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息即熵     
“信息是熵的相反数”或“信息就是负熵”,这一论点在学术界广泛流行,似成定论。事实上,信息不仅不是负熵,恰恰相反,信息是熵。 一 “信息就是负熵”的始作俑者是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维纳在其数学名著《控制论》中写道:“我们把它定义为信息量的量,是通常在类似情况下定义为熵的那个量的负数。……  相似文献   

2.
书讯两则     
《人生世事来回想》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和书海出版社共同出版。该书是以诗歌形式创作的一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箴言书。作品分为“展望”、“敬业”、“情操”、“淡泊”、“清廉”、“律己”、“自省”、“家庭”、“人际”九大部分 ,共由168首诗组成。它的内容 ,针对不同的身份、不同的职业、不同的社会或家庭角色 ,涉及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 ,涉及人们的思想情感、道德修养 ,涉及人们的为人处事、社会交往 ,每一首诗均选取特定的视角来阐发道理 ,引导读者探索人生真谛 ,追求真善美的至高境界。该书作者崔光祖同志 ,长期从事党政领导…  相似文献   

3.
《党政论坛》2009,(18):1-1
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社会的复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交往的发展与相互依存的加深,推动了人的“类”意识的具体化和现实化。“地球村”是对社会交往全球化的形象描绘。在交通、通信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人员、物质、信息、资金的流动性大大增强,不同行为体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程度不断加深,  相似文献   

4.
追溯历史,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力具有紧密的本质相关性。在全球化、社会转型、现代性与信息化的时代境遇中,产生了新的社会交往形式和交往异化,对社会活力的激发构成严重挑战,重新审视其相关性更具有了新的时代意义。通过探讨社会活力的内涵及其与社会交往的关系、社会交往对激发与提升社会活力的功能作用,可以看到,新的时代挑战并没有消解和颠覆社会交往与社会活力的内在逻辑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文明”一词在我国出现得很早,起码在《易经》和《书经》里就出现了。唐朝孔颖达指出, 所谓“文明”就是“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可见,古人认为文明的起源是和文字或文章的出现相联系的。我国古代文明的概念已经具有与蒙昧、野蛮相对的意思。《易·乾·文言》中有这样的话:“见(现)龙在田,天下文明”,把文明和比较稳定的农业经济、社会开化联系在一起。我国清代戏剧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更有“求辟草昧而致文明”这样的话。可见当时社会“文明”涵义之一斑。但是,“文明”一词在古今中外的涵义却不一样。一种指的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阶段,即由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再到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指私有制出现以后的时代,所以它是相对蒙昧和野蛮而言的。另一种文明的涵义等同于文化,把古代东方文化又叫古代东方文明;把物质文  相似文献   

6.
牛力平同志在《灌输原则要坚持,具体方法应改进》一文(见本刊今年第3期)中认为,“灌输在人们的生活里无处不有。一个人一生都在不停地接受着他人的灌输、社会的灌输、各种各样的灌输”。显然,这种观点把灌输等同于教育,等同于社会政治信息的传播了,是对灌输涵义宽泛化的理  相似文献   

7.
在注重“自我利益”、强调“等价交换”的市场经济时代,加强对个体利他行为的研究对于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教育工作,很有必要。 就社会因素来说,利他行为的发生是社会环境多因素、多变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要受到个体赖以生存的社会生活、教育培养以及家庭熏陶等因素的影响。社会生活包括许多方面: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人们发生着强有力的影响,社会的改革进程、社会的发展程度都会影响到人们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同时,党风、民风也有巨大影响作用,党风不正、腐败严重,会使人们对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  相似文献   

8.
《法学研究》一九八二年第五期刊登了丛文辉同志关于《“青少年犯罪”不是法律概念》的文章。读后,有些不同看法,特提出与作者商榷。 (一) 研究“青少年犯罪”是不是法律概念,首先涉及到对“青少年犯罪”如何认识。“青少年犯罪”是人们通过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概括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它是人们接触了大量的青少年进行违法犯罪的社会现象以后,形成的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概括的一个新概念。这一概念的产生和所以能在我国社会生活和司法实践中,被  相似文献   

9.
随着世界高科技的迅速发展,一门新兴的尖端科学——模糊逻辑与模糊控制理论应运而生,并迅速应用于工业控制。近来日本又应用这门新学科开发出大量的模糊控制产品,德国、美国等国家也不甘落后,奋起直追。由于模糊产品不仅使用方便,而且“善解人意”,大大方便、美化了人们生活,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宠儿。 早在1965年,美国著名控制论专家查德根据控制中要模拟人脑思维方法,综合了数学、计算机和思维学而创立了一们新兴学  相似文献   

10.
蒋萌 《民主》2007,(4):45-45
“干部下乡.四菜一汤”.这是过去人们对公差接待的“标准印象”。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如今干部们的差旅开销、接待费用也在水涨船高。一些人借机损公肥私。公款吃喝玩乐。更成为社会一大“众矢之的”。近日,财政部发布了《中央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差旅费管理办法》、《中央国家机关会议费管理办法》和《中央国家机关出差和会议定点管理办法(试行)》三项新规定,自然引起了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1.
从布劳的《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一书中理解其构建的社会交往微观结构,其实质是一种交换行为。布劳所处的时代背景、理论渊源都对其理论的产生、发展方向具有影响,从社会交换的基本原理、交换过程理解个体如何在社会环境下凭借个体间的交往实现生存的优化。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为着领导,必须有预见”,“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毛泽东在七大的报告和讲话集》,中央文献出版社1995年4月版第202、203页)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增强预见性,是新时期提高领导者素质的重要方面。 一、适应时代要求,高度重视预见 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预见。《礼记·中庸》篇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就是在为统治者的重大活动进行预测所作记录的基础上产生的。今天,时代要求我们比以往  相似文献   

13.
信息时代下的“认知茧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信息爆炸时代中个体认知的"信息茧房"会给获取信息的个体造成视屏障碍。西方学者桑斯坦在《信息乌托邦》一书中指出,人们由于习惯性地将自己包裹在由兴趣引导的信息领域,从而像生活在"茧房"中,这样一种现象即称之为"信息茧房"。在网络发达的当今时  相似文献   

14.
《经济·社会·科技——1984年世界形势评述》是世界观察研究所继《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社会》一书之后,又一部论述“持续发展社会”的著作。它向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 世界经济仍处于严重危机之中。作者认为,这次危机与三十年代的经济危机有很大不同,其根源在于资源逐渐枯竭。世界经济年增长率已由一九五○年至一九七三年的百分之五下降到一九七九年至一九八三年的百分之一  相似文献   

15.
品「学」     
张军才 《民主》2011,(6):51-51
“学不可以已”是荀子在《劝学篇》中的千古名训,规劝人们“学习是不能停止的”。孔子《礼记·中庸》中说:“好学近乎知。”是在告诉人们:“爱好学习就接近‘智’。”在一个知识爆炸、日新月异的年代.仔细品味“学”的意义,的确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6.
方蕴华 《理论导刊》2001,(10):53-55
一、“国风”——恋爱的浪漫时代恋爱婚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诗经》“国风”中男欢女爱的自然质朴的爱情表达式,我们不仅能深刻体会到闪现其中的鲜活人情人性,而且还能准确地把握那个时代恋爱风俗的演绎变化及多元婚姻文化的发展脉络。据谢晋青《诗经之女性研究》一书统计:《诗经》中有关妇女问题的作品已达85篇之多,其中恋爱诗最多,描写女性美、女性生活诗次之,再下来就是反映婚姻生活和失恋问题的作品。尽管中国文学中不乏大量描写男女之情、婚姻恋爱之作,但是和西方同时期作品相比,中国文化仍是一个压抑爱的…  相似文献   

17.
只要对“文革”十年造成的文化断裂还有点记忆,面对上升时期(1976—1986)电影取得的成就,人们就不能不激动。十年摄制近千部影片。标志着中国电影新的发展水平的优秀之作,从不同侧面反映、表现了我们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一批光彩照人的银幕形象走进千百万观众的心灵。至于电影观念的进步、电影结构和电影语言的拓展、电影形态的丰富,不仅与那“百花凋残,万马齐喑”的十年不可同日而语,也是“文革”以前的年代所不能比拟的。今天电影艺术已成为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们精神境界的提高产生重要的影响。最近,上海《文汇报》和《中国电影时报》举办的“新时期十年电影奖”得到了电影界人士和广大读者、观众的广泛而热烈的支持。  相似文献   

18.
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与思想政治工作关系的讨论中,有部分同志认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只会给经济生活带来好处,对政治生活则会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这种认识是值得讨论的。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第82页)一般商品经济原则和规律在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中的反映,就是要求平等、民主和自由。这些要求在以自给自足的  相似文献   

19.
网络和手机作为信息社会的基本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支撑了整个信息社会.在信息社会中,人们之间的交往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这一深刻变化的重要现象是人们的交往方式从过去的单一实感交往变成了实感性交往与虚拟交往相互作用的交往.交往环境和方式的变化,使道德对于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的约束条件发生变化,从而使社会道德规范出现新的情况.网络交往方式的快速发展与相对滞后的网络道德建设之间的矛盾,成为今后我国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20.
一、历史进程是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的辩证统一关于历史进程,马克思主义认为,历史是有规律的,推动历史前进的根本力量是生产力与生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人们的“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2页)“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的生产和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506页)。马克思的论述概括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这种对历史的解释,可表述为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