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友情评刊     
《北京支部生活》2008,(12):71-71
2008年《北京支部生活》策划与选题连续受到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阅评小组的高度好评。 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报刊阅评与管理信息》第4期评价说,《北京支部生活》推出的“浪起潮涌30年”专栏,选择了关系时代变革、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为主题,寓意深刻,是一次不错的选题和成功的策划,提示人们只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  相似文献   

2.
今天,我阅读了《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的一篇文章——《京城“最美清洁工”》,介绍了海淀区环卫工人李成友的事迹。这让我好像又看到发生在北京去年“7·21”大暴雨中,李师傅面对堵塞的下水管道,毫不犹豫地趴在积水中徒手清淘下水道雨箅子的情景。正是这定格的镜头,感动了整个北京。  相似文献   

3.
友情评刊     
作为《北京支部生活》杂志的老朋友、热心读者,我时刻关注着杂志的蜕变和成长,每期杂志一到手,我就会抽出时间认真阅读。在这些年的工作中,它是服务指导我们支部工作的一本实用手册,早已成为了我的良师益友。2014年第四期刊登的《朱彦夫:一个老兵的三场战斗》这篇人物通讯,让我读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看完朱彦夫的故事,我强烈地感觉到,老人的背后,矗立着我们的民族之魂、兴国之魂。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把《北京支部生活》杂志当做了我生活中的一个朋友、工作上的一位导师,细细品味其中“传道,授业,解惑”,受益匪浅。近日,拜读第6期《梨园新晖》一文,感想良多。  相似文献   

5.
我是朝阳区高碑店村党总支书记支芬,今天来参加《北京支部生活》创刊50周年座谈会,心情非常激动。因为,我终于有机会代表全村父老乡亲和279名党员,当面表达对《北京支部生活》的感情。这些年来,《北京支部生活》对高碑店村的党建工作、经济发展、和谐建设等方面的关心、帮助和服务,如果用“良师益友”来形容,我感觉还有点远,在我心目中,《北京支部生活》就是我们基层党员的“娘家人”。  相似文献   

6.
时光如梭,我转眼间到组织部工作已有三年多的时间。还记得来组织部的第一天,熟悉组织工作就是从阅读《北京支部生活》等一系列党内刊物开始的,尤其是《北京支部生活》以其内容丰富、贴近基层、科学实用的特点让我倍感亲切。现在,《北京支部生活》已经成为我每月必读的刊物,每当在工作中没有思路的时候,总习惯地翻一翻手边的《北京支部生活》,找找灵感。  相似文献   

7.
案头放着厚厚的一摞《支部建设》杂志,这是我多年搜集起来的,六七年来,我把《支部建设》拿回来,总是爱不择手,反复阅读。闲来无事看看,有种常翻常新的感觉。我认为:一本好的杂志总会有几个很有特色的、令读者喜爱的栏目,我读《支部建设》就有这样的心情。我不仅爱读《支部建设》的诸多栏目,我更喜欢读“正反鉴”这个小栏目。“正反鉴”这个小栏目,在《支部建设》上可谓风格独特、别具一格,它的文章虽小,但读后余音缭绕,给人留下的回味是永久的,启示是深刻的。一正一反两篇小文章,犹如两面高悬的明镜,照得善恶分明。善———…  相似文献   

8.
弹指一挥间,到组织部门工作已经五年之久的我,刚来时,由于党建工作经验不足、党务知识缺乏系统学习,工作中常常受挫。正当迷茫困惑之时,主管部长递给我一本《北京支部生活》,说:“没事多看看,对工作会有帮助。”从此,我就成了《北京支部生活》的忠实读者。  相似文献   

9.
《支部生活》是我最喜爱的党刊之一,是指引我健康成长、帮助我进步的良师益友。 我出生在一个革命干部家庭,父亲对我非常严格。自上大学以后,我就一直积极要求入党,但始终没能如愿。一天晚上,父亲拿来一本《支部生活》对我说:“好好学一学,革命的道理,入党的条件,看一看就明白了。”从那以后,每逢《支部生活》出刊,我总是迫不及待地抢一本如饥似渴地阅读,党刊使我思想有了进步。工作不断取得成绩。后来,学校党组织让我担任申请入党人小组的组长,负责申请入党人的工作,这下我的积极性更高了。每次活动前,我都要从《支部生活》中找材料,组织大家学习。《支部生活》上有个栏目叫“申请人园地”,这个栏目中的文章贴近申请入党人实际,非常适合我们学习使用。  相似文献   

10.
我在职时经常阅读《北京支部生活》,她曾给我的工作起到了不小的指导作用。当时我曾给刊物写过稿件,还获过奖。在我离职之后,阅读《北京支部生活》的机会相对少了。直到今年年初,我在老干部活动中心又看到了《北京支部生活》,发现她与以前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报道内容更丰富了  相似文献   

11.
从2005年到组织部门工作以来,我就成为《北京支部生活》的忠实读者。三年多的时间里,是《北京支部生活》伴随着我,一步一步地了解组织工作,熟悉组织工作,热爱组织工作。  相似文献   

12.
转眼间,《北京支部生活》已经伴随我走过了四年的风雨,是她伴随着我由一名普通学生走上高校教师工作岗位,伴随着我由一名学生党支部书记走上了一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岗位。2004年6月的一个晚上,当我主持完学生党支部成员大会的时候,我把几十本沉甸甸的《北京支部生活》赠送给了即将毕业的学生党员,“赠人以言,重于金玉”,我郑重地表示:希望《北京支部生活》能够伴随我们一直走下去,希望她成为我们每一位党员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3.
值此《北京支部生活》50年华诞,我谨代表北京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向《北京支部生活》表示热烈的祝贺、衷心的感谢和诚挚的祝愿。祝贺《北京支部生活》50年发展壮大、50年广受好评;感谢《北京支部生活》50年来为国企党建鼓与呼,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良师益友、知心朋友;祝愿《北京支部生活》再创辉煌、事业长青。  相似文献   

14.
正我是一名有21年党龄的党员,在办公桌上始终放着《共产党员》杂志,学习阅读《共产党员》成为我工作生活中的一件无法替代的乐事。我清晰地记得,看到的第一本《共产党员》杂志是1991年在东沟县工商局大东工商所,老所长王长宽每到所支部学习会时,都会从当月的《共产党员》杂志上选出一篇上级文件或典型经验,领着所里的党员干部学习,那时我还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当1996年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后,支部给我定期发放《共产党员》,我如  相似文献   

15.
前几天,我看到了刊登在《北京支部生活》第2期上《王小谟和他的“领航人生”》一文,我感触很多。  相似文献   

16.
程曼珍 《前线》2008,(10):59-59
“文革”前,我作为北京《支部生活》的年轻记者,在市委大楼《前线》编辑部对门办公,就接触过《前线》。“文革”中《前线》被迫停刊。“文革”后很长一段时间,《前线》没有复刊,而是由市委于1980年创办了理论刊物《学习与研究》。1993年8月,我从《支部生活》调到《学习与研究》任主编兼社长。1994年下半年,市委决定,将《学习与研究》恢复《前线》刊名,我被任命为前线杂志社社长。  相似文献   

17.
友情评刊     
作为《北京支部生活》的铁杆粉丝,每期杂志到手我都如饥似渴地品读每一篇文章。权威政策解读、基层党建经验、模范人物风采……无不让我这个围企宣传工作者如获至珍。一篇篇富含“给养”的文章,大大拓宽了我的视野,更让我深受启迪、成长进步。  相似文献   

18.
最初结识《支部生活》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记得我是在姑姑家最早看到《支部生活》的,因为姑夫是村里的党支部书记。当时,我还把姑夫读过的十几册旧《支部生活》带回家阅读,至今这些老期刊我仍珍藏着。  相似文献   

19.
读编往来     
张绍文:《北京支部生活—北京老干部》的栏目设计得比较符合老同志的需求,几大板块内容丰富,尤其有关离退休方面的信息,更贴近老同志的生活实际。值得一提的是,杂志开设了"友情评刊"专栏,我觉得非常好,促使读者通读全刊,细细品味,从中获益。对杂志社的这一做法,我非常赞成,并且会积极参与。李艺兰:每次收到《北京支部生活—北京老干部》杂志,我都认真  相似文献   

20.
我是1997年改行做党务工作的。当时的情形我记得特别清楚:从“孩子王”变成了党务干部,对支部工作不知从何下手。就在我一筹莫展的时候,老书记拿来一本《北京支部生活》对我说,这里边会告诉你支部工作怎样开展,书记怎样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