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并保持长久不变,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核心,是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实现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重要举措。本文重点对成都推进"长久不变"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思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正>开篇的话人们常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曾是中国农民追求的最高境界。土地与农民如此息息相关,谈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土地是绕不开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土地仅仅是作为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资料而存在,却忽略了土地其实是农民最重要的财产和资源。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这就包括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财产权、集体资产收益股权。如何将这些权  相似文献   

3.
财产权利视角下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居民财产权利是居民对财产的选择权,他可以选择占有财产或不占有财产,可以选择授予或不授予他人对财产的使用、收益、处分的权力。它是居民最基本的一项人权,国家权力不得侵害。从党的十七大报告"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入手,分析我国居民财产权利的现状,指出国家权力对居民财产权不应该干涉太多,而应当切实保护居民财产权利。创造国有民享的经济权利,扩大居民地权。从而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4.
薛艳丽 《唯实》2008,(2):62-64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要“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论断。这一论断内涵丰富、充满新意。那么,什么是财产性收入,增加财产性收入意味着什么?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有多少?如何让群众拥有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对此,笔者将解读统计调查数据,领略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风景,拓展积累百姓财富的渠道。  相似文献   

5.
"财产性收入",这个统计学上的名词,随着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时变成了热词。中央提出这一重大举措的深刻含意何在?应该怎样创造条件,让老百姓的钱包更丰盈?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6.
快速提升群众财产性收入是建立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说法,内涵丰富、新意十足,具有重要的意义。该提法是党中央"藏富于民"治国理念的体现,不仅有利于增加百姓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生活,而且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营造稳定环境,完全切合了民众的需求和愿望。在当前形势下,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除了从根本上要发展经济外,还要进一步完善相关产权制度,拓宽各种投资渠道,包括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城市居民房地产以及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等。  相似文献   

7.
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缩小收入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的不公平,不利于让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发挥积极效果,相反可能使其成为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的源泉.政府应树立"藏富于民"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8.
拥有财产性收入是民众共享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利于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缩小收入贫富差距,构建"橄榄型"收入分配结构,促进社会和谐.我国当前收入分配尤其是初次分配的不公平,不利于让民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一政策发挥积极效果,相反可能使其成为新一轮贫富差距拉大的源泉.政府应树立"藏富于民"的现代公共财政理念,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从根本上解决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9.
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障碍因素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财产性收入是我国农民收入的四大构成部分之一,不仅对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事关社会公平等重大问题。目前我国农民财产性收入呈现出不足与不均并存现象,不仅绝对数量少,与城镇居民差距大,而且分配不均的问题也比较突出。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除城乡居民财产分布的差异之外,还包括农村土地、集体资产管理、农村金融等方面的制度障碍,以及财产性收入的自我强化机制。因此,为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要在拓展农民收入来源渠道、夯实财产性收入来源基础的同时,重点通过推动土地、金融、税收等方面的制度创新,为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10.
对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重大创新,也是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重要举措。政府要从法制保障、政策体系和市场环境等方面创造条件,让财产性收入成为全民化财源,使更多群众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1.
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腾 《学习论坛》2009,25(11):64-67
我国现阶段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迅速,但仍存在数量不足、增速不稳、来源不多和差距较大等问题,其根源在于现实中仍存在源泉障碍、思想障碍、制度障碍和基础障碍。为此,就必须发展经济、加强教育、完善法律、改革制度,筑牢基础,创造条件,让更多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2.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因其内涵丰富,新意十足,与老百姓关系密切,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笔者想谈谈对此的浅见。一、"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涵义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四部分构成,按照占比大小分别是:工资性收入(工资等)  相似文献   

13.
发展资本市场,推进“财产性收入”大众化,是落实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的“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战略性要求的重要途径。采取推进“职工持股计划”、开发投资连结型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企业发行小额股票等重要措施,让广大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实现以城市带动农村、以工业带动农业,吸收失地农民参股,发挥农业加工企业的作用,把广大农民也纳入资本市场网络,分享“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这就是要广大群众广开财路,让更多的人成为中等收入者.但是我们既要正视财产性收入对提高居民收入的正面作用,也要认识和防范其可能加剧贫富差距所产生的负面效应.因此,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人,必须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遏制财产性收入分配不公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厚朴 《党课》2007,(12):86-89
党的十七大报告在党的文献中首次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一时间,“财产性收入”这一新表述成为流行语.财产性收入问题更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也体现了藏富于民的思想,是遏制贫富差距扩大的有效途径之一,有利于增加百姓财富,能使大多数人成为中等收入者,有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各级党委、政府应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  相似文献   

17.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这不仅能有效解决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也对根治三农问题,完善农村承包制,加快城镇化建设有着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实现农民财产权利的客观要求(一)来自农村承包制的要求现行的农村承包制,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  相似文献   

18.
王东京 《前线》2008,(2):38-38
要让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有两个重要前提:一是保护私人财产;二是允许财产参与分配。如何让更多人拥有私产,对大多数普通劳动者来说,劳动收入只够养家糊口,没有积累,何来财产可言?中央说,要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比例。是的,要让更多的人拥有财产性收入,必须让低收入者增收,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人数。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重大决策,更是民生大计、富民良策。这意味着老百姓的收入不光来自工资,国家还将创造条件增加其多元化收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老百姓必将越来越多地得到实惠,共享我国改革发展的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强调,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是党中央在我国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日益增长的情况下,提出的推动经济社会进一步繁荣发展、改善居民收入结构、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中央对增加群众多元化收入、让更多群众分享发展成果的关注和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