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第一,要坚定不移地相信党,相信群众。每个干部长期以来的政治思想、工作作风表现如何,为执行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谋过多少好主意、出过多少好措施,为民做过多少好事、实事等,党和群众的心里都有杆秤,都是称得准、评得公的。如果忘记了相信党、相信群众,经不住腐朽思想的诱惑,搞起什么贿赂、宴请等拉选票之类的违法违纪活动,就辜负了党和群众的信任,有失干部的根本职责。这些歪门邪道非但帮不了你的忙,良而让党和群众对你能否进入领导班子,打上一个大大晌问号。  相似文献   

2.
一些地方把群众工作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是点到了政治工作的穴位。 开展群众工作在战争年代是领导干部克敌制胜的法宝。谁的群众工作做得好,谁就有安身立命之处,谁就能转败为胜,谁就能从胜利走向胜利。那时候,大家抢着做群众工作。正因为抢着做群众工作,所以很多人会做群众工作。  相似文献   

3.
谁优谁廉,听群众的最保险。这不是我的发明,而是我们党多年来干部工作行之有效的一条基本经验。谁违背了这条基本经验,就会出错出丑甚至误事。眼下就有一例。  相似文献   

4.
唐剑锋 《实践》2013,(9):55
党中央提出,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这“三观”,是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党的形象和战斗力的反映。
  领导干部是否有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直接表现在思想上、作风上、世界观上,因此人民群众可以直接看到、听到、感受到。在这“三观”上,谁都无法作假掩饰自己:你是什么人,就会有什么表现;你有什么思想,就会做出什么选择。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就像一块试金石,一个党员领导干部是不是金子、成色是多少,都会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相似文献   

5.
《党课》2007,(4):34-35
一是解决好“相信谁”的问题。共产党人相信谁?唯有相信人民群众,这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决定的。一方面,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人民群众的忠实代表和主心骨,这是中国人民经过历史和现实的反复检验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另一方面,作为执政党,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又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党来自人民,植根于人民,党员领导干部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群众赋予的,离开了人民群众,党将一事无成。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都应该明白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既然我们共产党人是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人民群众的公仆和勤务员,怎能不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怎能不关心人民疾苦、体察群众情绪?要知道,如果背离了人民的意志,我们这个公仆就理应被辞退;违背了群众的意愿,我们这个代表就应该被罢免。只有相信人民群众,时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6.
李延国 《奋斗》2013,(6):14-15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也是党执政兴国的生命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适应新形势下群众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始终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作为县级党委,必须坚持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认真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努力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工作上贴近群众,成效上惠及群众。  相似文献   

7.
侯元 《实践》2013,(9):8-9
"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是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需要深入思考和认真回答的重大问题。我们党在长期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坚持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其核心要义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各项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基本工作方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党的基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党的群众路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 《党建》2014,(5):1-1
正搞好教育实践活动,说一千道一万,还得看解决问题。如果领导干部弄不清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如果"四风"问题蔓延开了又得不到有效遏制,就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就会像一把无形的刀,隔断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盯住作风问题不放,从小事做起,从具体事情抓起,让群众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有的  相似文献   

9.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为了群众为出发点,以群众满意为落脚点,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能搞成自我教育,内部循环。谁最清楚群众需求?是广大群众。那么,党员干部必须走进群众,联系群众,迈入群众家中,深入职工中间,走进百姓的圈子,体验其境况,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把他们心窝子里的话掏出来,掌握他们的所思所想所盼,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起来更有针对性。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1,(21):7-8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贯彻党的群众路线,集中起来就是要回答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要始终站稳群众立场,考虑问题、安排工作,都要以群众需要为第一信号,以群众呼声为第一选择,以群众满意为第一标准,更好地为群众立言、为群众谋利。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实践当成最好的课堂,  相似文献   

11.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密切党同人民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是每一名共产党员思想与行为的最高准则。通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认真思考和践行"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进一步增进了同群众的感情、拉近了同群众的距离,进一步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每个干部都应当自觉按照党的要求,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在解决四个问题上下功夫。一是解决好思想认识上“为谁干”的问题。党的干部应该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党的事业、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然而有些干部在“为谁干”的问题上摇摆不定,利益的天平时常向着个人利益方向倾斜。群众观点、公仆意识淡薄,不愿了解和反映群众的愿望,缺少带领群众克服困难,发展经济,共同致富的热情和勇气。不求进取,贪图安稳,工作缺少动力和主动。…  相似文献   

13.
《党课》2011,(20):47-47
194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愚公移山》讲话中指出,人民大众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上帝。刘云山2011年7月6日在全国文明办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关于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几点思考》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如何对待人民这个“上帝”问题。人民是“上帝”,就应该平等对待群众。  相似文献   

14.
谭德宝 《先锋队》2013,(9):31-31
坚持走群众路线,关键是要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这是获得最广泛最可靠最牢固的群众基础和力量的源泉。涉纪信访工作是一条连接干群关系的纽带,工作能力的高与低、质量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影响到基层的稳定。要树立服务群众观念,强化服务群众立场,扎实地走出一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涉纪信访之路。  相似文献   

15.
我叫史小雨,今年53岁,从1995年4月开始,在武陟县西陶镇西陶村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17年,这期间体验了农村工作的艰难,体会了农村干部的艰辛,长期在农村摸爬滚打,我深深感悟到:群众心里有杆秤,谁轻谁重心自明,如果你能把群众的事当事干,敢于吃亏,不怕吃亏,群众就把你当人看,群众就会与你心连心,  相似文献   

16.
作风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民心问题,领导干部作风好,党在人民群众中就有凝聚力和号召力,党的执政基础就稳固;反之,领导干部作风不好,就会脱离人民群众,失去人民群众的信任,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动摇,党的执政地位就有丧失的危险。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发展稳定的繁重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十八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人民、造福人民,党才能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党的理论也只有最终惠及广大群众,才能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利器。为此,建阳市在推进理论进基层工作中,牢固树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宣讲理念,立足“为民务实”,扎实转变作风,努力化解理论宣讲普及讲什么、谁来讲、为谁讲、怎么讲、讲得好、哪里讲等“六难点”,使党的创新理论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受到基层群众的普遍欢迎。  相似文献   

18.
江泽民总书记在今年“5·31”重要讲话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国以民为本,党以民为基。如果党群关系紧张,失去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我们党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因此,在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上,我们必须居安思危,要有忧患意识,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群众工作,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远与人民群众心连心,使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为此,必须做到“四个坚持”。一、坚持把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相似文献   

19.
正党的群众路线,既是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又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路线和根本政治路线。能否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到底,贯彻始终,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关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关乎我们党的生死存亡。人民群众与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官员们究竟谁是"父辈",谁是"子辈",也就是说究竟谁养育了谁,谁成就了谁,谁决定谁的命运,这是社会历史观上长期争论不休的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作为党的生命线和一大法宝,其重要性、时代价值以及基本要求等已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广泛认同,然而在实际行动中要践行好群众路线,还必须对"谁是群众?""谁来监督?""谁来评价?"等极具操作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否则在实践行动中就可能会出现偏差,削弱群众路线实践活动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