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干群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立足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明析群众概念,探索群众路线的发展历程,明确提出党的宗旨与群众路线的一致性。进一步追溯党的宗旨的理论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本思想和西方哲学的人本思想为其两个理论原点,但党的宗旨超越并扬弃了民本与人本思想,更加坚定人民的主体地位,保持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相似文献   

2.
思想建设是中国共青团的核心职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青团思想建设职能经历了从"思想政治工作"到"思想引领"的话语转变,共青团思想建设职能的内涵不断丰富和拓展。从理论结构来看,共青团思想引领主要包括培育崇高信仰、引导核心价值、思想理论武装和纪律规范教育等;共青团思想建设职能的实现机制主要有主题教育活动、团课教育、实践活动、推荐优秀青年入党等。作为青年工作的生命线,共青团思想建设职能只能加强,不能削弱。要创新共青团思想建设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升共青团思想引领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3.
<正>为培养造就一批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的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者,学院于2017年5月12日启动了首期"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培训班。首期学员有学院思政教师、辅导员、党务工作人员等。学习课程包括理想信念、社会实践、前沿知识、国情省情四个模块,以实践课程为主,目的是通过理想信念教育和参观实践使青年教师更加了解国情、省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为实现中  相似文献   

4.
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与传播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不断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他找到了指导中国革命胜利的道路。他在国内率先宣传马列主义、苏俄社会主义,倡导"劳知一气",推动了赤色工会的创建,成为中国共产党创立的总设计师与最主要的创始人之一。通过对工运实践的不断探索与认知积累,也形成他的工运理论与方略。  相似文献   

5.
《中国工运》2012,(10):52-52
邓中夏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1923年和1924年,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对中国社会各阶级进行分析,率先提出中国工人阶级是革命的最重要的主力军,在革命运动中处于领导地位的思想,具有深远的先进性、创造性、开拓性和影响性,奠定了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工人运动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运用历史与理论结合的方法,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产生发展的历史、理论逻辑及其规律 作了分析阐述。研究认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是中国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中国 化的伟大成果;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在总结经验中曲折发展的;它的发展关键要靠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工会 工作者的勤奋实践、探索思考和开拓;按照新的时代和任务的要求,一定要把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理论的完整提出,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其中"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作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文化自觉的理论标志,意味着党对社会发展整体进程及其"内在目的"的深刻把握,意味着党在复杂多变的新形势下,始终坚持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坚定信仰,使党的所有现实努力,紧紧维系于造福人民、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维系于谋求人类完善和人类解放的"内在目的".  相似文献   

8.
我们党之所以能在短短的 80年间取得辉煌成就 ,是因为她始终追求马克思主义这种唯一正确的信仰。我们党对正确信仰的追求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形成共同的马克思主义信仰 ,中国共产党诞生 ;把正确信仰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 ,新中国诞生 ;实践正确信仰 ,进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 ;坚持正确信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要求 ,建设永立时代潮头的中国共产党。只要执着追求正确信仰 ,中国就有希望。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几个维度及其关系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主义理论集中地体现创新思想理论思维维度的逻辑纽结性,产生根基维度的社会实践性,前 提特征维度的科学真理性,社会功能维度的理论指导性。这“四性”或“四个特征”之间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从而在 其创新思想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上更加显示其理论创新的深刻含义及其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是在近代中国的社会条件下,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影响下,在 中国共产党和党领导的工会与工人阶级进行的伟大斗争实践中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它百年的演进及其成果, 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包括其中的工运理论中国化的过程和成果,也是党和党所领导的工会、工人阶级进行伟大 探索和奋斗的过程和成果。这一理论成果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主义理论包括工运理论的宝库,为工会和工 人阶级提供了新的理论武装。这一探索和奋斗还将继续进行下去,中国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必将在创新中走向 更高阶段,并以其强大的理论力量,照耀着新时代的工运在中国大地上演出生动活泼的景象。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的工运理论和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中国工人阶级和工会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深入学习邓小平的工运理论,研究邓小平的工人阶级与工会思想,完整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工运理论,对于指导中国工会工作...  相似文献   

12.
江泽民工运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工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江泽民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科学地阐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必然性、依靠的内容及其途径;阐述了中国工会的地位、职能以及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运道路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江泽民工运思想具有继承创新、与时俱进的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背景下,青年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素养对青年文化自信培育具有基础作用。本文从研究青年文化自信的内核和意义出发,理清其与文学素养提升的关系,藉此探寻通过提升文学素养以培育青年文化自信的多重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思想、党在革命与建设时期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和传统中国"德治"思想,对新时期党的德育思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德育思想经历了从德育为首培育"四有"新人、德育首位"以德治国"到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等不断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同志总结了中国近现代的社会变迁、经济周期、生产力发展和科学文化技术革新的规律和特点,结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科技是一种关键生产力的观点,创造性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重要思想。这一论断拓展了马克思理论关于科技是生产力的思想观点,革命性地提出了科技对中国生产力发展、经济社会进步中具有的推动作用。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思想过程中,应进一步树立"发展好实现好‘四个全面'伟大战略目标,其内在推动力关键在于不懈推动科技发展,路径在于持续发展科学技术"这个观念,全面推动"四个全面"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6.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原《工会理论与实践》)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机关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本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本刊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遵循党的"双百方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原《工会理论与实践》)是中华全国总工会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机关批准,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本刊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北京高校人文社科学报名刊和全国高校百强社科期刊。本刊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遵循党的"双百方针"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服务,为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工作服务。  相似文献   

18.
企业社会工作主要是以员工为服务对象,其理论架构的建立需要分别从员工作为社会成员、企业成员、工业关系成员和国家成员这四个层面入手,来寻找合适的理论,并将它们整合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的架构,为企业社会工作实务的开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际发展环境和国内形势的变化,我国的治国理政和社会治理方式逐步转型,共商共建共享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成为工会参与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我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强化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增强理论自信、政治定力和实践自觉,推动我国工运理论和实践创新,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建功立业。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是其内在逻辑结构的外部延伸,诠释马克思主义整体性必须内在于马克思主义的构建过程和逻辑结构。劳动范畴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问题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含蕴着马克思主义的逻辑整体。劳动范畴的科学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生成过程的缩影,成为马克思、恩格斯剖析人类社会演进问题的主线。劳动范畴的理论图景是马克思主义逻辑结构的映像,是连接马克思主义各个理论模块的枢纽。因而,劳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内核,为呈现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内在结构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