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不断强化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使我国众多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情况产生了明显变化。本文使用房租收入比、房价收入比和房价房租比三个基本指标,对2010-2012年浙江省11个地级城市的住房市场进行了横向对比和动态分析,发现多数城市房租收入比基本稳定,租房负担处于可承受范围内;房价收入比下降,家庭购房压力仍然很大;房价房租比回落,房地产泡沫有所收缩。房地产调控政策效果显著,但政策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抑制房价与增加收入需并举,以降低居民购房压力;重视城市与人群差异,以增强住房保障政策针对性;规范住房租赁市场,以引导租房居住模式;大力拓展投资渠道,以实现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
自2008年10月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调控采取"救市"措施以来,除二手房市场成交量活跃外,一、二级市场的成交量和交易价格并没有明显的回暖迹象.本文从中央和地方政策背景出发,分析当前政府在房地产市场调控上的政策变化对市场预期及参与者行为的影响,论述了政府"救市"的政策效应及房地产市场的后期走势,同时以杭州市为例概括了2009年房地产市场发展的一般特征和各级市场供需变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共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管理,不断探索房地产市场管理新模式。经过60多年的发展,我国房地产市场从计划性福利分房、住房商品化向"购租并举"的方向发展,党和国家通过"去库存"、"限购令"等调控政策保障市场稳定运行,创新了房地产市场的管理方式,完善了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我国房地产市场管理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4.
《党课》2011,(9):4-5
当前.社会各方面十分关注房地产价格走势。这是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问题。中央加强房地产调控的目标是明确的,决心是坚定的。应该看到,随着房地产调控政策的深入推进.市场供求矛盾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5.
《实践》2013,(4):12
在中国快速的城镇化过程中,房地产调控必将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能指望一两个政策,一年两年就把多年积累的问题一下都解决。但从长远来看,供求平衡是大趋势,供求结构更合理,最终才能让更多的人住得起、买得起房。根据2013年工作总体部署,今年要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其中,今年城镇保障性住房基本建成470万套,新开工630万套。  相似文献   

6.
文章把我国对房地产行业调控的政策划分为四个阶段,并分析了每次调控政策对地方政府、房地产商、购房者三大主体的影响。我国房地产市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现已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整体走势是在震荡中快速上升。房地产行业带动了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但是也积累了大量的泡沫。在愈加严格的房地产调控下,房地产相关利益集团的博弈成为了政策改变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房价是政府和百姓共同关注的话题。为了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稳定发展,房地产调控政策接连出台。但在房地产政策的执行过程中,政府官员、房地产商以及购房者具有不同的认知和行为方式,导致政策执行阻滞现象发生。应通过协调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落实房价问责制等减少政策执行阻滞。  相似文献   

8.
崔浩 《党课》2006,(9):64-67
从2003年开始,国内一些大中城市的房地产市场出现了价格上艿长过快、投机炒房过热现象,由此也拉开了国家对房地产市场进行宏观调控的序幕。经过近三年的调控,尽管房地产投资增长和房价上涨过快的势头初步得到抑制,但仍存在少数大城市房价上涨过快、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矛盾突出、房地产市场秩序比较混乱等问题。今年5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建设部等九部委《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矧》(“国六条”实施细则),再次对调控房地产市场提出了相应政策。随后为严格贯彻“国六条”实施细则,深圳市政府发出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调整住房供应结构稳定住房价格意见的通,勘,出台了10项新政以调控暴涨的楼价,被称为国内第一个地方房地产调控实施细则。北京市建委和北京市规划委也根据“国六条”的相关内容制定出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出台都反映出我国对房地产市场的宏观调控已经走向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市场化调控。  相似文献   

9.
房地产价格的上涨是一种长期趋势,税收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应注意把握调控时机和调控力度.从税收政策目标看,不应以打压房价为目标,而应以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有序发展为目标,并应在课税对象、税制结构、税负水平和征收管理上进行重新设计,最终建立起全新的、健全的房地产税收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党课》2014,(2):41-41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明确表示,2014年要继续抓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和监管工作,同时传递出三个政策信号:更加注重分类指导,探索发展共有产权住房和强化市场监管。  相似文献   

11.
中国房地产市场管制产生的原因在于房地产市场存在缺陷,管制目标是规范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弥补市场缺陷、优化配置房地产资源、保持房地产价格平稳、保证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  相似文献   

12.
自2002年以来,中央政府对房地产市场出台多项政策进行调控,但总体政策效应不够理想。文章以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为例,在论述我国房地产政策出台的背景、相关政策内容及效应后,细致分析了现阶段影响我国政策效应的主要因素,即政策质量问题、决策民主化问题及政策执行主体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生怀 《学习论坛》2007,23(10):50-52
对农民的估计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对农民的估计要把握三个方面的基本问题:一是"农民不能代表自己的利益";二是"农民利益有两个方面";三是"农民认识问题有自己的方式方法"。将这三方面的基本问题统一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去,就能达到正确估计农民的目的,从而有利于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相似文献   

14.
正2016年被认为是楼市去库存的关键一年。宽松的政策环境带来一片暖意,贵州省房地产市场迎来了持续而密集的政策利好机遇期。去库存是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之一。化解房地产库存,既要化还要解,如何消化库存压力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政策来解决问题,贵州正在破解这一难题。正确理解去库存房地产行业举足轻重,从四个数字可一览:房地产占贵州省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30%左右,加上建筑业税收,占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的50%左右;房地产占地方固定资产投资的22%  相似文献   

15.
《福建理论学习》2011,(12):47-47
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的根本途径,是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内在要求,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当前,必须进一步扩大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落实和完善调控政策,加快健全长效机制,坚定不移地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  相似文献   

16.
读者之声     
利益失衡:呼唤法律调控袁剑英我国的改革开放已取得举世震惊的伟大成就。但是,一些背离改革目标的现象也逐渐出现。利益失衡(包括不同人的收入及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失衡)就是其中之一。我国改革初始阶段运用政策启动和调控改革的必要性及其伟大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但政策规定往往很原则,容易被一些人钻空子。目前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已经确立,法制环境已基本建立的条件下,有必要逐步加强法律调控,通过法律调控来保证公平与效率处在同等位阶,以克服利益失衡的现象。这就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坚持人道主义原则。人道主义原则是社会…  相似文献   

17.
政府不仅要对房地产市场施以必要的调控,还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完善,规制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理顺政府与房地产在经济和政治层面上的利益关系,是搞好房地产调控的前提。房地产调控的核心是房价,政府既要通过金融、财税等手段调控房价,又要对暴利行为实施严格的监管和处罚,并构建起稳定合理的房价形成机制。地价是房价形成的基础,构建稳定合理的房价形成机制必须对现行的土地储备、供应等制度实施变革。  相似文献   

18.
<正>据悉,相关部委已经开始积极准备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以配合可能推出的房地产新调控政策。一位知情人士称,楼市新调控政策将在三季度出台,四季度看到效果。一位曾参加过住建部组织的"国十条落实情况座  相似文献   

19.
2010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调控楼市政策。宁夏房地产市场仍然呈现出开发增长强劲、房价持续上涨的态势。一、近年来宁夏房价运行轨迹(一)2006-2010年,宁夏房屋销售价格出现较快上涨,年均增幅6.7%。近年来,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旨在刺激经济、扩大市场需求的调控政策。随着政策效果逐步显现,宁夏房地产市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开发投资情况看,宁夏房地产开发额逐年递增,总量不断扩大。2006年,宁夏房地产开发投资76.94亿元,2008年突破百亿大关,达117.59  相似文献   

20.
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改革取向下,市场是唯一的核心概念——政府是市场调控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是市场竞争主体,市场是调控客体。因此,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只能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而定位,也完全有可能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而定位。1、中观调控职能。这是由地方政府作为中观调控主体所决定的。中央政府出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经济快速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均需地方政府实施具有相同调控效应的中观经济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