰决定了“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信仰回答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  相似文献   

9.
笑话一组     
《党课》2010,(6):128-128
蛇、蚂蚁、蜘蛛、蜈蚣聚在一起搓麻将。8圈之后,烟抽完了,大家便商量让谁去买烟。蛇说:“我没脚,我不去,让蚂蚁去。”蚂蚁说:“蜘蛛八只脚,比我的多,让蜘蛛去。”蜘蛛说:“我的脚再多也比不过蜈蚣大哥呀,让蜈蚣去吧。”  相似文献   

10.
阔天地在基层,源头活水在实践。当前,新闻战线正在深入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这一活动必须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三个“谁”,三位一体,相得益彰,只有明确了“我是谁”,方能回答好“为了谁”、解决好“依靠谁”。  相似文献   

11.
《党的建设》2011,(6):63-64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刊登顾兆农的文章说,现在,“我是谁”这个问题,对有些人来说,已经有点弄不清了。在一些人看来,“我”就是某某长、某某总,水平总比别人高,能力总比别人强,站得总比别人高,看得自然也比别人远,所以,我说你听,我说你做,似乎是天经地义。坐公交。挤地铁,踏自行车,在农贸市场里跟菜贩们讨价还价。  相似文献   

12.
终生读书     
因为父母是教书匠,家里书多,我也就从小爱看书。有一次我给弟弟讲“那托”,父亲很奇怪,听了一会儿,哈哈大笑,原来是我把三太子哪吒读成了“那托”。那年我刚上小学,就敢大着胆子翻看《封神榜》和《西游记》了。解放前,我在重庆南开中学读初二时露过一次脸。国文老师讲袁枚的《祭妹文》,有这样的句子,“你死我葬,我死谁埋?”老师说作者是受了《红楼梦》的影响,问谁读过这部书?班里有半数同学举手。又问谁会背葬花词?举手的只剩我一人。老师叫我起立背诵:“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相似文献   

13.
党建与人才/2002/10、11前些时,社会上曾流传这样一个顺口溜:“你不说我,我不说你;你若说我,我必说你。”这也是近年来许多人对待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典型心态。在这些人看来,谁都不敢保证自己没事,而不让别人说自己的最好办法就是不说别人的事,只有不说别人的事,才能保证别人不说自己的事。市场谈判都可以搞“双赢”,批评为什么不行呢?深入分析这种对待批评的心理,不难发现,这是一种典型的变异批评心态。因投鼠忌器,害怕拔出萝卜带出泥而只好心照不宣了———咱们大家都有事,谁也别说谁。以这样的心态,怎么能开展正…  相似文献   

14.
“绝缨”这个典故出自汉代刘向的《说苑&#183;复恩》。某目,楚庄王宴请群臣,日暮酒酣,大家都醉了。忽然,殿上的火烛灭了,有人偷偷拉王后的衣裳,王后扯断了这人的帽缨,然后对庄王说:“刚才有人拉我的衣裳。我扯断了他的帽缨,赶快点烛看看这家伙是谁。”可庄王反而宣布说:“大家要尽兴饮酒,谁的帽缨不扯下来,表示他还不够快活!”  相似文献   

15.
幽默一束     
谁笨丈夫对妻子说:“我在路上遇到一位同事,他给我借一毛钱。”“你借给他了?”“嗯,我借了十元给他。”“笨蛋!他自己说只借一毛  相似文献   

16.
突出谁?     
不管从事什么活动,都有一个“突出谁”的问题。办展览,谁的照片大,谁的照片多,就是突出谁。在云南省建国50周年成就预展中,有许多行业领导人的照片大且多。这在各地都是司空见惯的。人们早就见怪不怪。可是,云南省委书记令狐安看了预展,不以为然,说:“我和省长...  相似文献   

17.
丁华乾 《当代党员》2006,(11):51-51
据《史记》载,魏文侯曾问扁鹊:“你们三兄弟中谁最善于当医生?”扁鹊回答说:“长兄医术最好,中兄次之,自己最差。”文侯说:“可以说出来听一听吗?”扁鹊说:“长兄治病,是治于病情未发作之前,中兄治病,是治于病情初起之时,而我是治于病情严重之时。”  相似文献   

18.
开心一刻     
《廉政瞭望》2011,(17):70-70
未必 在公交车上听到一大约8到9岁的男孩对旁边的小女孩说:“谁说不能预测未来,至少我能知道以后我的孩子姓什么,可是你就不同了,你的孩子姓什么还是未知数呢!”那小女孩不假思索地大声回了一句:“哼哼,那是!但是,我的孩子肯定是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未必了哟!”  相似文献   

19.
2014年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又适逢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此时再议焦裕禄精神的现实意义显得尤为重要。长期以来,总有人说英雄人物太过高远,难以学习。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没有找好学习的载体。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发起了“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大讨论,这三个“谁”构成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规律的“金三角”,是新形势下贯彻群众路线必须深入研究回答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20.
应聘     
“我来的目的是想学吹萨克斯,作为交换,我可以教画画。”杰尔米尼向几十名到会者解释道。坐在他旁边的男士接着说:“我喜欢社会学,有人能帮我吗?我自己嘛,善于修理木器家具,你们中有谁感兴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