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的建设》2007,(5):46-46
汉朝:贪腐官吏子孙禁做官汉朝官吏的贪污受贿犯罪活动种类愈加繁多,大致有受财枉法、监守自盗、挪用公款公物,卖官鬻爵等。法律对贪污  相似文献   

2.
观看了《一心为民的好书记郑培民》、《扭曲的人生——李真贪污受贿案剖析》两部电教片后,对如何做人、做官、做事感触甚深。两个为官者,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两条不同的人生之路,形成极其鲜明的对比。一个一生为民,永远活在百姓的心中;一个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上了“断头台”。“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  相似文献   

3.
“送故”相对于: “迎新”来说,最初涵义本指我国古代官吏迁代之时的一种必然手续和礼仪。“送故”即送别去职官吏, “迎新”即迎接新任官吏。这种官吏的“送故”、“迎新”的手续和礼仪,只能产生在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之后。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由中央政权统一任免官吏,才有去职者和新任者的交代关系,“送故”、“迎新”,活动的频繁与多少,视官吏的任期长短而定。此制一经产生,必然会带来劳扰;劳扰之外,还必然产生礼仪之外的物质馈赠,成为官吏贪污受贿的重要途径和额外役使下层及剥削百姓的手段,不仅原来的礼仪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送故迎新”亦变成了各级官吏在法定的俸禄之外获得社会物质财富与劳动力的途径与方式。  相似文献   

4.
所谓宦囊,是指做官时所得的财物。宦囊的丰俭,往往说明一个为官者贪腐还是清廉。  相似文献   

5.
正纳谏,即指受谏者采纳忠言,多指君主接受臣下进谏。《晏子春秋》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齐景公喜好身边宫女着男装,于是都城里的女人都穿起了男子的衣服。齐景公派官吏禁止这件事,说:女子而男子饰者,裂其衣,断其带。尽管如此,仍不能禁止。齐景公向晏子询问其原因,晏子说:你在宫内让女人穿这样的衣服,却在宫外禁止这样做,好比"悬牛首于门,而求买马肉也",您若禁止宫内的女人这样穿戴,宫外就没人敢这么做了。齐景公采纳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代,选拔官吏充实官僚机构,是加强封建国家统治效能和扩大统治基础的重要环节。春秋战国之际,基本是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以后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扩大官僚机构的需要,从汉朝开始才有了正规的官吏选拔录用制度。两汉时期选拔官吏的主要形式是“察举”,就是皇帝责成中央和地方的高级官员察访所属的基层官吏及士民,把所谓品德高尚,才干出众的平民或下级官吏  相似文献   

7.
关于反腐倡廉的断想李焕旺一中国封建时代的不少开国之君,看到前朝政权倾覆的教训,也曾提倡过肃贪倡廉,象明朝的朱元璋,曾提过"杀尽贪官"的口号。立国之初,中央六部官员贪污受贿日趋严重;各地州县官吏贪污受贿、化公为私之风日炽。迫使其严刑峻法、立纲振纪。即便...  相似文献   

8.
身后给子孙留下什么?是钱财、地产、还是其它?人们认识不同,做法也各有所异。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往往并未给子孙留下丰厚的财产,有的甚至是囊空如洗,身无一物,却为子孙留下了一身清白。史载:南北朝时的徐勉,曾历任侍中、尚书仆射,“虽居显职”,却“不营产业,家无蓄积”,俸禄均赐族中贫穷及生活困难者。“门人故旧”皆劝其应给子孙留点财产,徐勉却答曰:“人遗子孙以财,我遗之以清白。子孙才也,则自致辎軿(指有帷幕之车,借指生活富裕);如其不才,终为他有。”(《梁书·徐勉列传》)隋朝房彦谦,“家有旧业”,且为官多年,财产富足,但他把“所得俸  相似文献   

9.
正国家公务员考试,简称为"国考"。在古代,"国考"叫科举,秦汉魏晋时尚无科举制度,故又附会为"察举"。秦朝懂法律者才有资格做官在秦朝,做官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一定家资;二是要会书写、懂法律;三是年龄须"壮年"以上,至少要17岁之后才有担任官吏的资格。萧何勤奋好学,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因此得以重用,这是秦朝因懂法而提拔的实例之一。当然,秦代还有军功爵制、分封制、世袭制,等等。统一六国以后,爵官分离,有爵位者未必做官,做官者亦未必  相似文献   

10.
一、开发传统道德中与官德要求有关的并具有现实意义的资源我国历代都十分重视吏的道德品质。早在夏朝就有所谓的“夙夜惟寅 ,直哉惟清”的政治清廉思想。西周时 ,更是接受了夏商两代后期由于官吏失德而毁政亡国的教训 ,在选拔官吏时特别强调道德品行 ,以“六德”(知、仁、圣、义、中、和 )、“六行”(孝、友、睦、姻、任、恤 )作为选拔官吏的法定标准。秦朝的职官管理制度也十分注重官吏的道德品质。秦律中规定了“五善”与“五失”的考课原则 ,对官吏的道德品行进行考察。汉朝时伴随着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 ,礼义道德教化被置于治国的首位…  相似文献   

11.
正在早几十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里都爱供奉福禄寿三星。这里面可以看出,历来含蓄的国人还是有不含蓄的一面。比如,这仨位爷里面那个身穿大红官服,头戴高冠,骑在一头梅花鹿上的禄星得到追捧,这潜台词就是"加官进禄",期待子孙做官啊。纠结的是,很多人仇官,又想做官。比如官员或者家人出了事,无论事由,往往会招来民间一片倒彩。但一个刚刚在网上骂官员的年轻人,很可能转身就去参加公务员考试。即使明知道把握不大,仍会去考,因为公务员还是他就业的最佳抉择。历史学者张鸣于是总结说,同样是这些百姓,对于官却也有特别多的个人期待。  相似文献   

12.
正汉朝建立之后,制定了比较高的俸禄标准。特别是中高级官员俸禄比较丰厚。汉元帝时,著名贤臣贡禹曾在上书中描述他家经济情况的变化。他说未做官时,他家虽然有百亩田地,但是衣食不赡,生活困苦,做官之后情况就截然不同了:"禄赐愈多,家日以益富,身日以益尊。"西汉的俸禄形式是比较现代化的,不再像战国和秦那样用粮食支付,而是主要以铜钱支付,也就是实现了货币化。清官贡禹在做相当于中级官员的"八百石"官时,月收入是九千二百钱。  相似文献   

13.
做官·读书     
江南尘 《奋斗》2006,(6):57-57
读书才能做官,即便在旧官场上,不识之无的人。也往往被冷遇。现在,想做官,读书是必要的硬件.没有文化连村长也难以当选。我想,现在值得关注的,是那些做官后,是不是还在读书?现在有“读书做官论”,为什么没有“做官读书论”?  相似文献   

14.
自隋代实行科举制选拔官吏"以来历朝历代官吏大都是读书之人。追寻他们的历史故事,捧读他们留下的诗文,发现其中不少人是官场的"另类"翘楚,做官不"作秀",堪称真俊杰,让人浮想联翩,追思久远。唐代大诗人白居易29岁考进中士走进国家官吏队伍。37岁任左拾遗,后因得罪权贵,竟站着"中枪",被贬为江州司马,又相续出任忠州等三处刺史。他是多次异地交流的官员,深知民间疾苦和社会黑暗,可应然秉承"兼济天下"之宏志指陈时政,反对腐败,还创作了大量的反  相似文献   

15.
王蒨 《共产党人》2007,(13):25-26
杨震(?~124年)字伯起,弘农郡华阴县(今属陕西)人,东汉中期著名学者。因他从小好学,博览群经,被士人誉为"关西孔子"。他50岁开始做官,历任荆州刺史、东莱太守、涿郡太守、太仆、太常、司徒、太尉等职。杨震居官20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从不接受私人请托馈赠,也不为子孙后代置产业。他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在他的言传身教下,子孙们蔬食布衣,简朴好学,从杨震至重孙杨彪,一门竟有四人官至太尉,成为京都名族。杨震的事迹,感人至深,历代传诵。  相似文献   

16.
我国历史上,统治者为了澄清吏治,减少营私舞弊现象,对官吏任职及科举考试采取回避制度。总的原则是:亲属不得在同一地区或同一部门做官,一般文职官员不得在原籍或寄籍担任职务;科举考试时,考官子弟一般不得参考,若要参考,必须另行编场,由特派官员监考和评阅试卷。回避制度对于遏制营私舞弊起了积极作用,今天看来,仍有可取之处。  相似文献   

17.
陆凌 《学习导报》2011,(24):30-30
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的思想、行为和发展方向,往往受父母言传身教的影响。给子孙留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子孙的未来。  相似文献   

18.
品行是内在素养、人格魅力、道德水准的外在表现。做人讲品位,做官重品行。品行端正的领导干部做人有底气,做事硬气,做官有正气。不仅能干好工作、推动事业,还能影响一批人、带出好干部。相反,如果品行不端,就可能引发贪污受贿、买官卖官、失职渎职等违法乱纪行为。这样的领导干部,纵有上天揽月之术、下海擒龙之能,于党于国又有何益?从近年来查处的领导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看,腐败分子走上犯罪的道路,大多是从品行上出问题开始的。所以说,领导干部的品行确非小事,是一件关系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是领导干部最需要的本事,不能轻视,更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9.
板桥霜 《廉政瞭望》2014,(13):74-74
在早几十年的时候,很多人家里都爱供奉福禄寿三星。这里面可以看出,历来含蓄的国人还是有不含蓄的一面。比如,这仨位爷里面那个身穿大红官服,头戴高冠,骑在一头梅花鹿上的禄星得到追捧,这潜台词就是“加官进禄”,期待子孙做官啊。  相似文献   

20.
康熙惩腐奖廉文/韩映南清代的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治国有方,社会出现了兴盛之势,被史学家称为“康乾盛世”,这与他们惩腐奖廉,从严治吏分不开。康熙即位时,贪污腐败成风,吏治十分混乱。尤其是高级官吏贪污受贿,腐化堕落,民怨沸腾,危及朝廷。他深感问题严重,下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