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邓小平1980年3月到1981年6月期间关于起草、修改《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的九次讲话以及同意大利记者法拉奇的谈话要点,这些珍贵材料充分印证了邓小平为我们党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做出的不朽的贡献.在认定毛泽东同志晚年错误性质的前提下,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功和过.毛泽东同志晚年发动的“文化大革命”,是犯了“打倒一切、全面内战”的错误.这是全局性的长时间的错误,给我们党和国家造成了灾难性影响.为此,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已成为当时全国的“热点”问题.邓小平同志从维护毛泽东历史地位出发,提出要正确认识毛泽东同志,首要的是认定毛泽东同志错误的性质,这是正确评价毛泽东的前提条件.邓小平同志指出,尽管毛泽东晚年犯了发动”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但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性质与林彪四人帮的问题性质不一样、林彪四人帮是反党集团,利用毛泽东发动的“文化  相似文献   

2.
“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邓小平同志“坚决顶住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执著的科学态度,领导全党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赢得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赞赏和拥护。此后的10  相似文献   

3.
从粉碎“四人帮”之后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由于“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所造成的严重恶果的影响,国内外出现了一股“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当时,对毛泽东的评价,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中国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的功过问题,也“关系到我们党和国家以往的历史和今后的发展全局问题。”1978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形成的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承担起这项艰巨的历史使命。面对这股狂风恶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和平与发展时代的产物。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在继承中有发展,在发展中有继承。要继承毛泽东思想,首先就必须科学地总结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在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时,对如何评价毛泽东,如何总结毛泽东思想,多次发表讲话,为决议的起草和顺利通过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决议》对毛泽东的历史功绩和他晚年的错误作出了客观的分析与评价,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毛泽东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对毛泽东思想进行了科学的总结,把毛泽东思想的内容归纳…  相似文献   

5.
要提高全党对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水平,首先要提高对这一理论的认识水平、从历史与逻辑的结合上搞清邓小平理论与毛泽东思想的关系,对于提高对邓小平理论的认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这个问题上,有两种错误观点必须纠正。有人因为邓小平是在纠正了毛泽东晚年错误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就认为邓小平理论同毛泽东思想是对立的。这种观点的错误,是没有能够正确地区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同“毛泽东思想”这两个概念,把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错误看作是“毛泽东思想”或“毛泽东思想”的组成部分。因而把邓小平对毛泽…  相似文献   

6.
《湘潮》1993,(12)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一百周年诞辰。毛泽东同志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他为中国革命和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邓小平同志曾经高度评价说:“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这丝毫不是什么夸张,毛泽东思想培养了我们整整一代新人。”今天,我们纪念毛泽东。最主要的就是要学习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他那一代人开创的事业,发扬光大他的理论和人格精神;就是要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各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7.
教育思想是邓小平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邓小平在教育方针方面,以毛泽东的培养人才德、智、体三个方面为立足点,提出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三个面向的方针;在办学道路方面,在继承毛泽东的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思想同时,又提出了全新的观念;在教育管理方面,则进一步深化了毛泽东的教育管理思想。 一、邓小平的“三个面向”是对毛泽东教育思想方针的新贡献 关于教育方针,毛泽东早就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  相似文献   

8.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历史决议》)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对建国以来的重大历史问题,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作出了正确的总结,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充分论述了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历史决议》对统一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是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中共中央书记处的领导下,由邓小平、胡耀邦主持进行,起草小组由胡乔木负责。胡乔木对正确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都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解决正确评价毛泽东和毛…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是较早提出“毛泽东思想”科学概念的人之一 毛泽东与邓小平的首次相见是在党的“八七”会议上,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即以革命武力夺取政权的思想。年轻的邓小平从心底赞成毛泽东的这个思想。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思想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科学。邓小平倡导和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以下简称“特色理论”)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本文试图通过对毛泽东和邓小平这两代历史伟人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过程的追述,探讨“特色理论”在毛泽东思想发展史中的地位和贡献。在邓小平的“特色理论”与毛泽东思想关系的研究方面,人们往往失之两端:或者是把“特色理论”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分割开来,否认其历史联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邓小平继承了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以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达到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12.
无产阶级革命就其本质来说 ,就是要建立人民当家做主、生活富裕有保障的新制度。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 ,始终注重对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确定了社会保障在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邓小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发展了毛泽东社会保障的思想 ,并对此做出了一系列的论述。研究毛泽东、邓小平关于社会保障的思想 ,对当代中国社会保障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和邓小平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们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相结合 ,对党的知识分子理论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由于个人经历、时代环境的不同 ,他们的知识分子理论形成了各自的特色。邓小平知识分子理论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对毛泽东知识分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4.
党的建设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党的思想建设处于首要地位。毛泽东关于着重从思想上建党的思想符合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 ,其核心内容就是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党的思想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确保党和党员的无产阶级化。  相似文献   

15.
学习江泽民科学技术思想,研究江泽民如何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的科技生产力思想,对加快我国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江泽民科学技术生产力理论是当代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创新理论是当今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科技动力观是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影响颇深,其中科学的合理成分经过继承、改造和升华,已经成为毛泽东政治思想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民本思想与群众路线思想、传统策略文化与统一战线思想、中国古代修身理论与党员队伍建设思想的联系都是相当紧密的。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非常重视对国情调查研究 ,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指出深入调查研究是认识国情的基本方法 ;要通过系统周密地分析 ,做到胸中有数 ,特别要掌握事物内部的规律性 ;要着重分析社会矛盾的特殊性及主要矛盾 ;对于国情要从历史与现实、静态与动态的关系中加以把握 ;要从中国和世界的关系中认识国情。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历史贡献可与经济体制改革相提并论。他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起,即已开始谈论和率先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后经深思熟虑,系统形成改革的总体思路,并把政治体制改革推上党和国家的紧要日程。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在领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过程中,对新时期反腐败斗争的若干重大问题进行了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权力过分集中是腐败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我党首次从体制上探寻腐败现象的根源,从而结束了以往把腐败现象根源仅仅看作是思想、作风的历史;他指出反腐败的指导思想是"反腐倡廉工作必须紧紧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从而纠正了反腐败服务于阶级斗争的错误倾向;他提出依靠法制反对腐败,从而实现了反腐模式的根本转变,即由人治反腐到法制反腐;他重申反腐斗争的重点是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而指导我国反腐败斗争抓住重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邓小平如何从哲学视角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分析,认为他善于抓主要矛盾,聚精会神地搞四个现代化建设;注重总结历史经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巧妙把握矛盾对立面的统一,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观,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