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鼓励农村土地流转是为了鼓励集中。我国农村的耕地、房基地、山林地,该不该流转集中?应该。8亿农村人口中的2亿人脱离耕地流动到了城市,他们留下的耕地和房基地权属当然应该适度集中。然而,农地流转集中给"资本"还是农民?笔者认为,土地应当流转集中给农村集体。削弱了农村集体,就阻碍了进城农民的退出机制,留在农村的人们就享受不到城市化的好处,反而走向破产。加强农村集体,巩固农村集体,农民才能自愿进城,而非被"资本"逼迫进城。  相似文献   

2.
骆沙文 《求贤》2010,(10):12-12
重庆市今年8月启动引人关注的户籍制度改革.未来10年将有1000万农民转户进城。以全部整户转移、全部退出土地测算.每个“新市民”平均有6.7万元的“进城成本”.包括农村宅基地、承包地、林地的“退出资本”,以及“新市民”的社保、住房、就业、教育等方面的“进入成本”。仅今明两年集中转户的300多万人,总的资金需求就高达2010亿元。  相似文献   

3.
目前"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造成低水平的小康社会.而农民工进城务工,不仅可以减少农民数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自我发展能力,更能推动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但当前农民工进城还面临着很多问题和障碍,做好农民工进城工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突破口.我们要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的高度,认识和解决农民工问题.使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日益凸显,党和政府为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倡导农业生产的多样化经营来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到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就地转移,再到允许农民"就近进城",最后致力于城乡一体化,实现劳动力全国范围内的自由流动等等,构成了中国特色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历史演进脉络.  相似文献   

5.
张琢  孟广霞 《新长征》2011,(8):46-47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然结果。虽然进城务工农民的数量持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但其无力解决子女进城所面临的诸多现实问题,不得不把孩子留在老家,从而产生了留守儿童问题。  相似文献   

6.
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加之城乡间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的较大差异,促使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长在县城购买了住房,送子女进城就读。针对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的易发问题和他们家庭教育的现状,提出建立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加强对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相似文献   

7.
发挥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源效应,激发农民内生的、农村内部的建设动力,是推动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滞后,成为统筹城乡发展内源效应发挥的瓶颈.因此,应找准当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难点,提出相应的破解支点,以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促进农民主体地位的回归、进城农民的"乐业安居"、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推动统筹城乡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相似文献   

8.
五四运动前夕,李大钊在<青年与农村>中呼吁青年知识分子到农村去,改造农村并进而改造社会.这一主张与俄国民粹派"到民间去"的运动在实践方面有某种近似性,如强调农民的重要性和精神上的优越性,强调青年对于农村觉醒的责任等.但是,二者在思想内涵上有着根本不同,尤其在认识农村传统、资本主义以及知识分子与农民的关系等方面存在原则差异.  相似文献   

9.
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各项政策的实施,近几年我国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加之城乡间教育环境、教育观念、教育质量的较大差异,促使富裕起来的农民家长在县城购买了住房,送子女进城就读.针对农村中小学生进城就读后的易发问题和他们家庭教育的现状,提出建立社区家长教育学校,加强对农村进城就读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的指导.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汇款行为为切入点,从宏观层面探讨现阶段我国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收入与汇款情况,同时通过多元回归模型从微观层面探究农村进城务工人员汇款规模的影响因素与影响逻辑,从而可以为我们更多地了解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生存状况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在酒泉市肃州区,将自己的承包地转包给他人后进城务工、另辟致富蹊径的农民越来越多。不少农民把土地租给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或经营能手,然后又受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但农民向哪里转移?惟一途径就是让农民进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变农民为市民"。然而,农民进城的路有多宽?通过对几位进城农民的调  相似文献   

13.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即农民工进城问题,是一个关系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的问题,更是一个关系农村人地矛盾能否缓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能否稳定推进、农业现代化能否顺利实现的全局性的重大问题.当前要紧密结合省情,从实际出芡,加强对策分析,进一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相似文献   

14.
解码新乡贤     
正建设"人的新农村",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需要在现代治理经验与传统文化沉淀之间找到平衡点,而新乡贤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20年前,罗强离开农村进城打拼,成为一名"城里人"。20年后,他决定携妻女回到农村创业,准备当个"新型农民"。不料,罗强的行动激怒了父亲,坚持要分家断绝关系:"离开农村,做一个城市人,才是成功。"今年"两会"期间,发生在四川小伙罗强身上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和谐文化建设是关键。加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不仅仅是单纯地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和农村文化活动,而是要提高农民思想水平和增强农民参与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意识;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成为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主体,这不仅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首要问题,更是方向问题。农民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农民。只有通过了解农民对文化精神需求的新动向和新趋势,加强指导和扶持力度,提高为农民服务的意识,变"送"文化为"种"文化,才能调动农民参与农村文化活动的主动性,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我们农村的和谐文化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加强,建设和谐新农村的目标才会不折不扣地实现。  相似文献   

16.
推进农民市民化进程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选择。目前影响农民市民化进程的制度和政策因素主要是:户籍门槛仍然过高;进城农民常常面临就业歧视;农地制度改革不彻底,使进城农民难以割舍与土地的脐带关系;保障体系残缺,未覆盖全部进城农民,进城农民存在后顾之忧。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必须抓住几个关键:一是户籍制度改革要有重大突破:户籍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将各种利益与户籍身份剥离,使城乡居民获得统一的社会身份和公平的发展机会,建立自由迁徙的户籍制度;二是深化农地制度改革,创新农地制度,改变目前农村土地产权"虚置"的状况,明晰土地产权,从而更好地保护农民的利益,搞活农地流转,为农民市民化提供有利的制度条件。三是强化政府的职能,在各项政策的制定上,由过去的限制农民进城向主动吸引农民进城转变,并为他们提供就业指导、技能培训等公共服务。四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原则,逐步构建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  相似文献   

17.
农民进城使更多的人参与工业化进程和分享现代化成果   问:改革30年,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农民都出去打工了,农村的现代化如何实现?……  相似文献   

18.
土地是农业发展的根本,是农村稳定的基础,是农民脱贫致富的命根子,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必将促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化。近年来,沙湾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呈持续增长态势,土地流转形式及经营主体日益多样化,越来越凸显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发展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9.
毛泽东农村革命思想与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的根本分歧在于:毛泽东站在农民阶级的立场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梁漱溟则以“士”的立场看待中国农村;毛泽东认为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农村已形成农民与地主两大阶级的对立与斗争,而梁漱溟则认为中国农村无阶级对立,更无阶级剥削和阶级斗争;毛泽东主张从废除封建地主占有制的土改斗争入手,用暴力革命推翻封建地主阶级,建立社会主义,而梁漱溟则主张走“乡村建设”的改良之路以解决农村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4年初下发的一号文件,侧重解决农民的物质利益问题.中央17号文件侧重解决农民的民主权利益问题.在我国能不能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难点在农民.目前多数人都从经济学视角研究"三农"问题,并把‘三农"问题归结钱、粮、地、人、权五个问题,有的认为五个问题主要的是"钱".本文从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入手研究"三农"问题,认为"三农"问题的主要是"权",只有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落实中央17号文件,才会极大地降低农村的制度成本,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促进"三农"问题的解决,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加速农村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