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理论与当代》2008,(7):60-64
1940年秋的一个上午,延安马列学院专门派4名同志到杨家岭接毛泽东同志来作报告。当他们走到延水河桥头时,正好碰上迎面走来的毛泽东同志。毛泽东同志打量了来接他的4个人,严肃认真地说:“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才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算不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不要接接送送。  相似文献   

2.
《实践》2013,(11):41-41
在延安时期,曾经发生过“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的故事。当时,毛泽东到各个干部学校给学员作报告,经常是安步当车,不让接送。1939年秋的一天,他去马列学院作报告。从学院到毛泽东的住地杨家岭有四五公里,中间还横着延河水。当走到延水河桥头时,毛泽东碰到迎面走来接他的四个人。毛泽东打量了一下说:“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  相似文献   

3.
郑淑芬  李凯 《奋斗》2013,(6):28-29
正1940年秋,毛泽东对专程到杨家岭迎接他去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的邓力群等4位同志意味深长地讲:"从杨家岭到马列学院,才十里八里路。二万五千里长征都走过来了,这几步算不了什么。我又不是不知道,不要接接送送。我们要养成一种新的作风:延安作风。我们要用延安作风打败西安作风。"  相似文献   

4.
1939年初秋的一个上午,毛泽东要从住地杨家岭去马列学院作报告。两地相距约八九华里路程。考虑到安全等问题,马列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启龙、副院长范文澜特意派教育处长邓力群、教育干事安平生、宣传干事马洪和韩世福 4人去接毛泽东来作报告。   4人只走了一半路程,刚跨上延水河桥头,就和毛泽东相遇了。他们纳闷:主席为什么来得这么早 ?毛泽东忙问:“你们 4人风风火火的,要干么子去 ?”   由于没赶到出发地去接毛泽东, 4人甚觉难堪。邓力群急忙向主席解释说:“学院领导派我们来接主席,可我们来晚了,很不像话。”   毛泽东摆摆…  相似文献   

5.
毛泽东的幽默故事八抬大轿1939年秋,毛泽东去延安马列学院作报告。院党总支书记张启龙、副院长范文澜让教育处长邓力群、教育干事安平生等四人去杨家岭接毛泽东。他们走到半路时遇到毛泽东,便说:"学院领导派我们来接主席。"毛泽东听后说:"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  相似文献   

6.
1939年秋,毛泽东要到马列学院作报告。学院派四个人前去接毛泽东。学院离毛泽东驻地杨家岭十来里,四个人走到中途,碰上匆匆而来的毛泽东。当毛泽东得知他们的来意后,他杨起手说:“这样做有点不好,一个人作报告要四个人接,要不得!要不得!”又问:“四个人抬的轿子呢?你们是不是抬轿子来接我呀?”“下回呀,跟你们领导说,再加四个人,来个八抬大轿,又体面又威风。要是还有人,再来几个鸣锣开道的,派几个摇旗呐喊的,你们说好不好?” 大家都笑了,毛泽东也笑了。  相似文献   

7.
据报载,安徽省一贫困镇持有“大哥大”的干部有27人.装配一个“大哥大”需要上万元,每年使用费也需要数千元.这样这个贫困镇仅“大哥大”一年就需要耗费数十万元.目前,这种讲排场、比阔气的风气普遍存在.“不管哪一级,都想坐奥迪;不管官多大,都坐桑塔纳”.下基层必先打招呼,使之有所准备.认为陪同的人越多,接待的规格越高,自己脸上越光彩.这不禁使我想起1939年毛泽东批评迎接他前去作报告的同志的一番话.那年秋天,毛泽东要到离住杨家岭5公里的马列学院作报告.学院领导派了4个人去接他,走到半路,毛泽东迎面而来,当他得知这4个人是到杨家岭  相似文献   

8.
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杨家岭礼堂专门为马列学院作了“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的长篇报告(论思想意识修养部份)。当时我在马列学院二班学习,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刘少奇同志。  相似文献   

9.
遵义会议前后,当时一名忠实执行王明“左”倾路线的同志曾指责毛泽东:你懂什么马列主义?山沟里还能出马列主义?(大意)毛泽东确实是在山沟里长大的。也确实在山沟里长期斗争,但毛泽东并非没有读过马列,早在1920年他就读过《共产党宣言》。那位同志的话却深深刺激了毛泽东,他一到延安就“发愤”读马列,这并不只是为了争口气,更重要的是因为中国革命实践的需要。这样,他“发愤”攻读马、恩、列、斯的著作及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书。马列原著方面,他几乎搜集了当时国内出版的所有著作。他读过(资本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  相似文献   

10.
据《党的文献》记载: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征粮会议,突然大风暴雨降临,一个炸雷把延川县县长李彩云击死。消息传开后,一个农民说:“打死个县长顶个啥,把毛泽东打死才好哩。”当时陕甘宁边区公安部门进行了追奋,毛泽东听到后说:  相似文献   

11.
正从延安时期邓力群按组织安排接刘少奇去马列学院讲课时开始,二人结识,此后,刘少奇的言行对邓力群的影响很深,邓力群也深受刘少奇信任,并且曾在刘少奇身边工作,二人之间结下了深厚友谊。刘少奇论修养的报告深深影响邓力群1937年邓力群到延安后,进中央党校边学习边工作。1938年5月5日,在马克思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时,中共中央在延安成立马列学院。邓力群被调入马列学院。学习了三个月  相似文献   

12.
《湘潮》1994,(2)
光辉的足迹 历史的丰碑──毛泽东四次来衡阳追记衡阳市委党史办衡阳,这座千年古城,湘南重镇,早在中国共产党创建时期,就留下了毛泽东的光辉足迹。从1921年到1927年,毛泽东曾4次亲临这里,传播马列,建立党团,考察农运,播下了革命火种.培养了大批革命中...  相似文献   

13.
李琦 《学习导报》2014,(3):8-11
2013年12月3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的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更好地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他强调指出:“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毛泽东把马列哲学的学习、领悟和运用当做“看家本领”,正是首先建立在潜心研读马列经典著作基础上的。我们从毛泽东研读马列经典著作四个具有独创性的方法,即以学功课的方式来读、当作“工具”来练习使用、结合读历史来读、在与实践相结合中学,来看他是如何“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的。  相似文献   

14.
1944年6月,陕北延安。夏日的气息,使这个本来就充满生机和活力的革命圣地,更显得热火朝天。一天晚上,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专门在杨家岭设宴.欢迎从抗日根据地前线回来的两位贵宾英国朋友迈克尔·林赛(中国名林迈可)和他的中国妻子、山西人李效黎。周恩来副主席和夫人邓颖超在门口欢迎。紧接着,身材高大的毛泽东主席出现在林迈可夫妇面前。毛泽东首先表示慰问,然后对林迈可说:“你来中国,帮助我们打日本人,我们是很高兴的,我们感谢你的努力!你还能和我们一起过艰苦的生活,这是很不简单的!”会见之后,宴会在大礼堂里开始…  相似文献   

15.
在延安杨家岭,听讲解员讲述这样一段往事。 抗战时期,著名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回国慰劳抗战军民,分别来到重庆和延安。他先到了重庆。蒋介石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花800块银元在重庆最好的酒店为他摆了一桌“接风宴”。之后,陈嘉庚又到了延安,毛泽东也非常热情地招待了他,并请他吃了自己亲手种的菜。这一顿饭,只花了1.5元钱。  相似文献   

16.
前不久,我收到青年毛泽东特型演员李光彩创作的一首诗歌。这是展示他“建党大业”情的一首四言诗。诗文如下: 湖南一师,有个润之。 目光深邃,救世情痴。 十月革命,送来新知。 运用马列,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17.
在抗日战争即将胜利的时候,毛泽东邀请黄炎培、章伯钧、左舜生、褚辅成、傅斯年等6位国民参政员到延安访问。1945年7月2日下午,黄炎培一行6人应约到杨家岭访问毛泽东主席并参加欢迎宴会。 宴会分两桌举行,和毛泽东同  相似文献   

18.
初抵延安时坐冷板凳陈伯达号称理论家、中共中央一支笔。他担任毛泽东的政治秘书30多年,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马列学院副院长、中央政治研究室主任、《红旗》杂志总编辑,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任中央文革小组组长,成为舆论总管。1967年1月,陶铸被打倒后,他升为第四号人  相似文献   

19.
刘建明 《奋斗》2012,(1):62-62
1941年6月3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的杨家岭小礼堂召开边区联席会议。下午正开会时.突然下起暴雨.一个炸雷击断了礼堂的一根木柱.坐在附近的延川县代县长李彩荣猝不及防,不幸触电身亡。同一天.一位农民饲养的一头驴也被雷电击死了。这位农民逢人就说:“老天爷不开眼,响雷把县长劈死了。为什么不劈死毛泽东?”  相似文献   

20.
论作风     
何谓“作风”?有关辞书上的解释是:人们在思想、工作或生活上一贯表现出来的态度、行为。事实上,在现实生活中,“作风”一词的外延已远不止此,人们不仅用它来褒贬某个具体的人,而且还用来评价一个集体、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其原因就在于“作风”不仅是公众关注的对象自身形象的直接展示,同时也是其内在品质的折射。人们往往据此作出自己的判断和取舍。抗日战争期间,华侨领袖陈嘉庚率团到国内访问,他先到国统区,国民党用一顿800大洋的盛宴来款待他;他后到延安,毛泽东则用几元钱的家常饭为他接风。从这一件小事上表现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