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化就是生活"体现了中国人健康的知识价值观。文化的生活化和生活的文化化理念彰显了中华民族独特、优越和人性化的文化精神。唯有为了生活的知识才是健康而有益于人类幸福的知识,唯有充满文化的生活,才可能是高质量的"人的生活"。主张文化知识的发展和运用必须坚持生活导向原则。文化知识的价值目标从"力量"到"生活"的转变意味着共同体建设宗旨和人类发展模式的根本变化,并以此带动政治、经济、教育诸多方面的转变和文明跨越。"文化就是生活"的依据:作为文化强国的中国古代社会治国理念的民本取向、生活导向和文化至上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生活哲学,逐步摆脱人的异化,最终目标是"人的生活的确立",而真正的"人"的出现有赖于人类精神文化水平的提高;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有一致的共同体目标:生活共同体,并同样反对"战斗共同体",政党执政的合法性来源于生活世界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赵立川  龚平 《世纪桥》2010,(23):44-45
文化是在人类发展演进过程中形成的产物,是人类活动的灵魂。哲学是最高的文化,是文化中的制高点,它追问的是人的活动的内在本质、规律以及目的的意义和价值,它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可以这样说,文化是一种呈现人的活动的存在;而哲学则是一种体现人类文化发展的结晶。哲学塑造着文化的精神,文化中凝结着哲学思维的因子,二者互为发展,密不可分。深入、系统地研究与探讨哲学与文化的关系,并反思其中的内在机理,对指导我们当下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方文化哲学的理论形态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晓东 《唯实》2001,42(7):3-6
依据人类的三种基本存在方式,西方文化哲学可相应区分为研究个体状态的人的文化特质的人的文化哲学,研究群体状态的人的文化特质的社会文化哲学和研究人的类总体的类的文化哲学.它们的主要理论形态和构成各不相同,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是在完整统一的哲学人类观指导下,三种方式密切联系、相互促进,以形成对人类文化特质的全面审视和对人类前途的正确预见.  相似文献   

4.
苗伟 《实事求是》2008,(5):16-19
人类通过以实践批判为核心的文化创造活动,创造着人的世界和人本身,不断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这是马克思的“实践——社会——人”的文化辩证法。深切关注文化时代的文化精神,深化对文化时代的文化认识,这是文化时代的呼唤。走向文化哲学,完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当代形态的重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哲学使命和当今时代文化精神的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文化形式在当代发展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后,农民的物质生活需求得到了极大满足,温饱问题得到了极大改善。与此同时,我国农村却出现了物质需求畸形发展与文化需求滞后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二元体制结构下我们理念的理解和认识的偏差,不同步地发展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结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民生不仅指满足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更主要的是指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文化需求,对于全面自由发展的人来说,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是不可分割的需求整体。不能分裂地单纯发展物质生活,再发展文化生活,必须同步发展才能培养健全的人和健康的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苗伟 《唯实》2009,(1):38-42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手稿)中,马克思对文化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他从唯物史观的哲学视野出发,展望未来社会人类共同的文化理想和价值理念,并通过文化批判和异化理论的阐述,表达对人的生存境遇的深切关怀,确立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基本理论视野,为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的当代建柏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依据和人文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全球化时代是各民族国家普遍交往的时代,不同民族国家间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织性存在。文化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民族国家主体与人类主体等不同立场和主张的矛盾与碰撞,交织演化为愈演愈烈的文化认同危机,已然成为人们必须面对并破解的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人学、公共哲学、价值哲学等部门哲学的开拓性发展,为理解和把握文化认同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角、坐标参照、研究范式和话语基础。从人学维度看,文化认同着重关注主体身份以及主体实践,突出了现实的活动的人的核心地位。从公共哲学维度看,文化认同体现了个体与社会的公共性问题,即与社会成员生存体验密切相关的公共精神的形成。从价值哲学维度看,文化认同彰显着主体对自身文化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倾向,文化认同的核心是价值认同。  相似文献   

8.
李丽 《学习论坛》2007,23(2):15-18
消费文化是与西方现代社会共生的文化现象和生活方式。狭义的消费文化特指消费主义文化。消费主义文化在创造一个物质丰盛的时代的同时,也导致了人精神的迷失和心灵的无寄托感。对消费文化的哲学批判应伴随着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私有制的批判而展开,以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文化自觉为目的。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生、节制、怡情的特点,我们可以对消费主义文化的弊端进行整合和矫正,以实现人类消费文化心理从盲从到自觉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对古今中外关于文化本质的六大类型规定作出分析比较的基础上,从人类生命存在的方式、人类生命活动的过程、人类生命活动的产物以及人类生命的本质力量四个方面,综合考察了人与文化的内在关系,由此逻辑地得出关于文化本质的总体性规定文化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认识和改造社会、认识和改造人自身的能力、方式、活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文化是当前使用频率极高的词.文化包含着"人化"和"化人"的含义,即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将自然界"人化";然后再用其经验和成果来哺育和教化人,提升人自己.通常我们将文化大致分为三种:一是大文化,指的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二是中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生活.相当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意识范畴,如文学、艺术、科学、哲学、道德等以及与这些意识形态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即精神文化以及制度文化.其中精神文化可以分为: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理性文化、文学艺术文化和社会习俗文化等四个主要部分.三是小文化,这是专指文学艺术之类的文化,它是精神文化中的一部分."三个代表"中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中文化.  相似文献   

11.
李晓东  朱广斌 《唯实》2002,2(12):9-12
自我意识作为哲学概念 ,是指向认识主体自身的认识与思考。人类文化特质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审视 ,就是文化的自我意识。哲学是这种反思和审视中最抽象、最深刻的部分 ,是文化的最高自我意识。从这个角度理解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二者不是一个包含另一个的平面关系 ,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立体关系。从自我意识的角度把握哲学与文化的关系 ,是社会实践发展的现实需要 ,也是深化文化哲学研究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2.
邓晓芒 《唯实》2001,(4):7-8
一个民族的文化,最集中、最高层次的体现是在它的哲学思想上。哲学思想代表了该民族的思维模式、框架和态度。人类一切物质和精神的产品,都是人的思想方式或主观世界的外化的产物,都打上了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烙印。这种结构在宗教观念、伦理价值观念、审美观念和科学观念上都有所反映,但最纯粹的反映还是在哲学观念中。由此看来,一个民族的建筑风格也正是它的哲学思想的表现;只有从哲学的角度,才能最深刻地透视到建筑风格的精神内涵。 当然,建筑与地理、物产、生产方式和技术水平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密切的关系。但一旦形成一种…  相似文献   

13.
刘曙光  李武装 《探索》2012,(1):110-115
文化哲学问题就是反思并追问人及其文化赖以成立的前提和根据问题。文化哲学作为现代西方主流哲学所孕育和负载的一种理智运思方式,伴随世界范围内"文化性生存"样态的渐次生成,其当代合法性在于哲学自救和人的自我救赎双重解释力。如此理解是基于对"文化的伦理本质"和"伦理的文化本性"的互文式揭示。文化哲学是一个开放性的学科,我们不必急于总结和定性"文化哲学"。文化哲学研究目前遭遇的问题及其化解路径可以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努力:完善中西文化哲学史的研究;重建中国的文化哲学框架;融合文化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视域,开启共赢互利的学术研究新局面;从方法论角度跨越文化哲学研究遭遇的学术瓶颈;把文化哲学研究纳入其他人文科学领域,寻绎文化哲学研究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张开 《理论学刊》2013,(8):67-73
达尔文的真正的巨大贡献在于,他以其自然选择理论所支撑的进化论思想科学地解释了人类理性所由产生的物质条件。在历史与逻辑完美统一的基础上,达尔文在其自然科学研究中,在总体上真正复活了哲学上的方法——归纳法与演绎法。但当他试图以自然选择规律来解释人类社会问题的时候,却遇到了巨大的阻碍。这足以说明自然选择有严格的界限,也说明了人类社会有不同于自然界演化的另一套规律。人的形成是意识从本能的生命活动中解放出来的过程中实现的,而人的意识则是自觉的意识,也就是文化意识。只有在人身上,意识才获得了最终的解放,从此人类开始了有意识选择的文化过程,人类的选择能力从而逐渐强大起来,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与人类总体利益即人类文明相统一条件下的有意识的选择才是文化选择——文化。  相似文献   

15.
黄航 《求实》2012,(4):27-30
文化的哲学意涵在于它与人不可分割。人的文化的生活呈现出无比丰富的形态,这些生活形态可划分为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社会交往与政治道德的、思想意识与精神情感的这样三种并存于人类生存进程之中,并且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样态。文化的时代意蕴在于只有新的文化生活形态的创造或引入,才能改变我们的生活,它使我们从惯常的视角、生活和思维上移开,看到新的方式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论文化危机和文化批判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衣俊卿 《求实》2002,(6):4-8
在文化哲学的视野中 ,有三个相互关联的基本主题 :文化模式、文化危机、文化转型。研究文化危机具有十分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历史意义 ,透过文化危机时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精神的冲突、裂变、离散、怀疑、反思、反省、批判等等 ,我们可以深刻透视人类社会和人类精神的深层变化和进步。从内在机制上看 ,文化危机表现为特定时代主导性文化模式的失范或断裂 ;就迄今为止不同民族所经历过的和正在经历的文化危机而言 ,可以把文化危机划分为两大类 :内源性文化危机和外源性文化危机 ;以自觉的理性反思来揭示和把握主导性文化危机的失范则表现为文化反省或文化批判。 2 0世纪西方的文化批判理论从价值取向上可以分为三类 :前现代的视角的、现代视角的和后现代视角的文化批判理论。对于中国社会而言 ,如何开展合理的文化批判 ,应对社会转型时期各种文化精神和文化模式的冲突和裂变 ,顺利地实现传统文化模式向现代文化模式的转型 ,已经成为紧迫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17.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文化思想的逻辑起点。《手稿》从现实的人出发,将实践引入文化及文化现象的解释中,揭示了文化创生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文化的本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实践是文化生成与发展的根基,指明文化展现人类种属的特性,揭示了文化对个体理想人性的塑造功能。《手稿》文化思想的理论贡献在于马克思通过对共产主义的探索向我们传达了新型的文化价值理念,开创了历史唯物主义文化思想的起点。  相似文献   

18.
文化理论流派的发展,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其中,对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两方面的论争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从文化概念的最初缘起,到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传播以及后现代时期各种文化理论的发展,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客观世界提供了各种可供参考的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19.
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网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已成为趋势,网络文化对传统文化必然产生冲击。正确认识和把握网络文化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了解网络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融合,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建设和发展网络文化,扎实推进文明办网、文明上网,营造文明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文化的本质以及二者的关系等文化哲学的核心问题进行了科学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理性与感性、自由与自然、科学与人文相统一的文化理想.作为劳动异化的一部分,马克思分析了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条件下文化异化现象,并且解释了文化异化的根源,指出了消除文化异化的现实道路.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方法和结论对于当今文化批判和文化哲学的发展仍是一个启发性源泉,具有重要的发掘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