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目标。和谐的国有企业产权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方面。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不高,部分企业长期亏损,国有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国家所有者权益不能得到有效保护,成为制约国有企业改革和进一步发展的顽症。其根本原因是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够和谐、财产权利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未能理顺。为此,本文提出实行国有资产所有权、占有使用权和监督管理经营权“三权分离”的观点,并提出了构建和谐国有企业产权关系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2.
再论公司法人的产权性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关于公司法人的产权性质问题,一直是法学界争论的焦点。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双重所有权说。该观点承认法人所有权并没有否定股东的所有权,认为股东所有权即  相似文献   

3.
李全海 《工会论坛》2005,11(6):80-81
由于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和责任,决定了国企的经营状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回顾国有企业26年的改革历程,产权模糊是一个始终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的核心问题。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也是使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的关键。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围绕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国有企业是建国初期承袭苏联模式建立起来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要参与竞争就必须有清晰的产权.但长期以来我国国有企业产权一直模糊不清,主要表现在:企业所有权的模糊性,产权的不可转让性和产权的残缺性。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首要特征,因此,国企改革首先要明晰国有企业产权。  相似文献   

5.
对公司法人财产权性质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股权性质,我国理论界长期争论不休,对国家作为股东与企业的关系,国家所有权与公司法人财产权的关系,至今在认识上也混乱不清。日前,持法人财产权就是法人所有权,或者说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是法人所有权的观点的学者较多。本文认为,法人财产权并非所有权,法人财产权的内容、性质,以及股权与法人财产权之间的关系,可以由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6.
产权的排他性、可转让性与我国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产权明晰化是现代产权制度的核心,要实现产权明晰化,必须实现产权的排他性、可分割性、可转让性和有效保护。而我国当前国有企业的低效率,是由于国有企业还远没有建立起现代产权制度,公司治理结构还存在着种种缺陷。为此,国有企业改革要实施分类改革的战略,构建国有产权有进有退机制,重点构建所有权退出机制和企业控制权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7.
一、对“产权清晰”的认识对“产权清晰”认识上的模糊 ,依然阻碍着法人治理结构的迅速建立。一些在国有企业工作或与国有企业有密切关系的实际工作者在认识上往往把“产权”和“所有制”混为一谈 ,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必须实行的终极所有权与法人财产权的分离与前段搞承包制时强调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两权分离混为一谈。认为国有企业的“产权”就是属于国家的 ,根本不存在产权不清晰的问题 ,如果说“产权清晰”还包括“两权分离”的话 ,前段搞承包制时已经实行了“两权分离” ,现在还再强调“产权清晰” ,难道非得把国有企业搞成私有化才…  相似文献   

8.
石兆宏 《工会论坛》2005,11(6):68-69
建立企业公司制治理结构必须从根本上对企业产权制度做出合理而清晰的界定,在理顺所有权、法人产权、经营权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要着重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深化和完善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对理顺国有企业的国家所有权和实现国有企业法人财产权,促使国有企业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国有企业产权的理论和法律界定产权指财产所有权和与财产所有权有关的财产权.现代产权理论认为,财产所有权是可以分离的,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四项权能.财产所有权的核心即收益权具有较高程度的排他性,而占有、使用、处分权不具有排他性,与所有权是可以分离的.因此,产权不是  相似文献   

10.
物权、股权及产权都属所有权范畴,但各自在所有权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物权是一种绝对的完整的所有权,是所有权之根本;股权因其对投资的财产实际只享有收益和转让的权利,故称为法律意义上的象征性所有权;产权不仅具有所有权的完整权能,而且具有增殖性或获益性的重要特性,故而是所有权之核心。作为集物权、股权、产权于一体的企业法人财产权,应是完整的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只有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才能有效维护投资人权益,保障企业法人充分行使经营自主权,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  相似文献   

11.
国有资产出资人与其所投资的企业之间的法律性质直接决定了国有资产运营的方式,也导致了不同的国有资产监督形式和不同的监管内容。采取股权模式的出资方式符合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并有利于国有资产产权主体更好地发挥监督职能。但股权模式下国有资产监管的效率取决于国家股东权的行使质量。从基于出资人的视角来看,我国国有资监管环节的设置对国家股东权的行使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物权法》规定“国家所有及全民所有”,是指国家所有权是全民所有制财产的一部分,但不能理解为只有国家所有权才能表现全民所有制。国家所有权具有公权利性质,物权法对国家所有权和其他所有权实行平等保护的原则,不等于这些权利具有同等性质。物权法有关公法人以及国家投资的企业法人财产权以及国家投资人地位的规定,违背物权法定原则。相关规则逻辑混乱、互不衔接,且明显背离实际生活,是一种历史倒退。  相似文献   

13.
我国属于公有产权模式国家,国企经济效益差,国企改革举步维艰,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制度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所以,必须对我国国有企业产权制度进行改革,推行产权结构多元化,明确经营权责等。同时要建立合理的董事会结构,强化监事会的作用,在新的产权制度下建立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4.
传统的以股东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制度上的缺陷,人力资本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参与公司治理是完善公司治理的必由之路,对于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改革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人力资本产权框架下的公司治理呈现新的特征:治理结构主体的多元化、经营者在公司治理中具有双重身份、职工参公司治理从形式走向实质、公司治理的重点是利益关系的协调.  相似文献   

15.
从深圳市国企改革中产权管理、企业管理、劳动人事管理存在的问题可看出,贯彻十六大关于国企改革的精神,必须实现"三个转变",即资产经营公司要实现从管理国有企业向管理国有资产转变,国有企业要实现从经营国有资产向经营企业转变,国有企业员工要实现从"企业人"向"市场人"转变。同时,要深化国企改革,必须在国有企业内部实行业务重组、资债重组和产权重组,推行企业管理创新,并认真解决妨碍改革的思想认识问题。  相似文献   

16.
添附是一种民事法律事实,所生之物权归属关系和债权债务关系应分别适用不同制度调整。添附所生新物所有权的归属应适用物权法律制度来调整,其制度设计既要考量法律的效率价值又要考量法律的正义价值。在自然添附的情况下,以价值优先、效率优先为原则确定新物所有权的归属;在人为添附的情况下,以被添附物所有人利益保护为原则确定新物所有权的归属,以实现法律正义。因添附而生之债权债务关系,基于其发生原因不同,适用与之相适应的债权法律制度来调整。在此基础上,构建我国的添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7.
侵占罪中的"代为保管"是指非财物所有人基于法律或事实上的原因而对自己事实上控制着的他人财物进行保管;"代为保管"的性质是"合法持有;"对于"合法持有"的含义,应从持有根据、返还请求权和持有心态等三方面予以限定。  相似文献   

18.
法人名称权法律性质研究——基于私权二分法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权利客体与人格之关系不同,私权分为人身权与财产权。当人格权客体由人身“降格”为身外之“物”时,其上成立财产权,得为让与之标的。因此于法人名称之上可以成立二种不同权利,当名称为人身之一部时,其上成立法人名称权;当名称为身外之“物”时,其上成立无体财产权。故“混合权利说”应予抛弃,关于法人名称权定性的其他学说亦有失偏颇。  相似文献   

19.
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林权纠纷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3年开始试点、2008年全面推广实施的农村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把集体林地经营权和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农户,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以实现"耕者有其山"的目标.作为全国最早实施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福建省和江西省在开展新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面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这两个省在改革过程中,致使有的农村地区出现了林权过度集中和部分林农失山失地的现象,由此引发了许多类型的林权纠纷.林权纠纷多发的原因既与林权制度变迁和林权制度改革的政策设计失误有关,也与农民的林权主体意识觉醒及林权升值有关.在林权纠纷中,农民通过各种规范和"非规范"的抗争方式来表达自身的利益诉求.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企业迅速崛起,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但随着改革的深化和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民营企业在产权问题上的法律风险也逐渐凸显.本文通过分析民营企业产权法律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寻找防范风险的对策和措施,化解民营企业的产权法律风险,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